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特征

2014-07-31钟冠崙朱蓉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管理学学科理论

钟冠崙+朱蓉

摘要: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应用性的软科学,其学科特征具有客观性,基本理论支持在于管理与管理理论是环境的函数。特定性与限定性、理论性与应用性、一般性与特殊性、综合性与专门性、规范性与实证性、宏观性与微观性的统一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学科特征的基本方面。

关键词:管理学;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客观性;学科特征;自然属性;社会属性;资源配置;绩效性

中图分类号:C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4-0017-05

有史以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管理日益成为人们社会活动的基本内容之一,并且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管理是重要的生产力”,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特征。人类“群居”的社会性与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从一开始就赋予了管理的必然性与能动性,从而也就决定了管理学的科学性与适合性。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研究辛亥革命以来中华民族追求与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管理行为、活动、观念、理论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既属于现代管理学的学术范畴,又与一般管理学不同,有着自身必要与明显的学科特征。

一、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学科特征的客观性

所谓管理,即在特定环境下对组织拥有的基本要素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以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既定目标的活动与过程。就管理的实质内容看,理论层面可主要概括为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等基本职能,实践层面则可以通过战略与决策、配置与协调等管理传导作用而体现为一系列具体的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与过程。一方面,管理是相对于组织的目标性与绩效性;另一方面,也是相对于组织由于分工的存在而需要合作、协作以及相应的划分与组合。马克思曾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①这种职能就是管理。例如,单独的演奏者是自己指挥自己,而合奏的乐队则需要统一指挥。这里,指挥对于乐队而言,其实就是一种具体形式的管理,他的行为与方式就是确保乐队的合奏能够协调进行并实现预期目标的必要条件。一个没有指挥的宏大乐团很难合奏出优美和谐的乐曲。同理,很难想象在没有管理的情况下会产生古代中国的万里长城和秦兵马俑、古埃及的金字塔以及古希腊的城邦制度等。历史到了今天,管理越来越体现为生产力现代化的必然,同时,也越来越成为生产关系时代化的内涵。管理不但是科学、是艺术、是素质、是能力,而且是软实力(基础国力、国民素质)、是软环境、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第三配置方式(另有市场方式与计划方式)、是更重要的生产力。

管理活动是很复杂的社会活动,受到若干因素(包括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但是,管理又有自身的规律与特征。认识管理的规律性和把握管理的特征,正是管理学的任务,是管理者的基本功,也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基本条件。管理行为与活动的规律性及其特征,实际上就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学科特征的客观依据。

(一)管理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深刻指出:“资本家的管理不仅是一种由社会劳动过程的性质产生并属于社会劳动过程的特殊职能,它同时也是剥削社会劳动过程的职能,因而也是由剥削者与他所剥削的原料之间不可避免的对抗决定的……因此,如果说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内容来说是两重的——因为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资本的价值增值过程,——那么,资本主义的管理就其形式来说是专制的。”②可见,管理既有同生产力、现代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基本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如图1所示。

与生产方式的生产力相联系,管理的自然属性体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的一般要求。人们的共同劳动决定了管理的必要性,是生产社会化的必要条件。共同劳动的规模越大,劳动的社会化程度越高,管理也就越重要。第二,管理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具有特殊作用,只有通过特定的管理才能具体实现劳动过程中各种要素的配置以及各种关系的协调,使实现组织目标必需的各种要素优化组合,有效发挥各种要素的作用。与生产方式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管理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另一方面,管理实质上又体现着特定的人际关系,说到底是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如图2所示。

管理的两重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管理的自然属性不可能脱离一定的生产关系或社会基本制度,有内容而无形式。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不可能孤立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单独存在,有形式而无内容。另一方面,管理的自然属性要求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生产关系和组织形式与其相适应。同时,管理的社会属性也必然对相应的自然属性产生影响并发生作用。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具体的管理行为与活动包括与之相联系的管理理论是特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产物,必然与一定的生产力及相应的生产关系密切相关,因而具有地域或国别特征。中国现代管理理论自然与中国特定生产力的状况、特征、水平以及生产关系的性质、特征、体现相联系,从而必然具有自身的学科特征。

(二)管理是社会现象与文化现象的统一

一般而言,管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共同的活动,二是一致的目标,体现为多样性与目的性的结合。也就是说,管理相对于共同活动具有社会性,相对于一致目标具有文化性。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既是组织的灵魂,也是管理的精神支柱。社会性与文化性是管理活动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由此,对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而言,其社会性直接、具体体现为相应的生产关系;其文化性直接、具体体现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而必然深化其学科特征。

(三)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管理的科学性意味着任何管理都有其内在逻辑性,管理是科学,并且具有普遍性。客观存在着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原则和方法,有一整套独立于其他学科的,反映客观管理过程一般的条件、内容、特征、演变以及规律性的理论体系,即管理科学。管理的科学性是管理的普适性与有效性的前提与基础。因此,从总体而言,管理是有逻辑性、程序性、目的性的活动;管理的艺术性意味着管理活动中管理主体相对于管理客体的权变性与灵活性,强调管理者必须适应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熟练而又灵活地运用管理的相应原则与方法,形成有个性的管理技能、技巧,从而在管理的大舞台上不断演出一幕幕既生动又活泼的“好戏”来!可以说,管理不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实践;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技巧;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特别是当今社会,管理越来越注重人性、关系、环境、伦理以及多样化、自主化、具体化,实践与悟性是把握管理真谛的钥匙。由此,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特征不言而喻。

(四)管理是目的性与绩效性的统一

所有的管理都具有目的性,所有的管理也都讲求绩效性。没有目的性的管理必然无所适从,不讲求绩效性的管理自然一派混乱。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同时也特别讲求绩效性的管理,才是现代管理,也是科学管理。现代科学管理不仅管理者具有明确、切实、可行的目的性,而且这种目的性也被组织成员所认同;不仅管理者实实在在抓绩效,而且成为组织的全员行为。只有组织的目的性与绩效性统一的管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管理。由此,这正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特征所在。

(五)管理是配置与环境的统一

现代管理是与现代化大生产以及现代市场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而资源与要素的配置不能不是现代管理的重要方面与内容。与此同时,自然资源与生产要素又与环境密不可分,管理的一系列特征、原则与规律既是客观环境的反映,又是随着客观环境的发展与变化而发展与变化的。这里,环境是自变量,管理是因变量,既尊重、注重客观环境,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又有管理的动态性与灵活性,综合性与创造性。管理的基本原则之一,“权变管理”就是管理这一基本特征的理论概括,其基本要义与理论基础就是把握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反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浪漫主义、唯心主义,讲求唯物性、逻辑性、发展性、辩证性。简言之,环境是配置的约束,管理是环境的函数。由此,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学科特征的客观性得到理论支持。

社会存在的管理及其管理理论有多种形式,各种管理与管理理论既有共同之处,也有自身的特点。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与一般管理学、西方管理理论、企业管理、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等既存在共同之处,也有自身特征,把握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特征,对于更好地理解与掌握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属性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作为正在拓展中的新研究领域,与其他相关管理学科最大不同点在于:一是关于中国的,以现代化和谐社会为要旨,不是普适性的;二是关于现代的,以辛亥革命为开端,不是全程性的。从学科属性考虑,还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相对独立学科

区别不同学科的关键在于各自研究对象的不同。如经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实现“最小、最大”,亦即稀缺资源的效率与利益问题;而管理学研究的根本问题则是如何把握“用人、分钱”,亦即组织资源的配置与绩效问题。可见,经济学与管理学各自有着自己特定的研究领域与专门的研究对象,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有特色的理论主线,有一系列涵义明确的基本概念与核心范畴,以及有经过实践验证其正确的系统性原理与原则。最重要的是,人们的社会活动对该学科的需要及其对于人们社会活动的指导意义。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是管理学的分支学科,有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如客观性、实践性、真理性、发展性、系统性、指导性等。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对象的空间范围与时间跨度远远小于一般管理学,限定在中国的范围内以及辛亥革命后。由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与一般管理学在研究对象方面有共性,因而同属于管理理论;也由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与一般管理学在研究对象方面的差异性,因而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与一般管理学又不属于同一学科,具有相对独立性。

(二)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综合性学科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目的在于归纳、概括、总结并指导我国现代化实践过程中的管理行为与活动。管理行为与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多面性及多层次性决定了管理理论内容的综合性,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关乎各种不同类型的组织及其各种不同内容与方式的社会活动,也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逻辑学、法学、文学、心理学、生理学、统计学、会计学、运筹学、信息学、数学等多学科密切相关。这种综合性包含着很强的概括性、科学性与应用性,因而既是多个学科的综合化,又是多种学科的边缘化。

(三)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应用性学科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存在的意义首先在于实践,在于应用。如果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不付诸于实践与应用,就是空中楼阁。我们说管理理论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其本意就在于:科学是相对于实践而言,艺术是相对于应用而言。没有实践,无所谓科学;没有应用,也就无所谓艺术。在这里,科学的含义是指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艺术的含义是指管理者能够熟练地运用管理理论,并且通过巧妙的技能(素质、能力、方法、技巧等)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管理的倍加效应往往是通过管理的科学与艺术实现的。说管理是环境的函数,就是在强调管理理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同样如此。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在我国现代化的实践与应用中大有文章、大有空间、大有作为。

(四)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软科学

软科学(社会科学)是相对于硬科学(自然科学)而言的。所谓管理理论是软科学,一方面是指管理在现实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完全精确化、定量化,也就是说,在给定条件下有时不一定能够得到确定或预期的结果。因为影响管理效果的因素太多,而且许多因素又是无法事先预知的,或者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管理主要是与人打交道,在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管理中,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包括心理因素既不可忽略又难以精确测量,诸如人的思想、情绪、个性、作风、特点、习惯等,以及人际关系、组织文化、管理方式、领导作风等都是影响管理绩效的重要因素,但又都是模糊量,我们只能尽力使其确切或精确。另一方面,是指管理还有类似于计算机软件的功能与效果的涵义,也就是说,在管理活动中,同样存在着“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前者主要是指实实在在存在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后者主要是指权力、信息、行为、过程以及管理活动所引发的效应、变化等无形因素。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属于软科学,并不意味着其科学性与实践性就可以打折扣,也不意味着其缺乏理论性与原则性,而是其具有较大的能动性、灵活性与弹性特征。

三、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特征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作为一门新学科,不言而喻也有自己的学科特征。

(一)特定性与限定性的统一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特定性是指其研究对象的环境与条件,即其研究对象的空间性仅为中国,而不是泛指世界各国或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因而不同于一般管理学或其他的国别管理学;限定性是指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从时间性考虑仅以辛亥革命为上限与开端,之前的中国近代管理思想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研究过程中可能涉及,但以辛亥革命之后管理理论的研究为转移,因而也不同于中国管理思想通史以及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和中国近代管理思想史。也就是说,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既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因而其研究对象的环境与条件是特定的,研究的起点与范围是限定的。

(二)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在从实践中来、为实践服务的过程中,积极借鉴各国管理实践与理论成果,借助于相关知识与方法,不断提炼、概括、总结现代管理的规律性并通过理论化的形态加以体现,从而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同时,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在总体上属于应用学科,紧密联系实现现代化的管理实际,以服务现实、指导实践为学科取向是其重要特点。考察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确实是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以及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应用学科,它以现实的政治与经济体制管理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中国富民强国过程中的管理经验与教训,解决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努力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是其最重要的学科目标。正是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统一使得中国现代管理理论能不断地从现实实践与理论发展中丰富、完善自身,从而获得内在的强劲动力。

(三)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管理具有两重性——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一方面,管理普遍存在于一切社会协作生产和社会公共生活的过程中,具有自身的一般规律,使得管理活动和方法具有可学习和借鉴性。另一方面,管理是特定历史环境与条件的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必然体现出生产资料占有者的意志,使得管理具有特定的社会历史性质,使得管理活动和方法具有特殊性。因此,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又可以把现代管理的方式与方法归纳概括为两个层次,即实质方法与技术方法。实质方法是由于社会属性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采用的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管理方式,必然体现该社会的特定生产关系,包括法律手段、政策手段、思想政治手段等,如战略管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等;技术方法则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更新,但与社会生产关系属性的相关性不大,可以为不同社会制度的人们共同采用,如计算机与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的普遍应用。对于管理实质方法,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必须充分注意国情的不同和把握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其体现为管理的特殊性;对于管理技术方法,应该积极借鉴和吸收,其属于管理的一般性。也就是说,由于管理的二重性,某些管理方法、技术乃至理念也是可以超越社会制度的不同而具有普适性的。

(四)综合性与专门性的统一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在社会发展史、中国经济史、中国管理思想史、企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行政管理学、非营利组织管理学以及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等基础上,借鉴管理学、政治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与体系设计,同时吸收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心理学、财政学等其他学科知识与方法而形成的一门新学科,具有明显的借鉴、交叉、嫁接、融合等特点,具有综合性;与此同时,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在创建与创新过程中,又有自身明确、独立的研究对象;有相对必要、稳定的研究任务与研究方法;有自己确切、系统的概念链条与基本内容;并且有在研究规范、逻辑结构、核心概念、理论主线等若干方面独到的特点与风格,具有专门性。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主张积极借鉴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先进成果,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决不能脱离我国特殊的基本国情。由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是在一个较短的时期里开展起来的,缺乏必要的基础理论积累,易于出现纯学术化的“管理主义”倾向,即仅仅把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看作是一种特定的管理学,而切断或割裂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内在联系。这种倾向是十分有害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还应该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不仅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也要解决“为谁做”的问题;不仅要回答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管理事务和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的“管理”问题,同时更要回答“为何做”和“为谁做”的“公共”问题。

(五)规范性与实证性的统一

作为以实际应用为主要学科取向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突出强调经验、概念与认识的说明与证实,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事实、过程、经验的分析与归纳,提出相应的假设或有待验证的判断、命题或理论,并由事实、过程、经验证实或证伪所提出的假设、命题或理论,这实际上包含着研究的规范性与实证性;在客观反映、描述与归纳、分析的基础上,解释相关现象及其规律,并运用经过证实的概念或理论对相关的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进行预测,从而回答管理活动与过程中提出的“为什么”“是什么”等问题,这又是一个规范性与实证性统一的过程。因此,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规范性与实证性统一的科学。同时,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作为与广大人民群众、现代化事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管理理论,必然涉及模式选择、价值判断等问题,所以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不仅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实证问题,还要提出“应当如何”“必须如何”的规范性问题,把价值分析与判断作为研究的重要方面。

(六)宏观性与微观性的统一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不仅包括组织、企业等各类微观管理,也包括国家层面的宏观管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与国家的宏观政策、法律制度、社会文化管理等方面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国家的制度设计、治理模式、政府职能等直接影响其研究的深度、广度、内容与水平;在微观管理层面,则更多地强调管理的技术因素(当然,环境条件以及组织文化会对管理的风格与方式等产生重要的影响)以及权变原则。当然,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也具备一般管理理论的基本特征,如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也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内容与要求。

四、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无管理的组织,也没有无组织的管理,不是管理别人就是被别人管理。学习、掌握、改进和完善管理的理论、模式、内容、方法关系到组织目标的实现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管理出效率,管理出利益,管理是科学,管理是重要的生产力。要掌握并提升管理技能及管理理论,就要学习、认识和深化现代管理的理念、内容、特征、原则等,培养管理素质,增强管理技能,提高管理效率与效果。这些,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都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分不开。

(一)有利于国家与社会的治理

中国古人很早就显现出杰出的治国智慧,古语云:“服人者,以德服为上,才服为中,力服为下。”其精辟之处,在于高度概括出了管理的意义与精髓,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伦理道德。古往今来,在治国理论和社会管理实践中,以德服人是最高境界的协调艺术,也是最有实效的管理经验。中国人讲求修身、齐家而达到治国安邦,平治天下,实质是强调国家与社会的治理与和谐。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墨家等都在相当程度上推崇以德治国;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重视法律在政治和社会中的作用,实际上是肯定法在管理中的作用。虽然,诸子百家各家各派各有各的主张和提倡,但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经过时间与历史检验的、方方面面的管理知识与理念,都与国家与社会的治理密切相关。同样,西方国家历史上积累下来的管理学有价值、有意义的理念与经验也是与国家与社会的治理密切相关,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二)有利于履行职责与提高绩效

组织管理是在有确定目标的、具有精心设计的结构和协调功能的有机系统内,并且是在与外部环境相联系的特定社会实体中进行的,是同组织成员一起,并通过一系列相关者使组织活动完成得更好、更有效的行为与过程。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细化和具体化,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日趋提高,管理就更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管理的基本内容首先是履行职责。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实际上就是要制定目标与方针,通过相应的传导与配置,实施既定的战略与决策,从而达到最佳绩效并充分达成组织目标。换言之,管理就是依据组织目标,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设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按层级、按部门、按职能分解落实,及时有效配置资源和协调关系,并促使各方面、各环节同心协力履行职责和义务,以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个过程本身既是一个履行职责、有效管理的过程,也是一个增强管理能力、提高管理绩效的过程。完整、准确、适当地把握与落实管理技能与管理理论,既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管理能力,也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管理绩效。

(三)有利于培育素质与增强效能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竞争和斗争。也就是说,凡是存在竞争和斗争的场所,就会有谋略、有智慧,有配置、有协调。从组织的角度看,讲究思路,讲究战略,讲究技术,讲究方法,其实就是管理理论或管理艺术的体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学习这些已成理论体系的经验和知识,也就是学习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概念、范畴与原理,使人开窍、使人聪明、使人领先一步、高人一筹,从而增强效能,把握胜算。特别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不只是阐释一般管理学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重要内容,而且增加了传导层次,引进了配置理念,强化了对于战略与决策的研究与说明,从而更加中国化、可操作化。在今天复杂而又险恶的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条件下,认真学习现代管理的基本知识,有利于培育自身的基本素质,增强战略与决策、配置与协调能力,处险不惊、处难不乱,泰然有度,大道致远。

五、结语

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特征来说,不再像传统管理学那样更多地将自己限制在组织内部或企业管理范围内,而是把研究范围扩展到宏观领域,包括政府职能和社会治理方面;在内容结构方面,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由“两个层次”发展为“三个层次”,即增加了传导层次,并且把配置概念引入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在研究重点方面,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从以往管理学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的研究转到重视环境、战略、传导、配置与项目、绩效的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中国现代管理理论重视规范研究,注重量化与案例方法的应用,广泛吸收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和政策分析等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手段。因此,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离不开更开放的学术视野和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概而言之,既要从西方相关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基本内容之中吸取经验、教训与营养,更要充分吸纳国内多种意见、看法与争鸣,从而把整个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发展,建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全面而充分的学术交流、讨论与创新的基础上,使其理论成果能够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服务。

相信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定会为现代管理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注入持久的活力,从而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理论、中国声音。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成熟,必然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与指导。

注释:

①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7页,第368-369页。

参考文献:

[1]王毅武.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6).

[2]王毅武.现代管理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校对:武玲玲

四、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无管理的组织,也没有无组织的管理,不是管理别人就是被别人管理。学习、掌握、改进和完善管理的理论、模式、内容、方法关系到组织目标的实现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管理出效率,管理出利益,管理是科学,管理是重要的生产力。要掌握并提升管理技能及管理理论,就要学习、认识和深化现代管理的理念、内容、特征、原则等,培养管理素质,增强管理技能,提高管理效率与效果。这些,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都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分不开。

(一)有利于国家与社会的治理

中国古人很早就显现出杰出的治国智慧,古语云:“服人者,以德服为上,才服为中,力服为下。”其精辟之处,在于高度概括出了管理的意义与精髓,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伦理道德。古往今来,在治国理论和社会管理实践中,以德服人是最高境界的协调艺术,也是最有实效的管理经验。中国人讲求修身、齐家而达到治国安邦,平治天下,实质是强调国家与社会的治理与和谐。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墨家等都在相当程度上推崇以德治国;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重视法律在政治和社会中的作用,实际上是肯定法在管理中的作用。虽然,诸子百家各家各派各有各的主张和提倡,但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经过时间与历史检验的、方方面面的管理知识与理念,都与国家与社会的治理密切相关。同样,西方国家历史上积累下来的管理学有价值、有意义的理念与经验也是与国家与社会的治理密切相关,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二)有利于履行职责与提高绩效

组织管理是在有确定目标的、具有精心设计的结构和协调功能的有机系统内,并且是在与外部环境相联系的特定社会实体中进行的,是同组织成员一起,并通过一系列相关者使组织活动完成得更好、更有效的行为与过程。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细化和具体化,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日趋提高,管理就更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管理的基本内容首先是履行职责。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实际上就是要制定目标与方针,通过相应的传导与配置,实施既定的战略与决策,从而达到最佳绩效并充分达成组织目标。换言之,管理就是依据组织目标,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设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按层级、按部门、按职能分解落实,及时有效配置资源和协调关系,并促使各方面、各环节同心协力履行职责和义务,以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个过程本身既是一个履行职责、有效管理的过程,也是一个增强管理能力、提高管理绩效的过程。完整、准确、适当地把握与落实管理技能与管理理论,既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管理能力,也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管理绩效。

(三)有利于培育素质与增强效能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竞争和斗争。也就是说,凡是存在竞争和斗争的场所,就会有谋略、有智慧,有配置、有协调。从组织的角度看,讲究思路,讲究战略,讲究技术,讲究方法,其实就是管理理论或管理艺术的体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学习这些已成理论体系的经验和知识,也就是学习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概念、范畴与原理,使人开窍、使人聪明、使人领先一步、高人一筹,从而增强效能,把握胜算。特别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不只是阐释一般管理学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重要内容,而且增加了传导层次,引进了配置理念,强化了对于战略与决策的研究与说明,从而更加中国化、可操作化。在今天复杂而又险恶的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条件下,认真学习现代管理的基本知识,有利于培育自身的基本素质,增强战略与决策、配置与协调能力,处险不惊、处难不乱,泰然有度,大道致远。

五、结语

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特征来说,不再像传统管理学那样更多地将自己限制在组织内部或企业管理范围内,而是把研究范围扩展到宏观领域,包括政府职能和社会治理方面;在内容结构方面,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由“两个层次”发展为“三个层次”,即增加了传导层次,并且把配置概念引入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在研究重点方面,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从以往管理学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的研究转到重视环境、战略、传导、配置与项目、绩效的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中国现代管理理论重视规范研究,注重量化与案例方法的应用,广泛吸收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和政策分析等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手段。因此,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离不开更开放的学术视野和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概而言之,既要从西方相关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基本内容之中吸取经验、教训与营养,更要充分吸纳国内多种意见、看法与争鸣,从而把整个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发展,建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全面而充分的学术交流、讨论与创新的基础上,使其理论成果能够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服务。

相信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定会为现代管理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注入持久的活力,从而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理论、中国声音。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成熟,必然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与指导。

注释:

①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7页,第368-369页。

参考文献:

[1]王毅武.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6).

[2]王毅武.现代管理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校对:武玲玲

四、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无管理的组织,也没有无组织的管理,不是管理别人就是被别人管理。学习、掌握、改进和完善管理的理论、模式、内容、方法关系到组织目标的实现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管理出效率,管理出利益,管理是科学,管理是重要的生产力。要掌握并提升管理技能及管理理论,就要学习、认识和深化现代管理的理念、内容、特征、原则等,培养管理素质,增强管理技能,提高管理效率与效果。这些,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都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分不开。

(一)有利于国家与社会的治理

中国古人很早就显现出杰出的治国智慧,古语云:“服人者,以德服为上,才服为中,力服为下。”其精辟之处,在于高度概括出了管理的意义与精髓,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伦理道德。古往今来,在治国理论和社会管理实践中,以德服人是最高境界的协调艺术,也是最有实效的管理经验。中国人讲求修身、齐家而达到治国安邦,平治天下,实质是强调国家与社会的治理与和谐。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墨家等都在相当程度上推崇以德治国;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重视法律在政治和社会中的作用,实际上是肯定法在管理中的作用。虽然,诸子百家各家各派各有各的主张和提倡,但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告诉我们,经过时间与历史检验的、方方面面的管理知识与理念,都与国家与社会的治理密切相关。同样,西方国家历史上积累下来的管理学有价值、有意义的理念与经验也是与国家与社会的治理密切相关,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二)有利于履行职责与提高绩效

组织管理是在有确定目标的、具有精心设计的结构和协调功能的有机系统内,并且是在与外部环境相联系的特定社会实体中进行的,是同组织成员一起,并通过一系列相关者使组织活动完成得更好、更有效的行为与过程。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细化和具体化,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日趋提高,管理就更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管理的基本内容首先是履行职责。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实际上就是要制定目标与方针,通过相应的传导与配置,实施既定的战略与决策,从而达到最佳绩效并充分达成组织目标。换言之,管理就是依据组织目标,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设置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按层级、按部门、按职能分解落实,及时有效配置资源和协调关系,并促使各方面、各环节同心协力履行职责和义务,以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个过程本身既是一个履行职责、有效管理的过程,也是一个增强管理能力、提高管理绩效的过程。完整、准确、适当地把握与落实管理技能与管理理论,既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管理能力,也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管理绩效。

(三)有利于培育素质与增强效能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竞争和斗争。也就是说,凡是存在竞争和斗争的场所,就会有谋略、有智慧,有配置、有协调。从组织的角度看,讲究思路,讲究战略,讲究技术,讲究方法,其实就是管理理论或管理艺术的体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学习这些已成理论体系的经验和知识,也就是学习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概念、范畴与原理,使人开窍、使人聪明、使人领先一步、高人一筹,从而增强效能,把握胜算。特别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不只是阐释一般管理学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重要内容,而且增加了传导层次,引进了配置理念,强化了对于战略与决策的研究与说明,从而更加中国化、可操作化。在今天复杂而又险恶的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条件下,认真学习现代管理的基本知识,有利于培育自身的基本素质,增强战略与决策、配置与协调能力,处险不惊、处难不乱,泰然有度,大道致远。

五、结语

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特征来说,不再像传统管理学那样更多地将自己限制在组织内部或企业管理范围内,而是把研究范围扩展到宏观领域,包括政府职能和社会治理方面;在内容结构方面,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由“两个层次”发展为“三个层次”,即增加了传导层次,并且把配置概念引入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在研究重点方面,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从以往管理学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的研究转到重视环境、战略、传导、配置与项目、绩效的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中国现代管理理论重视规范研究,注重量化与案例方法的应用,广泛吸收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和政策分析等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手段。因此,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离不开更开放的学术视野和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概而言之,既要从西方相关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基本内容之中吸取经验、教训与营养,更要充分吸纳国内多种意见、看法与争鸣,从而把整个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发展,建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全面而充分的学术交流、讨论与创新的基础上,使其理论成果能够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服务。

相信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定会为现代管理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注入持久的活力,从而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理论、中国声音。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成熟,必然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持与指导。

注释:

①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67页,第368-369页。

参考文献:

[1]王毅武.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任务与方法[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6).

[2]王毅武.现代管理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校对:武玲玲

猜你喜欢

管理学学科理论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学科新书导览】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浅谈管理学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