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过渡标记语的异同
——以小说语篇为例

2014-07-31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小句连接词语篇

刘 明

(南昌师范学院 外文系,江西 南昌 330032)

过渡标记语主要用于连接小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帮助读者理解话语起承转合的语义关系。过渡标记语主要体现为连接词和副词短语。在话语表达过程中,连接词和副词不仅完成了相应的句法功能作用,还展现了命题之间添加、因果、对比等逻辑关系,对语篇衔接连贯的整体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功能语法认为,语篇功能的主要语法手段为衔接机制、主位系统和信息系统。有着衔接作用的连接词可以进一步拓展、阐释和加强命题意义,体现了语言的概念功能。连接词执行的是语篇功能,把小句与语篇其它的语言单位联系在一起。Hyland和Tse 也认为连接词执行的是语篇功能,把小句与语篇其它语言单位联系在一起[1],同时,连接词也体现了语言的概念功能,标示作者对命题之间逻辑关系的理解。在劝说性的语篇中,对比连接词更多用于论点证实的话语中,而非对比连接词更多用于论点反驳的话语表达中,两者呈现的语言功能不一样。作者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会使用对比连接词。在对论点进行反驳之前,非对比连接词的使用可以展现作者和读者共有的观点立场,起着维持人际意义的作用,为论点的反驳作好人际上的准备。连接词的这种人际互动作用使得作者能更有效地陈述命题意义,劝说读者接受命题意义的观点。因此,过渡标记不再是原来的逻辑连接词,也不再仅体现语篇功能,也反映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人际互动。

一 过渡标记语的内外之分

过渡标记语包括添加 (如“moreover”“even more important” 等)、比较(如 “similarly” 等)、对比 (如 “notwithstanding”“ in contrast” 等)、地点 (如 “here” 等)、时间(如 “meanwhile”“at length” 等)、目的 (如 “to this end” 等)、原因 (如 “so”“as a result” 等)和结果(如 “in short”“in other words” 等)。Vande Kopple 把语篇连接词看作作者引导读者接受语篇的有效手段[2-3],Crismore等专门列出语篇连接词[4],足见她们对连接词的重视程度。通过连接词的使用,作者把一系列命题连接在一起,引导读者理解命题信息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从语篇语义学角度看,连接词肩负着非常重要的使命,是语篇创建不可或缺的要素。

从语言与非语言的关系角度看,过渡标记语有内部和外部之分,内部标记语涉及语言间的内部关系,说明话语的步骤。外部标记语与话语情境相关,连接语篇外部世界的活动。连接事件的内部关系是一种交际行为,而外部关系指涉交际行为的情境。Halliday曾用时间连接词讨论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认为指涉内部关系的时间连接词体现的是一种人际语义关系[5]。外部标记语和内部标记语可能会有相同的语言形式,但却体现了不同的语义功能。

(1)Incontrastwith their system, ours seems very old-fashioned.

译文:我们的制度与他们的相比,显得过于守旧了。

(2)Incontrast, others insist on reading extensively.

译文:与此相反,其他人坚持阅读广泛。

外部过渡标记语涉及话语外部世界的活动,是概念性取向,体现了语言的概念动能,如例(1)。内部过渡语与话语的本身相关,是话语的话语,用来叙述话语的步骤,交代话语的进程,体现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人际互动,如例(2)。过渡标记语分为并列、比较、结果三种范畴,分别预示命题之间的并列关系、比较关系和表结果的命题,见表1。

表1 过渡标记语分类

二 过渡标记语的语篇分析

(一)汉语短篇小说中的过渡标记语

《狂人日记》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该短篇小说共有126处使用了引导型元话语,其中,过渡标记有87处之多。

内镜止血联合白眉蛇毒血凝酶注射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 边君 万秀萍 翁惠斌 等(3)357

过渡标记的主要体现形式有:“则、然、因、又、然而、不然、仍旧、虽然、但是、而且、同……一样、却、无论、况且、可是、果然、可、便、既然、虽则、否则、还是、其实、总之、后来、只要、即使、因为、所以、或者”等。

(3)我晓得他们的方法,直捷杀了,是不肯的,而且也不敢,怕有祸祟。所以他们大家连络,布满了罗网,逼我自戕。试看前几天街上男女的样子,和这几天我大哥的作为,便足可悟出八九分了。最好是解下腰带,挂在梁上,自己紧紧勒死;他们没有杀人的罪名,又偿了心愿,自然都欢天喜地的发出一种呜呜咽咽的笑声。否则惊吓忧愁死了,虽则略瘦,也还可以首肯几下。

(《狂人日记》)

采用Hyland对过渡标记的划分方法,将逻辑连接词归入过渡标记的范畴,并将过渡标记分为并列、比较和结果三种类型。[6]例(3)中的“而且”连接了两个具有同等语义地位的命题小句,体现了信息的并列关系。具有同样功能的过渡标记还有“又”、“否则”。“所以”和“便”表示结果。例(3)中的“虽则”看似让步,实际上涉及语义之间的比较,形体瘦胖之间的比较,通过比较之后作出推断或假设,因此被划入比较类的过渡标记。例(3)中的“和”没有划入过渡标记,因为其连接的是两个短语,并没有连接两个小句。邢福义认为“句子语气粘附于小句;复句和句群依赖于小句;词受控于小句;短语从属于小句”。[7]只要是连接小句的逻辑连接词,就划入过渡标记范畴。

纵观整篇小说,用于连接逻辑语义关系的过渡语,使用频率较高,反映了叙述者的语言逻辑结构非常清晰,从侧面折射出叙述者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然而,这富有逻辑的语言却出自“狂人”之口,他的叙事语言所蕴含的命题之间的推理却不符合常理。逻辑的语言和混乱的推理构成了强大的解读空间,这正是过渡语达到的语言效果。

小说《坚硬的稀饭》的元话语典型特征是使用了较多的过渡标记语,全文共出现200余处。过渡标记语的语言形式有:另外(2处)、而且(13处)、并且(1处)、还是(23处)、或者(5处)、一则(3处)、既(12处)、又(49处)、但(4处)、但是(2处)、却(9处)、不论(3处)、虽然(6处)、与……比(1处)、如(1处)、忽而(2处)、即使(4处)、只要(1处)、如果(2处)、于是(10处)、果然(5处)、故而(1处)、其实(7处)等。 并列类过渡标记出现了100余处,占了半数以上。其中,“又”就出现了49处。

(4)① 又买饭盒又带饭。② 选举日的临近给全家带来了节日气氛。又是扫除,又是擦玻璃,又挂字画,又摆花瓶和插入新产品塑料绢花。③ 堂妹马上打断了我的话:“别让他说话,又不是他的事!”

(《坚硬的稀饭》)

(5)① 他昨天来了,今天又来了。② 他是个聪明人,又肯努力,所以不到半个月就都学会了。[9]

例(5)第一句中的“又”表重复,是一般用法,第二句中的“又”补充命题信息,属于元语用法。史金生指出一般用法是客观陈述一个命题, 元语用法是对陈述的命题表明说话人的主观态度[9],所以表元语增量用法。元语用法也就是元话语用法。从句法层面上看,例(4)中的“又”起着连接小句的作用,相当于语篇连接词。①句和②句中的“又”表达了并列的逻辑语义关系,而③句中的“又”表达的是原因类逻辑语义关系,补充说明“为什么别让他说话”。但是,“又”并不仅仅表达语词之间的逻辑关系,还体现了语义的增量。“又”突显了行为事件,加强了语言的主观化,这是叙述者刻意强调所带来的语言效果。因此,作为过渡标记语的“又”带有一定语气态度,如例(4)中的③句,体现了话语的人际意义。

(二)英语短篇小说中的过渡标记语

短篇小说TheUseofForce全文出现了近90处过渡标记,主要体现形式有“and(35处)”“as soon as(2处)”“but(20处)” “ that(9处)” “like(1处)” “as(4处)” “ though(3处)” “again(4处)” “so long as(1处)” “if(1处)” “while(2处)” “till(2处)” “ in order to(1处)”等。采用Hyland 的分类方法,将过渡标记分为并列类、比较类和结果类。

(6) She did not moveandseemed, inwardly, quiet; an unusually attractive little thing,andasstrongasaheiferinappearance.Buther face was flushed, she was breathing rapidly, and I realized that she had a high fever.

(TheUseofForce)

典型的并列类标记词 “and” 把两个小句或具有同等语法地位的语言单位连接在一起,如例(6)中的第一个 “and” 连接的是外在的行为事件和叙述者的评价性观点;第二个 “and” 把事物和小母牛并置在一起,构成概念之间的连接;第三个 “and” 将“小女孩呼吸急促”和“我的意识行为”这两个事件连接在一起,表明了事件之间的先后顺序,符合语言的顺序性象似原则。命题内容的关系映射在语言之间的内部关系上。语言单位内部的过渡关系来自于外在事件的逻辑语义关系。

表并列意义的过渡标记 “and” 可以帮助读者解释话语之间的并列关系,是话语叙述的提示词,读者据此可理解话语背后命题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例(6)中的 “as…as” 将小女孩和小母牛连接在一起,表示一种比较关系,属于比较类过渡标记,读者据此可以判断小女孩和小母牛之间外表相似的语义,理解叙述者欲传达的意义。例(6)中的 “but” 是表转折意义的连词,连接的是前后两个小句复合体。前面一句表达了小女孩的平静、可爱,而后一句则表达了小女孩的脸色发红、呼吸急促。前后两个小句复合体存在语义的比较关系。“but” 是最好的一个表比较关系的提示词,它可事先告知读者即将接触一个与先前语义相反的语言表达式。此外,在句子中没有表达命题信息的关系词 “that” 也看作是过渡标记,其在句子中连接主句和从属句。 “that” 可以帮助读者快速判断主句与从属句之间的过渡关系,从动词 “realized” 过渡到其表述的内容。过渡标记是一种关于话语之间联系的话语,标识了话语各个语言单位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

小说I’mAFool共使用了500余次的引导型元话语标记,其中过渡标记类型的数量多达400余次,主要体现形式有“and”“yet”“as”“but”“if”“like”“because”“so”“as…as”“too”“since”“or”“till” 等。与其它短篇小说的过渡标记不同的是,本篇小说使用了较多的比较类型的过渡标记,如 “as”“like”“as…as”“because”“since”“too” 等。

(7) ①I kept thinking of wagons running over him as he walked along the street.②I was, sitting up in the grand stand as gayasyou please. ③Don’t bet a cent on this first heatbecausehe’ll go like an oxen hitched to a plow.

(I’mAFool)

例(7)属于比较类过渡标记,①句中的 “as” 引出的是一个表时间的小句,说明主句动词 “kept thinking of” 发生的时间,标识了某个行为发生的时间,是与其它时间段所发生的行为之间的比较。“as” 涉及行为动作深层意义上的比较,预示“他沿街走的时候”与其它时间的一个对比,强调主句动词的动作发生的特殊性。而②句中的 “as”,则明显地涉及了“我”和“你”之间心理状态的比较,是事物之间比较关系的提示词。③句中 “because”引出观点陈述的理由,说明命题的合理性,其本身也预示了一个相反命题存在的可能性,因而涉及了命题之间的比较关系。此句中的 “like” 连接了两个小句,分别表达了两个含有不同语义信息的命题,“like” 一词也标识了这两个命题之间存在相似点。例(7)出现的比较类过渡标记充斥在《我是傻瓜》的每一个部分,是本篇小说逻辑语义的展现,标识着命题之间的比较关系,对小说主题意义有一定的贡献作用。

(三)英汉语的过渡标记语对比

过渡标记语作为理解命题意义的提示语,是处理命题意义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叙述者根据话语表达的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话语连接词。Blackmore使用的“话语连接语”包括 “therefore、so、moreover、after all” 等更严格意义上的语言成分。[10]夸克等曾把英语中的连接词分为七类:列举、总结、同位、结果、推断、对比和转折。根据Halliday的连接词内部和外部区分的观点,将过渡标记区分为外部标记和内部标记。无论是汉语的过渡标记,还是英语的过渡标记,它们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性:

第一,从句法层面上看,小句是表达话语完整命题信息的基本单位,而命题与命题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是由连接小句的各种过渡标记语体现出来的。过渡标记在语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连接作用。话语叙述者为了使小句之间的关系更加清晰,也为了向读者提供大量的信息,经常使用各种过渡标记。在话语的叙述过程中,叙述者尽可能地借助过渡标记将孤立的小句连接起来, 形成具有连贯意义的整体。在话语的理解过程中,读者会设法根据过渡标记推导出由叙述者传达的命题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

第二,从话语的认知角度看, 过渡标记体现的是话语的程序性语义表达。叙述者通过语言编码传达了两种意义:概念意义 (conceptual meaning) 和程序意义 (procedural meaning)。前者涉及的是命题内容的表达,是话语的主要意义,而后者则涉及对话语意义的推导性理解,也可以视为制约或指引语用推理的一种方法。第三,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表逻辑语义关系的过渡标记语经历了从实到虚的演变过程。譬如,英语中的 “since” 一词经历了由表时间到表原因的虚化过程:“since” 最初表示时间意义,而后才有了表示原因的意义,即先发生的事情是后发生事情的原因,表原因的语义逐渐固化,取代了原来的时间意义。“since” 也就进一步作为小句的连接成分,标识了命题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换言之,由于过渡标记语的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句呈现出显性关系,独立的小句可以在过渡标记语的引入之后,与其它小句形成这样或那样的逻辑关系。过渡标记语的这种虚化过程是英汉两种语言共有的语言现象,但具体的体现形式有差异。

英汉语过渡标记的差异之一表现在数量的悬殊上。并且,英汉语过渡标记的体现形式也存在较大差异。尽管英语过渡标记的数量占绝对优势,但其语言体现形式主要为:表示并列的 “and”“then”“after”“again” 等;表示比较的 “but”“if”“like”“though”“because”“when”“since”“ whereas”“for” 等;表示结果的 “thus”“so”“hence”“therefore” 等。然而,汉语短篇小说的过渡标记体现形式主要有:表示并列的“并且”“又”“或者”“一边”“一壁”“同时”“另外”“还是”“而且”“仍然”“一则”“忽而”“进一步”“仍旧”“随着”“再说”“再”等;表示比较的“然而”“但是”“既然”“同……似的”“同……一般”“但”“好像”“像”“同……一样的”“虽是”“虽然”“却”“何以”“无论”“可是”“虽则”“只要”“不然”“既”“如”“不论”“好比”“如果”“既……又”“即使”“尽管”“因”“因为”“不妨”“况且”“可”“由于”“怕是”“不过”“与其说”“反而”“要是”等;表示结果的“因此”“所以”“其实”“果然”“于是”“便”“故而”“则”“然”“不然”“登时”“后来”等。

第三,英语更加关注命题逻辑语义关系,更加重视程序意义的表达。譬如,“and” 一词的逻辑语义关系就有增补关系、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比较关系、层进关系、引出论题、说明原因、列举关系和归纳(或总结)九类。[11]小句是命题的承载者,小句之间的关系就是命题之间关系的语言体现,而过渡标记则应该是连接小句的那部分逻辑连接词,所以过渡标记语不包括连接词组或短语的词语。然而,汉语过渡标记的语义指向比较单一,一般来说,一个过渡标记词只能表示某一种逻辑语义关系。

结语

外部标记语指涉的是交际行为的情境,内部标记语涉及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内部关系,说明话语的步骤。外部标记语和内部标记语可能会有相同的语言形式,但却体现了不同的语义功能。过渡标记语分为并列、比较和结果三类,依据的标准正是过渡标记语的语义功能。过渡标记语在语篇意义的构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命题意义的表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英汉语篇教学中,适当介绍过渡标记语的语义功能,有助于语篇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Hyland K , Tse P. Metadiscourse in academic writing: a reappraisal[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4(2): 156-177.

[2]Vande Kopple W J. Some Exploratory Discourse on Metadiscourse[J].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1985(2): 82-93.

[3]Vande Kopple W J. Metadiscourse, discourse, and issues in composition and rhetoric[C]// Barton F,Stygall C eds. Discourse on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Phoenix, AZ. 2002: 205.

[4] Crismore A, Markkanen R, Steffensen M. Metadiscourse in Persuasive Writing: A Study of Texts Written by American and Finnish University Students[J]. Written Communication,1993(10): 39-71.

[5]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 [M]. London: Edward Arnold,1994.

[6] Hyland K. Metadiscourse[M]. London: Continuu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7] 邢福义.小句中枢说[J]. 中国语文,1995(6): 420-428.

[8] 史锡尧. 副词“又”的语义及其网络系统[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4):101-111.

[9] 史金生. 又/也的辩驳语气用法及其语法化[J]. 世界汉语教学, 2005(4): 52-69.

[10] Blackmore D. So as a constraint on relevance[C]// Kempson R M ed. Mental Representations: The Interface between Language and Real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11] 陈荣歆. 语篇中逻辑联系语And的语料库研究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 福建外语, 2001(3): 39-43.

猜你喜欢

小句连接词语篇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宾语从句的语序
短语
主述位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小句翻译研究
话剧《雷雨》的语气研究
吸引阅卷老师的“连接词”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麻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