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缺少约束的地方政府、资本与社会经济失衡

2014-07-31樊明侯晓东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投资率约束工会

樊明+侯晓东

摘要:中国社会经济已出现相当程度的失衡。部分工人、农民得不到公正的待遇,内需一直不足,环境污染等。这些现象在西方发达国家工业革命时期曾普遍出现过。当时,工会力量尚不能有效约束资本,民主制度尚把广大劳工排除在外,导致政府与资本结盟,缺少约束的资本追求利润导致社会经济失衡。但随着大众民主时代的到来,劳动通过民选政府间接约束资本。工会力量的不断强大直接约束资本。由此,劳资的力量趋于平衡促成社会经济不断走向平衡。当下的中国,工会尚不能对资本形成有效约束。民众对民主的实际参与度低,不能有效约束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为GDP高度依赖资本,导致资本缺少约束,社会经济走向失衡。要实现中国社会经济的平衡,首要是实现劳资双方的力量平衡,从而可相互制约,使得政府成为中立平衡的政府。民主制度、相对独立的工会以及充分的新闻自由是关键。

关键词:地方政府;资本;社会经济失衡;政治制度;政治结构;工会;集体谈判;劳资关系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4-0034-05

当下,中国社会经济已出现相当程度的失衡,应不是一个争议太大的问题。所谓社会经济失衡,是指社会经济的一些重要方面严重偏离了应有的正常状态,表现为社会的某些群体得不到公正的对待,某些经济指标严重偏离正常,人与环境的关系失调,等等。比如在当下中国,劳资关系不和谐相当普遍,广大工人、农民劳动群体得不到公平的待遇,内需一直严重不足,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投资和外贸始终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引擎,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采也是经济结构转型遇到的难题。和谐社会建设的直接背景就是针对中国社会经济已经出现了相当程度的失衡。然而,数年过去,中国社会经济的诸多失衡问题依然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其实,回顾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中国当下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在西方的发展过程中也曾普遍出现过。至少相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现在情况已大为改观。因此,我们不妨先考察一下,西方发达国家在解决其社会经济失衡问题时所采取的制度调整,可为解决当下中国社会经济失衡提供参考。

一、一个社会经济平衡和谐的模型

我们建立一个简单的社会经济平衡和谐的模型。模型可以更容易把导致一个社会经济失衡的因素抽象出来,在此基础上讨论现实社会经济的复杂问题时更容易抓住本质。

(一)单人经济

单人经济虽然是不真实的经济,但并不妨碍可以作为经济学分析的起点,因为多人分工协作经济的诸多问题在单人经济条件下通过个人对自己经济活动的选择得以解决。如果我们接受人的经济理性的假设,则单人经济的选择就是社会最佳选择。

假设鲁滨逊独自来到一个荒岛,构成了一个单人经济。在单人经济的荒岛上,生产与消费是协调的,因为鲁滨逊不会浪费资源生产自己不需要或效用很低的东西。投资与消费是协调的,因为如果投资回报率太低,投资就得不偿失,自然就会停止。人与环境是协调的,因为如果鲁滨逊污染了环境,受害者是他自己。鲁滨逊也不可能过度开发资源,因为资源枯竭了自己仍然是受害者。因此,单人经济是平衡和谐的经济。

(二)双人经济

有一天,鲁滨逊的荒岛上来了一个叫“星期五”的人,构成二人经济。如果鲁滨逊和星期五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是平等的,则生产与消费,投资与消费,人与环境还将继续保持平衡和谐。在论证这个结论时,我们不妨假定鲁滨逊和星期五存在两种可能的关系。

一种是,两个人各自自给自足。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人构成两个相对独立的单人经济。前面已论证,单人经济是平衡的。当然,如果两个人的经济活动有负外部性,有可能导致社会经济的失衡。但如果两个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是平等的,应可通过谈判、相互制约得以解决。因为如果一方对另一方的负外部性行为用同样的行为报复,必然导致双方利益受损。博弈的重复一定导致各自处理好自己行为的外部性。

另一种是,两个人实行分工贸易,比如鲁滨逊只生产布匹,星期五只生产小麦,然后通过贸易互通有无。分工贸易可增进双方的福利。经济活动的外部性仍可通过谈判、相互制约得以解决。

现假设鲁滨逊凭借自己已积累的资本雇佣星期五从事雇佣劳动,而星期五因一无所有不得不接受鲁滨逊的雇佣,则二人经济力量的不平等就可导致社会经济走向失衡。鲁滨逊可以支付星期五较低的工资但要求星期五长时间工作,因为星期五的工资越低而工作时间越长,则鲁滨逊的个人消费水平就越高,这时劳资关系就失衡了。如果星期五生产出很多的产品,鲁滨逊自己消费不完,而星期五的收入太低又买不起,生产和消费就失衡了。因为星期五的工资较低,鲁滨逊就可能要求星期五修一条路,自己一年就走一回去看风景,导致投资与消费失衡。如果一项生产活动会导致污染,但污染主要发生在工作场所,则鲁滨逊就可能不会治理污染,如果鲁滨逊只是偶尔到有污染的环境检查工作。

以上分析说明,即便在二人经济条件下,如果二人是平等的,则社会经济是平衡和谐的;相反,如果一个人因某种原因,比如凭借资本雇佣他人劳动,就可能导致社会经济失衡。

(三)多人经济

假如有一天鲁滨逊的岛上来了很多人,构成了多人经济。如果这些人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是平等的,这个社会的经济应是平衡和谐的,原因与二人经济相同。

但如果在这个多人经济中,有些人积累了资本可以雇工,产生了人数较少的资本家和人数众多的工人,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假定这个多人经济的政治制度是非民主的,资本家主导政府。资本家就可凭借其经济力量和政治权力剥削和压迫工人,导致生产过剩,生产与消费失衡,投资与消费也失衡,还可能导致环境污染。

假定这个多人经济的政治制度是民主的,不管财富多寡,一人一票选举政府。此外,部分工人还组织起工会和资本家集体谈判,并不时以罢工相威胁,未组建工会企业的工人也不时以成立工会相威胁。这时,资本就受到约束,来自两方面:工会或潜在工会的直接约束和在相当程度上代表广大工人选民的民选政府的约束。结果导致工人工资不断提高,生产和消费、投资与消费趋于平衡,资本对环境的污染、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因不符合广大劳工的利益而得以纠正。

以上简单分析说明,资本雇佣劳动并不必然导致社会经济失衡,政治制度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我们利用以上分析模型来试图解释现实社会经济的失衡和平衡。

二、西方社会经济不平衡与制度因素分析——以工业革命时期为例

以工业革命为标志,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得到建立和巩固。资本在社会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与此同时,西方社会经济严重失衡。

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圈地运动实质就是资产阶级对农民的剥夺,失去土地的农民被迫来到资本家的工厂,这就是西方最初的资本主义劳资关系。但这种劳资关系却是失衡的,一方是强势的资本,另一方是弱势的劳动。这种失衡的劳资关系导致资本对劳动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工人阶级的劳动条件极为恶劣,生活状况也极为贫困。马克思(1975)在《资本论》中收集了大量的材料,揭露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和残暴。[1]

这种失衡的劳动关系进一步导致生产和消费以及投资与消费的失衡。由于工人收入低下,而资本的投资能力和生产能力强大,导致一系列社会经济失衡,表现为严重的生产过剩引发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同时加剧社会动荡。

人与环境的关系也出现失衡,表现为工业污染极为严重,资源过度开采。资本为了降低成本,肆意排放污染,导致空气和水污染严重,人民身体健康受到严重伤害。资源破坏也十分严重,森林被大肆砍伐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不可再生资源被过量开采(梅雨芹,2007)。

工业革命时期社会政治结构如图1所示。实线箭头代表一方对所指一方具有强约束力,而虚线表示弱约束力。由图1可以看出,劳动对资本和政府的约束表现为弱制约(虚线),而劳动受到资本和政府的约束都是强的(实线);反观资本对劳动和政府都是强约束、而劳动和政府对资本是弱制约;政府受到资本的制约力远远大于劳动对政府的限制。

这种政治结构导致劳动注定是弱势群体,他们受到强约束,但对资本和政府只有弱约束,由此必将受到经济上的剥削和政治上的压迫。在三方利益博弈中,受到资本强约束和劳动弱约束的政府选择和资本结盟。缺少来自劳动和政府约束的资本必然充分展现出资本的本性,唯利是图,造成社会经济的严重失衡,表现为前文所论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的诸多社会经济失衡的问题。

三、现代西方社会经济的制衡及制度因素

近现代西方的民主进程经历了贵族民主、资产阶级民主和广泛参与的现代民主三个阶段。到了19世纪末,现代民众广泛参与的民主开始出现。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是通过一人一票的选举制度选举政府官员(广义政府的概念,包括各类民意代表,如国会议员);二是工会力量的发展壮大和成熟。这两个因素显著改变了西方的政治结构。

在现代西方社会经济中,劳动拥有选举权利以及代表自己利益的工会,可以对政府形成制约。发展经济是政府的主要职能,也是能否获得选票的关键。发展经济需要资本和劳动,劳动相对于资本相对富裕,特别是体力劳动。政府发展经济离不开资本。然而政府又是民众一人一票选举产生,如果政府官员要想竞选成功就必须寻求广大选民的支持,尤其是占人口大多数劳动阶级的支持。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矛盾表现为资本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劳动追求更好的工资福利待遇,这种对立关系使双方都寻求政府的支持。资本、劳动分别用GDP与选票约束政府。因此,政府就成为对立的劳资双方的一种中立、缓和的力量。具体表现为通过立法来限制资本的行为,保护劳动的利益。在西方,政府通过最低工资标准法、八小时劳动制法、工作条件法、反对歧视法等诸多保护工人的法规平衡劳资关系,缓和劳资矛盾。

作为工人群体利益代表的工会,可以在增加收入、改善待遇及劳动环境等方面与资本集体谈判,甚至通过罢工迫使资本妥协。资本的不断妥协也就意味着劳资关系的不断缓和。在民主政治条件下,工会作为独立政治力量来约束政治家,在各项有利于改善工人状况的立法中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工会为劳资双方进行有效沟通提供平台,使工人和管理层之间劳资矛盾得以缓和、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Hirsch和Addison,1986)。

图2可描述以上所论政治结构。劳动对资本和政府均为强制约,主要通过工会集体谈判和选票;政府弱约束于劳动,对劳动加以限制的法律较少,并通过劳动保护与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对劳动权益加以保障;对资本则表现为强约束。同时资本依靠经济增长(GDP)与增加就业对政府与劳动进行强制约。这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结构概括起来具有这样的特点: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综合起来使劳资双方呈现相对均衡的状态,政府也转变为在劳资冲突中保持中立的平衡政府。

四、中国的制度安排及社会经济失衡

中国的改革是在结束了十年文革后开始的。十年文革给中国经济造成严重损失,人民生活水平亟待改善。因此,文革结束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经济建设。为了解决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允许发展私营经济,对增加就业、发展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私营经济对解决就业、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很快得到展现,政府对私营经济的政策很快从限制转为鼓励和支持。随着私营经济的发展,使得竞争性领域的国有经济失去竞争优势,破产倒闭,导致大量国有企业员工下岗,随着农民进城,形成了剩余自由劳动力。由此,中国的政治结构发生了值得关注的改变:私营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经济力量不断强大的资本,同时也产生出越来越多的自由劳动者,包括下岗工人、农民工以及新增劳动力。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背景下,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就逐渐转变为以GDP为核心。GDP的增长需要资本和劳动。资本总是稀缺的,而劳动,尤其是体力劳动,总是相对剩余。这样,地方政府为了GDP的增长,一方面要保持本地资本不外流,另一方面就要大力招商引资。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竞争,更强化了资本的稀缺。当资本和劳动发生冲突时,地方政府往往有意无意地和资本结盟而远离劳动。

就目前中国地方官员的实际产生来看,主要是上级任命制。这种上级任命制就导致地方政府官员的唯上,受到民众尤其是普通劳工的约束相当有限。中国人大代表只在最基层的一级由选民直接选举。尽管基层人大代表在地方所能发挥的政治作用相当有限,但候选人仍主要由上级领导决定。候选人被严格限制“拉票”这种正常的竞选活动,基本没有候选人与选民的互动。选民对候选人的了解一般只有简短的个人简历,通常对其个人品格、政见一无所知。因限制竞选活动,候选人一般也无需准备政见用以竞选演说争取选民。这样的制度安排就使得民众对政府的约束相当有限。

中国也有工会制度。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都设有工会,但工会的作用主要不是发挥制约所在单位领导的政治作用,而主要是单位的福利机构,做得最多的可能是组织员工的文体活动。就民营企业工会制度实行的具体情况来看,首先很多民营企业根本就没有设工会。即便通常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设立的工会,受国有企业工会运作模式的影响,也往往成为公司的福利机构,而无法在企业内部起到制衡资本的作用。

这样的政治制度安排所形成的政治结构和西方工业革命时期所形成的政治结构极为相似(见图1)。弱约束表现为地方政府与劳动对资本的制约、劳动对地方政府的制约;强约束表现为劳动受到的制约与资本对地方政府的约束。这种博弈结果导致地方政府与资本结盟而远离劳动。这一政治结构带来诸多和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相似的社会经济失衡的问题。

劳资关系不和谐。地方政府以政绩观为中心,盲目发展地方经济追求GDP,劳资关系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矛盾冲突时,政府依赖资本自觉或不自觉选择与资本结盟。资本正是利用了这一博弈结果,导致缺少来自地方政府的强约束。由此,资本更加强势,产生了经济社会一系列不和谐现象,比如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延长劳动工作时间、劳动保险与失业保障缺失、较高劳动强度等。对于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而言,与强势资本博弈的结果往往表现为更多忍让与屈从,或偶尔采取一些过激行为表示反抗(樊明,2010)。

高投资率、低消费率使得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外贸(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05)。消费率是指消费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投资率是指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相比,中国长期以来呈现高投资率和低消费率。[2]图3报告了中国和美国投资率和消费率自2002年来的变化。从趋势来看,中国的投资率总在40%左右徘徊,2011年为42.9%。美国的投资率则不超过20%,2011年为18.2%。美国的投资率低于中国的一倍以上,而消费率高出中国的近一倍。

高投资率和低消费率的不平衡经济结构导致经济发展不可持续。首先投资回报率呈下降趋势、投资边际效益递减;其次过高的投资导致需求尤其是国内需求不足,具体表现为产品市场供大于求,供求不平衡使企业生产能力相对过剩,而另一方面,广大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

中美之间投资率和消费率的差异可以通过劳动、资本与政府之间的相互博弈进行分析,在市场经济制度和民主制度条件下,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综合起来,呈现一种势力平衡。这样,在企业内部工会成为一种持续要求提高工资和福利待遇的力量。在整个社会,民选政府必须要不断提高民众的收入和福利水平,进而通过各种立法和行政措施保护劳动的利益,限制资本过于贪婪的行为。当然,资本更多的是工人增加工资和社会大幅提高福利水平的制衡力量。这种制度背景下,劳资双方力量均衡,从而整个社会实现生产与消费的适度平衡,经济增长方式更为合理。[4]对比美国的较为合理的投资消费比率,现阶段中国地方政府与资本结盟,导致地方政府和资本缺少必要约束,在劳资双方博弈中劳动就成了弱势群体,导致国内工资的增长滞后于GDP的增长,消费需求动力不足。

长期内,如果没有政府干预,劳资双方也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自身调节得到平衡。资本雇佣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及工人工资的增长与资本投资所创造出的生产能力应匹配,如果工人工资增长缓慢,缺乏需求动力,将阻碍生产的发展,进一步影响到投资的数量与质量。由此分析,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具长期可持续性。情况一,如果社会需求不足、资本投资锐减,导致社会失业增加,工资下降从而经济进入低生产和低消费,社会投资率也随之降低;情况二,工人的工资增加,从而需求增加,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内需求增长,消费率上升。

然而中国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在初步建成的市场经济时代都表现为高投资率、低消费率。虽然地方政府和资本共同压低了工资,但政府通过投资拉动了需求,结果出现了经济高增长和低工资并存的失衡现象。此外,不断增大的外贸顺差,也是部分出口导向型地区保持高投资率而工人的工资长期增长缓慢的原因。政府对于不断增大的外贸顺差也具有促进作用。政府通过控制汇率以及和资本共同压制工资增长,使得中国的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相当高的竞争力(樊明,2009)。

环境污染严重。在中国,由于地方政府和资本缺少约束,导致企业粗放型经营、环境污染严重,尤其纳税大户所排放的污染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而地方政府对污染治理常常不作为。地方政府不愿作为的直接原因是,资本用GDP挟持了地方政府,而民众缺少对地方政府的约束。[5]整治污染,民众最有积极性,因为民众是污染的受害者,企业的积极性通常较弱,因为防治污染通常要增加成本。地方政府当然不希望地方上的企业有污染,当地民众和地方官员都是污染的受害者,民众因受污染酿成群体事件也是地方政府的麻烦,但当要权衡污染和GDP时,有可能屈从于GDP。总之,政治的失衡才导致了污染的长期难以治理。[6][7]

中国社会经济失衡的现象不限以上三方面。比如中国的“三农”问题长期存在且得不到有效解决,也是重要的社会经济失衡现象。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这就注定了农民经济地位的低下,缺少经济力量。农民的政治力量也相当弱,没有农会,在全国的人大代表中农民比例远低于农民占人口比例。这就决定了农民的利益很难得到充分和有效的表达,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形成有效的政治压力,导致不利于农民利益的诸多制度安排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改革,比如对农民利益损害最大的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农民工子女在城镇就学的问题,等等。[3]

五、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平衡发展的制度改革

从上述理论分析结合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实际情形,我们可以看到劳资关系的平衡是促成地方政府选择中立从而建成平衡政府的关键,是促成资本呈现良好行为的关键,也就是促进社会经济走向平衡从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为此,要积极推进以下三方面的制度改革。

一是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民主宪政。就建立均衡的劳资关系来说,民主宪政至关重要。[8]前面已经分析,只有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大多数人的民主制度前提下,资本采用经济增长(GDP)对政府加以约束,劳动者工人用选票来制约政府;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政府在劳资双方发生矛盾时采取中立的立场,兼顾双方利益,成为相对平衡的政府。

二是健全完善工会的独立性、民主性与透明性。独立性是指工会要独立于资方,同时应独立于地方政府,使工会真正能够有效地维护工人权益,依照法律进行规范运行。道理前面已经分析,地方政府在目前这个阶段更多地是代表资本的利益。如果不能保证工会独立性而依附于地方政府,则工会对资本的约束力将被削弱。工会的民主制度保证了广大工人行使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而透明性保证了工会干部的行为在工会会员的有效监督之下。[9]

三是充分的新闻自由。只有新闻充分的自由,民众才能比较理性地选举政府官员、监督政府是否在为民众服务。工会的透明性只有在新闻媒体充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得到可靠的保证,防止工会尤其是大规模的工会脱离广大工人群众的监督,即使工会内部有完全自由的民主选举。

以上建议的核心就是要实现中国社会经济的平衡、建设和谐社会,首要是实现政治结构的平衡,集中表现为利益存在冲突的劳资双方在一定意义上的力量平衡,从而可相互制约,也使得政府成为中立平衡的政府,公平服务于劳资双方。[10]如此,社会经济的失衡应可逐渐消除。相反,如果劳资双方力量严重不平衡,即便政府试图成为中立平衡的政府,力图为广大工人、农民等劳动阶级服务,也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此时资本是很难被制约的。一旦资本失去必要的制约,资本魔鬼的一面一定会充分展现,社会经济必将失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1-224.

[2]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我国投资率与消费率有关情况分析[EB/OL].http://www.ndrc.gov.cn/tzyj/200508/t20050804_

38651,html,2005-08-04.

[3]樊明,吕帆.失衡的地方政府和失衡的劳资关系[J].中国集体经济,2010,(12):27-30.

[4]樊明.中国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的政治因素——基于中美政治制度比较的一种解释[J].经济经纬,2009,(2):34-37.

[5]梅雨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J].世界历史,2007,(5):29-32.

[6]樊明.温室气体减排的中外制度比较[J].经济纵横,2011,(1):42-44.

[7]陶勇.中国地方政府行为企业化变迁的财政逻辑[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1).

[8]Hirsch,B. T. and Addison,J. T.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Unions—New Approach and Evidence,Boston: Allen & Unwin Inc,1986:121-125.

[9]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2012,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Washington,2012:89-92.

[10]杜晓溪,俞思念.社会治理范式转换中的政府主导[J].求索,2011,(5).

责任编辑、校对:艾 岚

一是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民主宪政。就建立均衡的劳资关系来说,民主宪政至关重要。[8]前面已经分析,只有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大多数人的民主制度前提下,资本采用经济增长(GDP)对政府加以约束,劳动者工人用选票来制约政府;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政府在劳资双方发生矛盾时采取中立的立场,兼顾双方利益,成为相对平衡的政府。

二是健全完善工会的独立性、民主性与透明性。独立性是指工会要独立于资方,同时应独立于地方政府,使工会真正能够有效地维护工人权益,依照法律进行规范运行。道理前面已经分析,地方政府在目前这个阶段更多地是代表资本的利益。如果不能保证工会独立性而依附于地方政府,则工会对资本的约束力将被削弱。工会的民主制度保证了广大工人行使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而透明性保证了工会干部的行为在工会会员的有效监督之下。[9]

三是充分的新闻自由。只有新闻充分的自由,民众才能比较理性地选举政府官员、监督政府是否在为民众服务。工会的透明性只有在新闻媒体充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得到可靠的保证,防止工会尤其是大规模的工会脱离广大工人群众的监督,即使工会内部有完全自由的民主选举。

以上建议的核心就是要实现中国社会经济的平衡、建设和谐社会,首要是实现政治结构的平衡,集中表现为利益存在冲突的劳资双方在一定意义上的力量平衡,从而可相互制约,也使得政府成为中立平衡的政府,公平服务于劳资双方。[10]如此,社会经济的失衡应可逐渐消除。相反,如果劳资双方力量严重不平衡,即便政府试图成为中立平衡的政府,力图为广大工人、农民等劳动阶级服务,也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此时资本是很难被制约的。一旦资本失去必要的制约,资本魔鬼的一面一定会充分展现,社会经济必将失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1-224.

[2]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我国投资率与消费率有关情况分析[EB/OL].http://www.ndrc.gov.cn/tzyj/200508/t20050804_

38651,html,2005-08-04.

[3]樊明,吕帆.失衡的地方政府和失衡的劳资关系[J].中国集体经济,2010,(12):27-30.

[4]樊明.中国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的政治因素——基于中美政治制度比较的一种解释[J].经济经纬,2009,(2):34-37.

[5]梅雨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J].世界历史,2007,(5):29-32.

[6]樊明.温室气体减排的中外制度比较[J].经济纵横,2011,(1):42-44.

[7]陶勇.中国地方政府行为企业化变迁的财政逻辑[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1).

[8]Hirsch,B. T. and Addison,J. T.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Unions—New Approach and Evidence,Boston: Allen & Unwin Inc,1986:121-125.

[9]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2012,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Washington,2012:89-92.

[10]杜晓溪,俞思念.社会治理范式转换中的政府主导[J].求索,2011,(5).

责任编辑、校对:艾 岚

一是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民主宪政。就建立均衡的劳资关系来说,民主宪政至关重要。[8]前面已经分析,只有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大多数人的民主制度前提下,资本采用经济增长(GDP)对政府加以约束,劳动者工人用选票来制约政府;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政府在劳资双方发生矛盾时采取中立的立场,兼顾双方利益,成为相对平衡的政府。

二是健全完善工会的独立性、民主性与透明性。独立性是指工会要独立于资方,同时应独立于地方政府,使工会真正能够有效地维护工人权益,依照法律进行规范运行。道理前面已经分析,地方政府在目前这个阶段更多地是代表资本的利益。如果不能保证工会独立性而依附于地方政府,则工会对资本的约束力将被削弱。工会的民主制度保证了广大工人行使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而透明性保证了工会干部的行为在工会会员的有效监督之下。[9]

三是充分的新闻自由。只有新闻充分的自由,民众才能比较理性地选举政府官员、监督政府是否在为民众服务。工会的透明性只有在新闻媒体充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得到可靠的保证,防止工会尤其是大规模的工会脱离广大工人群众的监督,即使工会内部有完全自由的民主选举。

以上建议的核心就是要实现中国社会经济的平衡、建设和谐社会,首要是实现政治结构的平衡,集中表现为利益存在冲突的劳资双方在一定意义上的力量平衡,从而可相互制约,也使得政府成为中立平衡的政府,公平服务于劳资双方。[10]如此,社会经济的失衡应可逐渐消除。相反,如果劳资双方力量严重不平衡,即便政府试图成为中立平衡的政府,力图为广大工人、农民等劳动阶级服务,也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此时资本是很难被制约的。一旦资本失去必要的制约,资本魔鬼的一面一定会充分展现,社会经济必将失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01-224.

[2]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我国投资率与消费率有关情况分析[EB/OL].http://www.ndrc.gov.cn/tzyj/200508/t20050804_

38651,html,2005-08-04.

[3]樊明,吕帆.失衡的地方政府和失衡的劳资关系[J].中国集体经济,2010,(12):27-30.

[4]樊明.中国高投资率、低消费率的政治因素——基于中美政治制度比较的一种解释[J].经济经纬,2009,(2):34-37.

[5]梅雨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J].世界历史,2007,(5):29-32.

[6]樊明.温室气体减排的中外制度比较[J].经济纵横,2011,(1):42-44.

[7]陶勇.中国地方政府行为企业化变迁的财政逻辑[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1).

[8]Hirsch,B. T. and Addison,J. T. The Economic Analysis of Unions—New Approach and Evidence,Boston: Allen & Unwin Inc,1986:121-125.

[9]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2012,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Washington,2012:89-92.

[10]杜晓溪,俞思念.社会治理范式转换中的政府主导[J].求索,2011,(5).

责任编辑、校对:艾 岚

猜你喜欢

投资率约束工会
数读·工会
资本价值与宏观投资率:应用包含调整成本的拉姆齐模型的研究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碳中和”约束下的路径选择
约束离散KP方程族的完全Virasoro对称
工会
我国的投资率是否应当大幅度降低?
从持续性角度剖析中国投资率
叶檀:中国投资率过高在自掘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