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维吾尔族学生汉语虚词学习偏误类型概说

2014-07-31姜晓倩李志忠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遗漏助词偏误

姜晓倩,李志忠

(新疆师范大学 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偏误,即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某一语项时出现的语误,对比标准目的语,其表现出学习错误或不完善的特征。偏误往往是学习者试图对第二语言体系进行认知与判断的体现,是他们对所接触到的语言材料进行归纳并试图使之规范的体现。偏误具有系统性,属于语言能力范畴。在新疆,随着双语政策的全面推广,深入研究汉语和汉语习得规律已经成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维吾尔族学生在学习汉语词法时,由于自身母语及各种因素限制,出现成系统的、有规律的偏误。

一 介词偏误

维吾尔语中无介词,凡汉语用介宾结构行使的功能,维吾尔语中用后置词、名词的格和位范畴来表示,如例(1)、(2)所示。例(1)中,“nisbεtεn”的意思是“对于,与……比较”,表示比较、对象、针对等意。此处“nisbεtεn”表示“对于”,是要求与格的后置词。例(2)用名词的格中的与格来表示“为了”义。学生在学习介词时会出现以下偏误:

向他的 对于 这 比较好

这 把书 读(向) 我买了。

(一)遗漏偏误

遗漏偏误指由于在词语或句子中遗漏了某个/几个成分导致的偏误,[1]在介词遗漏偏误中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在句子中该用某个或某几个介词而不用;第二,在句子中遗漏某些与介词有关的成分。

1.遗漏介词

维吾尔族学生受到母语中没有介词的影响而在说话或写作中遗漏介词。例如:

(3)*经过系统学习,他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提高。②

(4)*她说后天就乌鲁木齐培训。

例(3)的问题是介词“在”的遗漏。在汉语中,介词“在”经常跟方位名词“上”“中”“下”等构成的方位短语构成“在……上”“在……中”“在……下”的格式,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方位、条件、范围等。“在”是汉语中最常用的介词,因此偏误出现的比例较大,例(3)中出现的偏误是维吾尔族学生在学习汉语“在”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偏误形式。此句的正确表达为:经过系统学习,他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提高。

例(4)的问题是介词“到”的遗漏。“到”兼属动词和介词,由“到”组成的介词短语不作谓语,而作状语、补语等句法成分[2]67。例(4)中的“乌鲁木齐”是表示处所的专有名词,在句中不能独立充当状语,没有介词“到”,则句子结构不成立。学生忽略了在汉语中“到+名词/名词短语”的结构作状语或补语时必须整体出现,因而出现遗漏“到”的错误。此句的正确表达为:她说后天就到乌鲁木齐培训。

2.遗漏其他成分

维吾尔族学生一方面受到母语的影响,另一方面对汉语介词的性质和用法理解模糊,易遗漏句中和介词有关的其他成分,主要表现在遗漏谓语动词和遗漏补语上。

(5)*地被我们扫干净。

(6)*我的衣服被雨湿了。

例(5)的问题是遗漏补语。这种情况常出现在“把”字句和“被”字句中。“把”字句和“被”字句的动词一般是处置性的,动词后面多有补语或别的成分[3]。例(1)遗漏作补语的动态助词“了”,此句的正确表达为:地被我们扫干净了。

例(6)的问题就是谓语动词的遗漏。在汉语和维语中,谓语通常都是由谓词性词语充当,例(6)中“湿”是形容词,属于谓词性词语。现代汉语补语是由谓词性词语、数量短语和介词短语充当的,维语中没有补语。出于自己的语言习惯,维吾尔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往往把充当补语的谓词性词语当作谓语,导致了真正的谓语的遗漏。此句的正确表达为:我的衣服被雨淋湿了。

(二)误加偏误

误加偏误多发生在语法形式上:在通常情况下可以或必须使用某个成分,但当这些形式发生了某种变化时,又一定不能使用这个成分。这时,初学汉语的维族学生就常常由于不了解这种条件的变化仍使用这个成分,因而出现偏误。[1]

1.误加介词

(7)*在屋顶上站着一个人。

例(7)是存现句中误加介词“在”,这也是维吾尔族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存现句是表示什么地方存在、出现或消失了什么人或物的一种句型,句首有处所词语作主语。[3]125而维语中处所词通常用带格形式的处所名词作状语或表语。

冬天(在)水 结冰

例(8)中,学生按照母语的表达习惯,简单地把母语中的位格直接翻译成“在”,导致了介词“在”的功能的泛化,在该省略介词“在”的时候误加“在”。此句的正确表达为:屋顶上站着一个人。

2.误加遭受类动词

这类偏误往往出现在有表示被动的介词参与的句子中。例如:

(9)*这个小孩子做了错事,被妈妈挨打了一顿。

汉语中“被”“叫”“让”“给”等表示被动的介词没有具体的词汇意义,它们是通过语法意义来表示被动的。而遭受类动词表示主体遭受或并非主动地接受了什么[4],具有表示“被动”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当遭受类动词作带动词性宾语时,由于词汇意义出现虚化,语法上的依附性增强,因此可以和表示被动的介词替换,替换之后句子意义不变。这时,遭受类动词是不能和表示被动的介词连用的。例(9)就是遭受类动词“挨”与单音节及物动词“打”连用,这时“挨”的意义虚化,在句中与表示被动的介词“被”“让”功能相似,二者不能叠加使用。维吾尔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时由于对遭受类动词理解不深,出现了误加偏误。此句的正确表达为:这个小孩子做了错事,挨了妈妈一顿打。或:这个小孩子做了错事,被妈妈打了一顿。

(三)错序偏误

错序偏误指的是由于句中的某个或某几个成分放错了位置造成的偏误。

1.肯定句中的错序偏误

(10)*你去把擦黑板吧。

例(10)为“主语(+动词)+把+动词+宾语”的结构。这类句子在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时不是偶尔出现的,而是经常性、大批量地出现。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时理解了汉语“把”字句是指在谓语动词前用介词“把”引出受事、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一种主动句。[3]但是,他们常常忽略了“把”字句中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出现,其前后总要加入别的成分。此句的正确表达为:你去把黑板擦了吧。

2.否定句中的错序偏误

(11)*你把衣服没洗干净。

否定句中介词的错序偏误是维吾尔族学生在学习汉语介词时常犯的错误。在汉语中,一般通过否定副词来表示否定的意义,而在维语中,否定意义通常由动词词干结合否定附加成分“-mɑ/-mε”来表示,例如:去:bɑr;不去:bɑr-mɑ;我没有去:bɑr-mi-dim(这里的否定附加成分“-mɑ”中的宽原音“ɑ”弱化为“i”)。

(12) u gεp ‘-ni eniq ɑngliyɑlmidi. 他没把话说清楚。

他话(把) 清楚 他不听

例(12)如果按照维语的习惯简单地翻译,应该是“他把话没听清楚”。而在现代汉语中,除了某些特殊的用法之外,否定副词通常要放到介词短语之前。维吾尔族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如果忽视了否定副词与介词的关系,而将母语中通过否定谓语动词来否定句子的形式套用到汉语中,就容易造成否定副词和介词短语语序错误,从而导致偏误的产生。例(12)就是这一类型的偏误。此句的正确表达为:你没把衣服洗干净。

(四)误代偏误

误代偏误是由于从两个或几个形式中选取了不适合于特定语言环境的一个造成的。这两个或几个形式,或者是意义相同或相近,但用法不同;或者只是形式上有某种共同之处(如字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或者是用法相同,意义相反。总之,这些都很容易使初学者发生混淆而出现偏误。

1.介词之间的误代

(13)*按/依照/按照我分析,这种现象和父母的放任有很大关系。

(14)*按我看,我们还是先走吧。

表示方式、方法、依据的介词“按”“按照”“遵照”“依照”“凭”“根据”“据”等因为用法相近,学生很容易将他们的用法混淆,从而产生误代。例(13)是“按/按照/依照”与“据”之间的误代。“按/按照/依照”表示遵从于某种标准,通常后面要接行为、动作所遵循的准则和依据;“据”则用来引进得出某种结论的依据或前提。二者在语法意义上有一定的差别。“按/按照/依照”可以与名词结合,构成“按/按照/依照+名+说/讲”结构,但只限于指道理、条件、规律一类的名词,如“按理说”;而“据”常跟“某人说”“某人看来”之类的小句组合。“按/按照/依照”在句中的位置比较灵活,如“你要按时吃药”;而由“据”构成的介词短语只能放在句首。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仅从它们所属的类别来判断二者意义、用法相近,就会出现例(13)这类的偏误。此句的正确表达为:据我分析,这种现象和父母的放任有很大关系。

例(14)是“按”和“依”的误代。和例(14)中两组词相比,“按”和“依”的差别更小,它们都表示遵从于某个标准,但仍有一定的差别。从语体色彩上看,“依”的书面语色彩较浓,如“依法惩处”;“按”的语体色彩属中性,既可以与比较抽象的词连用,又可与具体的口语色彩较浓的词连用。表示遵循于时间、地区等标准时只能用“按”如“我们要按时上课”不能说成“我们要依时上课”。后面接人称代词时只能用“依”,因为“按”构成的介词短语表示的一般是客观标准或常理。此句的正确表达为:依我看,我们还是先走吧。

2.介词与动词的误代

现代汉语介词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有些介词现在仍同时兼属介词和动词,因此,介词和动词之间的误代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维吾尔族学生在学习汉语介词时容易与介词之间产生误代偏误的动词主要有判断动词“是”和兼类词。

(15)*这件事的准备工作是我负责。

(16)*你把别人伤了心。

例(15)是“由”和“是”的误代。“这件事的准备工作”是主语,句尾的“我负责”是主谓结构,对“准备工作”有处置作用。这句话的主语是动作的受事,“我”是动作的施事。因此,这句话应该是“被”字句,“我负责”应用“由”来引导。这句话也可以表达为“这件事是我负责的”,但是语体色彩与“这件事由我负责”不同。“是我负责的”表示一种客观存在,语体色彩偏中性;“由我负责”多表示积极主动承担任务,具有一定的积极色彩。此句的正确表达为:这件事的准备工作由我负责。

例(16)是“把”和作动词的“让”的误代。“把”兼属于量词和介词,作介词时,可以表示致使;“让”兼属于动词和介词,作动词时,也有“致使”的意义。但二者在表示“致使”时用法会有一定的差异:“把”用在“把”字句中,后面的动词多为动结式或用“得”字引进情态补语,且动词前后要有其他成分修饰;“让”表“致使”必须用在兼语句中;“把”后面的动词多为动作的受事,而主语是动作的施事,“让”后的名词是其后动作的施事。例(16)中,学生在了解“把”和“让”都可以表示“致使”的基础上混淆了二者的词性与具体用法,因而导致误代偏误的出现。此句的正确表达为:你让别人伤了心。

二 助词偏误

汉语助词的作用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表示结构关系、动态等语法意义,可以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比况助词和其他助词四类。这里主要概述维吾尔族学生在学习结构助词和动态助词时易出现的偏误。其偏误类型如下:

(一)助词偏误类型

1.结构助词偏误

结构助词主要表示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普通话里助词“de”在书面上通常写成三个:在定语后面写成“的”;在状语后面写成“地”;在补语前面写成“得”。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掌握结构助词是一个难点。在学习中,因受其母语影响,再加上结构助词本身用法的复杂性,维吾尔族学生常出现如遗漏、误加、泛用等偏误。

a.遗漏

维吾尔语没有与结构助词对应的虚词,其采用形态变化的方式表达对应的语法意义。像维吾尔语中的关系形容词,就是由其他词类结合一定的附加成分派生而成的,如:jɑz(夏天)加附加成分-i变成jɑzi(夏天的)、jɑzi kijim(夏天的衣服);syz(过滤)加附加成分-yk变成syzyk(清澈的、透明的)、syzyk su(清澈的水)等。因为母语没有结构助词,所以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时遗漏结构助词往往意识不到。

(17)*新疆有丰富地下宝藏。

新疆 丰富 地下 向宝藏 具有

(18)*这字写很漂亮。

这 字 很 漂亮 它被写

由例(17)、(18)可以看出,维吾尔语句中,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没有任何结构助词连接,但用汉语表达这两个句子时,修饰语和中心语间必须带上结构助词。若维吾尔族学生对维、汉语的这一语法差异不加区分,在遇到这类句子时便很容易发生遗漏偏误。

b.误加

结构助词“的、地、得”在实际使用时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出现在句中,如在“木梳子”“文化知识”“语文老师”等短语中,作定语的名词与中心语紧密结合,不表领属关系,而表事物的属性或人物的职业,这时,定语和中心语间就不加“的”;再如“常常看新闻”“经常锻炼”“写完了”“看仔细”,状语和中心语、中心语和补语间也不加“地”和“得”。 学生对此掌握不精,易出现误加偏误。

(19)*我的自己的书。

我的 我自己的 我的书

维吾尔语名词的从属性人称范畴是通过在词干后加从属性人称附加成分表示事物的从属关系。如mεni(我的)、binzni(我们的)、seni(你的)等,其中“-ni”这一附加成分在汉语中可以对应地翻译成“的”,这给维吾尔族学生造成不小干扰。他们误以为,只要是维吾尔语中带“-ni”的形式,都可以转换成汉语的“的”,从而造成误加结构助词“的”的偏误类型。

c.泛用

结构助词的泛用主要表现在“的”的泛用上。“的”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虚词之一,它不只是定语的标志,还能附着在实词和短语之后构成指称人或事物的“的”字短语,如“吃的”“穿的”“我知道的”等;与“所”组成“所……的”的名词性短语,如“所想到的”“所见过的”“所说的”等。除此之外,“的”还有作为语气词放在句子末尾,表肯定语气的用法。如“他今天会回来的”“我不会忘记你的”。正是由于“的”的这些复杂用法,让一些还未真正掌握汉语结构助词的维吾尔族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是能用“de”、该用“de”的地方就尽量用“的”,句子总不会错。然而,这种错误认识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出现了“的”的泛用偏误。例如“比赛的时候你要快快的跑。”其正确表达为:“比赛的时候你要快快地跑。”

2.动态助词偏误

汉语动态助词主要有 “着、了、过” 三种,“着”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如:门开着,灯亮着。“了”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实现,即已经成为事实。如:上星期只晴了两天。“过”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曾经发生这样的动作或者曾经具有这样的性状。如:这儿前几天冷过一阵。

维吾尔语动词表示时间意义的相互差别,主要表现在动作的情貌方面。表达时间意义的语法标志也是各不相同的,有的是用附加成分来表示的,如确定过去时的:-di/-du/-du,-ti/-tu.-ty,如:bɑr-di-m “我去了”、oqu-du-m “我读了” 、kεt-ti “他走了” ;有的则是由其他的语法形式兼表的,如现在将来时是由以“-ɑ/-ε/-j”结尾的副动词接缀人称标志来表示的,如:bɑr-ɑ-mεn-barimεn“我去”、kεl-ε-kelisεn “你来” 、søzlε-j-miz-søzlεjmiz“我们说”等。学生在学习汉语动态助词时,找不到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对应关系,易出现偏误。

a.遗漏

(20)*星星一眨一眨地看我。

维吾尔语中表示时间意义的语法标志有的是用附加成分来表示,有的是用其他语法形式兼表,学生在学习时不了解汉语句子中具体时态,且在母语中找不到相对应的成分,因此易出现遗漏偏误,例(20)为“着”的遗漏,其正确表达为:星星一眨一眨地看着我。

b.位置不当

动态助词位置不当主要集中于“了”的位置不当,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动态助词“了1”与语气词“了2”的不了解。“了1”和“ 了2”重形,对母语为汉语的学生来说,对两者的具体认识也是个难点。

语气词“了2”只能附着于句尾,动态助词“了1”可以处于句中,如:他掌握了1三门外语了2。有时“了1”和“了2”在句末连用,根据同音删略的原则,删了一个,剩下一个,兼有语气词和动态助词两种作用,如:自行车他骑走了(了1+了2)。此处“了”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实现,也表示事态的变化。

由于“了”的复杂性,学生在学习时易出现如“他才让我进家了”这样的偏误。此句中,“了”应放在“进家”的中间,是结构助词“了1”,表示动作的实现,此句的正确表达为:他才让我进了家。

c.动态助词的误代

(21)*她背了新书包,大模大样地进了教室。

在学习时,学生对动态助词“着”“了”“过”的具体涵义不清楚,因此易出现此类偏误,例(21)的正确表达为:她背着新书包,大模大样地进了教室。

d.动态助词的泛用

(22)*她幼小的心灵像着河水一样纯真。

动态助词“着”表示动作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学生误以为“像……一样”表示状态的持续,因此在“像”后泛用“着”。例(22)的正确表达为:她幼小的心灵像河水一样纯真。

三 连词和语气词偏误

(一)连词偏误

1.遗漏连词

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词组或分句的词类。学生在学习时,习惯将目的语与母语对比,以找出其对应形式。汉语连词有的能在维吾尔语中找出其对应形式如例(23)、(24)所示。

乡村 和 城市

(24) ɑz hεm sɑz 少而精

少 而 精

今天太 冷 所以/因此棉衣 穿上了 (我)

(26)*这里没有水,我们会死。

这 地方 水 没有的话 我们 死(我们)

例(26)中的“如果……就”是汉语假设复句最常用的关联词语。在此句中,若没有“如果”“就”这一关联词语则表达不通,而在维吾尔语中可有可无,不影响表达。学生在学习时受其母语影响,对连词出不出现体会不深,故出现偏误。例句的正确表达为:如果这里没有水,我们就会死。

2.连词位置不当

(27)*他病了由于没来学校。

他 病 这样了 学校 没来

例(27)中,由于母语中并无相关对应形式,学生在学习时不清楚此连词的具体所处位置,故出现此类偏误。此句的正确表达为:由于他病了,他没来学校。

(二)语气词偏误

1.漏用语气词

(28)*这几年,家乡的变化可大!

语气词“了”不仅有语气意义,还有成句的作用。此句中,失去了“了”,则句子显得不完整。此句的正确表达为:这几年,家乡的变化可大了!

2.语气词的误代

(29)*我读了,你吗?

3.语气词“了”位置不当

(30)*你不用担心了我。

由于动态助词“了1”和语气词“了2”形式相同,维吾尔族学生在学习时掌握不精,易出现偏误,此偏误已在上文动态助词位置不当中详细解说了,此处不再细说。例(30)的正确表达为:你不用担心我了。

结语

维吾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二者之间的差异使得新疆维吾尔族学生在学习汉语虚词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针对学生易出现的成系统、有规律的偏误进行归类和概述,可以对新疆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虚词有一定的帮助。

注释:

①本文采用宽式国际音标记录维吾尔语例句。

② 注“*”的表示该句子是一个病句,下同。

参考文献:

[1] 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1):49-64.

[2] 陈信春.介词运用的隐现问题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3] 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 范中华.论遭受类动词及遭受句[J].社会科学战线,1991(2):311-339.

猜你喜欢

遗漏助词偏误
遗漏的光阴
韩国语助词的连续构成与复合助词的区分
高校朝鲜语专业学生助词使用偏误调查分析
日语中“间投助词”与“终助词”在句中适用位置的对比考察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江永桃川土话的助词
应用品管圈降低腹腔镜抗反流手术术前准备遗漏率的实践
遗漏焦虑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ü”偏误调查与“v”替代的拼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