APP下载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方法探究

2014-07-31贾春元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4年9期
关键词:课标学情教材

贾春元

【摘要】众所周知,备好课是教好学的重要一环,其中教学设计是重中之重,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明确课程标准,其次要分析学情,并确立好教学目标才能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与要领。

【关键词】教材;课标;学情

一、教学目标要确定

教学目标定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什么”,这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元素。也正是在这点上许多教师无所适从,导致语文课“少慢差费”的现象依旧严重存在着。总的说来,当前语文教学目标的错位,甚至目标的错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还是存在的。例如有教师教鲁迅的《风筝》,开个“何为好的教育”的辩论会,或者展示一些工艺精美的风筝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放风筝、看风筝的情景,这显然更是远离了文本。更有甚者,教《愚公移山》要来个愚公很愚的批斗会,全然不管这是一篇寓言故事。

教学目标大而空,也是教学目标设计的一大问题。华东师大教育系曾对一所重点中学所展出的35份教案作过一次统计:“发现5份无目标陈述,其余30份陈述目标常使用的词语是‘掌握‘了解‘培养‘理解,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教学意图是含糊的。”

教学目标多而杂,是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另一个问题。一般来说,一堂课最好有一个集中的教学目标,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也利于学生集中学习和掌握。有老师从三个维度来撰写教学目标,每一个维度写3~4点,合计下来超过十点,试想,一节课40~45分钟,做一个简单的除法就知道这些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目标多了固然不行,目标杂了更不可能实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教学思路容易乱,学生也无所适从。当然,每一个教学板块可以设一个分目标,但这些小目标、分目标,都要围绕全课统一明确的贯穿线索,指向总的目标,共同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结构。

二、设计初中语文课堂提问,优化教学

1.要注意提的问题难易适度

课堂问题设计的难易要有层次,它必须是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当的,要循序渐进。首先要恰当,也就是恰到好处地掌握提问的频率。问题的设置应疏密相间,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每个提问之后,要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这样才符合学生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再是要适度,就是问题提得要准,要富有启发性,要根据具体内容提出,难易要适度,要有针对性。教师设置的提问需在学生有疑问处,有疑问才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得到真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创造一种“洞然若开”之境,不仅会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注意提的问题要有趣味性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和思考。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新颖有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譬如在教《社戏》一文后:豆还是原来的豆,但为什么没有昨夜那么好吃?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因势利导的提问就会勾起学生直觉经验的通感,启发他们对童年生活经历的回忆,产生最大程度的共鸣。

“每堂教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读中的所惑之处,精心设计问题,或一个大问题领起诸多小问题,或按教读顺序层层设问,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如教《愚公移山》时可从四个关键处设问:从“人数”入手问,逐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既落实了“且”、“叟”、“龀”、“遗男”、“荷担者三夫”、“遂率”以及“遂率”句的主语省略等知识,又为后文分析理清了头绪;从人到事,“这件事做起来难吗?”把学生引导到“移山任务越艰巨,就越能显示出人们的精神面貌”这个方面;“愚公究竟笨不笨?”把课文的学习和学生的思考引向新的深度,深入挖掘愚公的伟大之处,把落实知识、开发智能、思想教育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了;“愚公到底是无能的,你们同意吗?”扣住神话结尾,突出愚公精神感人至深,强化了前面的收获。这样的问题,正是教师以实现语文课程三维目标设计出的四个出色提问。

选准角度,教师就是要在挖掘教材时,从课题、疑难词句、细节、前后矛盾的地方、内涵丰富的语句、相似或相近的文章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适时的教学情境入手,精心设疑,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审视和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度激活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3.注意提问要有创造性

课堂问题的设计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反应,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常言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创造性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品质。要是开放式的问题,答案不能唯一。问题要带有一定得假设性,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研究,使其产生多向联想,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精心准备课堂导语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语设计要新奇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例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告诉学生:“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了西湖,把秋天和冬天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这样一下子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此导语设计要有艺术性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黄金时代,正值如诗年华,他们更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进行导语设计力求达到美感性。让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给学生的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起伏、激情澎湃的大海,他们渴望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渴望找到强烈的情感共鸣。初中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极富有情感的,教师要感动学生时必须先感动自己,这样设计导语时才能融进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沟通彼此的心,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文学才智得以增长。

3.导语要有知识性

教师在设计导语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让导语和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本课文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本课文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教学技巧所在。”在教授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我请同学们想一想,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学生背诵)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的?(学生背诵)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这样,学生就很顺利地进入了课文学习。

参考文献:

[1]盛桂林.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探究.《读写算:教育导刊》,2013(19)

[2]齐米.探究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11)

猜你喜欢

课标学情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