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工业化对成渝经济区中小企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2014-07-31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成渝经济区工业化

黄 浩

(宜宾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7)

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深化改革开放,多方面落实经济改革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机制,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工业化是有效扩展国内需求的巨大引擎,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有效方式。成渝经济区作为发展潜力巨大,整体实力排在中西部第一位的中国第四大增长极和西部发展的原动力,更是需要大力发展城镇化、工业化,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并在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的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战略机遇。

一 成渝经济区中小企业发展状况

(一)成渝经济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盆地,陕西、甘肃南部,云南、贵州北部,西通青藏的成渝经济区,是引领西部地区快速发展、提升内陆的产业发展水平、增强了国家实力的重要的人口、经济、文化、产业集聚区,在中国走向世界的发展进程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根据《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范围主要包括渝的31个区县,川的15个市,总计20.6万平方公里,劳动人口约6900万,约达到43.8%城镇化率。经过改革开放后国家的各种支持,区内GDP总量上升到2.27万亿元,人均GDP约为2.3万元。到2020年,成渝经济区的GDP比重能占全国比重的20%,人均GDP达到4.1万元,城镇化率目标5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3∶1,发展成为西部经济基础最好的国家级重点开发区[1]。

(二)成渝经济区的中小企业发展规模。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发展主体是中国经济尤其成渝经济区经济继续蓬勃发展的需要,了解中小企业的发展对经济的持续增长是非常有帮助的。首先成渝经济区中小企业以“以点带面”为目标,政府出钱、出政策大力扶持、发展中小企业。据《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统计数据显示,西部地区91% 的GDP都是由成渝经济圈拉动的。成渝经济区的中小企业近三年一直保持15%以上的增长速度。2013年成渝中小企业实现的增加值为5084.21亿元,增长了15.1个百分点,民营中小企业经济增加值占GDP的48.1%;实现1100余亿元的税收。中小企业数量和规模迅速扩张,其中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私人投资,其总额3595.3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5.3%。到2013年底,成渝经济区发展包括中小企业40多万户,从业人员390余万人。规模以上工业民营中小企业达到10 143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82.5%,实现工业增加值1027.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63.6%。[2]经验表明,中小企业发展活跃,那么新经济形态必然不断涌现、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大企业大集团日益壮大。这样看来,东西部经济差距,其实就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差异。

二 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现状

(一)成渝经济区的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保质保量的完成城镇化、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建设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必然趋势,也是国内拉动需求的关键动力。成渝经济要提高城镇化水平,就要因地制宜,发布正确的政策方针引导城镇化发展。十八大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不动摇,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化、现代化相互协调,四化同步发展。其中,对于城镇化发展趋势、状况的把握,是正确分析城镇化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成渝地区是人口、城镇聚集区,自然禀赋优良,拥有“水、路、空”全备的交通体系,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上一直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如今的现代化建设就是要让工业化与城镇化共同发展。工业化是引领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工业化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为农民安居乐业、享受生活奠定基础,从而带动城镇化的发展,进而也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成渝经济区在工业化、城镇化大力发展的趋势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2013年成渝经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9 237.72亿元,比上年增长12%,比平均水平高了2.3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产值增长3825.61亿元,上涨3.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产16 279.03亿元,比上年增长1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去年增长11.2个百分点,产值为10 562.13亿元。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粮食产量3387.1万吨,比上年增长2.2%;油料产量290.4万吨,增长1.4%。畜牧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出栏牛264.7万头,增长4.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提质增效,企业效益大幅增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迈上24 0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14.5%。实现13.6%的增加值,高出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3]。工业化发展明显推动经济增长,同时带动城镇化发展,诱发生产要素向城镇汇拢,调整了产业结构,推动了资源合理配置,扩大就业市场、拉动需求、推进城镇化。

(二)城镇化工业化之间的关系测度

对于分析成渝地区的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发展关系,IU和NU是最合适的指标。IU=劳动力工业化率/城镇化率,NU=劳动力非农业化率/城镇化率。不管用IU、NU比的0.5和1.2国际标准值法,还是钱纳里标准法来研究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的问题,都能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这种滞后现象趋于缩小[4]。

图1 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与非农化的数量对比关系(1978~2007年)

在一般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一起发展的。初期,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推动力量,后期,城镇化与工业化是互相促进的关系。以新型工业化作为动力引擎,带领全区城镇化水平提升,以新型城镇化为支撑,促进工业优化升级,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完美的结合和“双提速”发展。城镇化、工业化主要有三个主要阶段,当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前期,工业化是驱动力。到最深程度的城镇化时,包括交通和服务业的第三产业就成为重要部门,作为关键推动力。在第一阶段,工业化率与城镇化率相比,增长比率明显要快;而发展到城镇化进程的第三个阶段,将会出现城镇化对经济的影响效果比工业化效果更好的状况。城镇化与工业化的经济关系具体可划分为:城镇化发展速度低于工业化水平、城镇化进度超快于工业化水平和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等三种情况。

(三)工业化对城镇化的推动作用

工业化是国家为改善物质生活水平、提速经济的必要方式。工业化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在工业生产内部,传统的手工业和家庭工业被现代化的工业所取代;第二,在国民经济层面,手工制造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远超别的经济部门;第三,农业、服务业等各个部门产业也渐渐被工业生产方式渗透[5]。工业化发展对城镇化有加速的作用,主要在于“循环累积力”的结果。根据其理论,工业化自身的经济规律原因,促使人口与资本不断向城镇汇集,并且互为前提,提升发展的速度,最终二者呈现出正相关性。

成渝经济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正处于加速的阶段。根据前述成渝经济区2013年经济数据可以看出,城镇化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了成渝经济增长迅速。据诺瑟姆的“S 曲线”模型(关于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模型),2013 年成渝经济区居住人口城市化的比例,可以确定成渝经济区已经完全进入城镇化加速期。搜集的数据显示,成都、重庆城市经济区、川西南城市经济区、川南城市经济区,都进入了城市化加速期。同时,由于政策、地理等原因,虽然成渝经济进程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推进期[6],但却存在地区差异性与城市化总体的发展不协调。

表1 工业成渝经济区工业企业2013年主要指标 (单位:万元)

城市作为区域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中心,在资金、科技力量、交通运输、通讯设施、教育资源等方面,相对农村地区来说,拥有更多的优势。造成生产力配置向城市集聚,以取得集聚经济效益,城市由于集聚经济效益,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展极。

图2 成渝经济区工业发展过程[3]

由图2可以看出,工业的增长经历了较大的波动。新中国开始建立促进工业在 1958 年的增速达到 43.07%,到1961 年工业值到了最低点-40.17%,有接近83 个百分点的幅度;1968 年工业增速又达到另一个低点-42.82%,相对于1968 年达到的高峰值51.55%,震动幅度达接近94 个百分点。 此后,工业发展呈现出正增长态势。到2013 年末,城镇化率达到 55%[7]。这一阶段经济区内各个城市开始增强相互之间的关联性,第三产业活跃起来,城镇化进程开始影响周围的地区环境,经济活动往市郊扩散。第一步先从生产制造业开始,逐渐地第三产业开始跟进。城市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原来比较集中的产业,有的进一步扩大规模,有的则开始在区位优势更好的地方成立子公司。产业结构的综合化趋势愈益明显,产业结构亦开始复杂化。

工业化良好地促进了生产要素的集聚,从而推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同样,城镇化可以拉动内需和社会文明进步,为工业复合化、尖端化创造条件,从而促进工业化进程。成渝经济区是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2008~2013年间, 成渝经济区城镇化率从 43.84 % 上升至67.4%,平均每年上升3个百分点。城镇化改善和提高了社会经济环境,完善了空间布局、功能配套的城市体系。著名经济学家H.钱纳里和M.塞尔昆提出了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的发展模型。根据钱—塞发展模型,工业化与城镇化是一个刺激的发展过程。城镇化初期由工业拉动发展起来的,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二者都达到约13%的时候,城镇化增速远远超过工业化。主要原因是,到城镇化后期阶段,重工业占的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发展对城镇化的加速作用也慢慢减小[8],如表2所示。

表2

续表

三 城镇化工业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一)中小企业的钻石体系分析

中小企业是当今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而它们的发展受几大要素的制约,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指出,如果企业试图让产品在全球获得竞争优势,那么关键之处在于:国内企业合作达到专业化水平,满足市场需求。他曾揭示了一个重要现象,那就是竞争优势产业是通过一个高度的本地化过程创造和发展起来的[9]。部分企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创新是因为它们具有四大特质:一是生产要素条件;二是需求条件,三是支援产业和相关产业;四是企业管理者的决策能力。这四个绝对因素放在一起形成了“钻石体系”,如图3所示。

图3 迈克尔·波特“钻石体系”

从波特的“钻石体系”四大要素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第一,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于产业的创新与升级能力。中小企业想要在上有各大国企,下有无数个体商户的艰难环境下生存就必须提高创新力、竞争力。“钻石体系”的四大要素是互为约束力的,只要有要素存在不完全性都会限制产业进步。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就会对中小企业营造一种良性竞争的环境,政府对中小企业也会有一些优惠政策和补贴措施。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第二,区域竞争核心在于中小企业竞争优势,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产业内关联企业在地理上的相对集中。成渝经济区的城镇化对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提高企业自身的创新力。

表3 2012年底分地区按行业分中小企业就业人数 (单位:万人)

由表3可以看出,成渝经济区解决的就业人数要比京津多692.2万人,但是北京、天津、河北的地区城市化率远高于全国 45.68 % 的平均水平。而成渝经济区城市化率为43.18%。可以发现,成渝经济区城镇化程度不高, 成渝经济区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快城镇化进程。

(二)城镇化工业化对中小企业提供的有利条件

城镇化意味着将知识、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上升到主导地位,并实践于中小企业。因为与大企业相比而言,中小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不仅经济成本少、易操作,而且引起的社会震荡小。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中小企业往往承担着首当其冲的突破作用。它的改革成果,给大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改革实践线索,而且还为创造城镇化、工业化奠定基础[10]。城镇化加快了科技、信息的更新速度,是产业多元化空间依托。区域经济研究专家李勇表示:“成渝经济区在产业上的优势是结构互补,重庆地区汽车摩托车等产业都发展到了四川。成都则发展纺织业、电子工业,区域内企业在竞争中学习,提高产品的不可替代性。”

1.城镇化带动经济的发展,促进人们的消费

从2013年的消费情况来看,成渝经济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在2.3%~3.3%之间,物价平稳。全年CPI比上年上涨2.8%。其中,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4.8个百分点,居住类价格涨幅为3.7个百分点。相较于世界范围来说,中国消费的增长速度算是最快的了,但成渝经济区城乡居民收入在成渝经济区的增速放缓的影响,主要受到经济负增长的影响,中小企业的利润有所减少。劳动工资虽然仍在上升,但是上升速度有所放缓,2013年成渝经济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只增长了6.8%,农村居民的现金收入也减缩2.7个百分点[2]。

表4 成渝地区居民消费水平

2014年,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提质增效升级时期,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内陆沿边战略,支持跨区域、分地方推进经济,为成渝经济更好的发展赢得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2.城镇化、工业化必须以中小企业为支撑点

成渝经济区的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必须紧紧依赖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是城镇化、工业化的使力点。首先,中小企业对经济的均衡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是解决就业的主体。中国处于经济的转型发展时期:传统农业,手工业转向工业产业,更多的富余劳动力离开农村,转向第二产业、服务业等,导致广大的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城市人口不断上升,而中小型企业的工业化发展刚好对劳动力有更多的需求。这些企业通过雇佣更多劳动力,为自己也为社会带来更多的价值。其次,从成渝经济区情况来说,工业化奠基于某种特定的环境、时期:抗战期间,沿海发达的沦陷区的工厂纷纷转移到成渝;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将有潜力的项目部署在成渝经济区;成百上千的矿厂、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搬迁和建设到成渝;三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政策,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号角,成渝经济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脚步加快,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成渝经济必然的历史进程。只有实现与成渝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中小企业,构建与现代产业发展相匹配、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让成渝经济发展和政策的实施成为四大经济地区的典范。通过观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非农就业比重和城镇化率等指标,会发现成渝经济区进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时期,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方向会产生迥然不同的成效。从世界的发展历史进程来看,当工业化发展速度超前于城镇化时,将会由于城市缺少配套的设施,而出现自然能源不足、环境遭到破坏、运输业受阻等问题。而城镇化发展速度快于工业化时,会导致城镇化缺乏相应的产业支撑,发生产业结构不成熟和岗位空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要是中小企业能融入经济发展,成为经济的顶梁柱,长期而言,能够创新技术和科技发展。银行给一些中小型的企业提供融资贷款,使其获得充足的资金力量,同时也能够为中小型企业在国有银行得到贷款提供保障。根据意大利的经验,中小企业会促使政府重视城镇和乡镇地区的平衡发展。中小企业的增长,会增加当地人员的就业机会,也为当地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中小企业对国家的发展、壮大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土地要素由乡村农业低效率配置向城市高产出效率的第二、三产业配置转换,它的作用不仅是为促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速发展的基本要素供给来源,而且也充分、节约利用了农村土地,从而为初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现在成渝经济区城镇化的发展需要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补充,医疗、文化、物流等领域是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着重点,将企业未来的命运与城镇化的原动力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使城镇化和中小企业完美结合,共同取得良好的发展。所以说,城市化本身就是中小企业效能释放的过程。

四 成渝经济区的中小企业在城镇化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突出问题

(一)在城镇化进程中,中小企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融资难

在成渝经济区城镇化、工业化近几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多方面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于中小企产业结构矛盾和市场扭曲造成的。一是产业的上部分与产业下部分的严重分化。处于上游的自然资源、资金链等重要的生产资料供应没有形成有效的竞争,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而处于成渝经济区下游产业的中小企业竞争力和议价能力弱,发展能力遭遇瓶颈,利润微薄。二是城镇化进程中实业与金融业的差异较大。成渝经济区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实体企业面对不断恶化的经济环境,承受着持续攀升的成本压力,利润微薄。那些靠息差赚钱的银行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逐步远离原始目标。三是位于产业链上强势的大企业和处于弱势的小企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产生小企业出现由于大企业故意拖欠资金而纷纷倒闭的现象。资金是企业发展的血液,更是企业壮大的重要推动力量,成渝地区的中小企业对融资的市场需求很大,尤其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银行信贷,但金融机构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都严重滞后,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当前信贷的六成以上都服务于国有大企业,广大中小企业所得不到30%[11]。

(二)中小企业生态保护意识不强,造成生态环境压力大

成渝经济区在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全国自然生态格局中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特别是对于整个区域可持续发展来说,成渝经济区的环境产业发展战略是至关重要的。中小企业在城镇化、工业化的背景下快速发展需要加强生态意识,目前中小企业的生态保护机制、体系发展滞后,功能不全,不能系统地提供技术支持管理咨询等多方的生态保护措施,致使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自然环境受到破坏。另外,一些环境保护政策和方案还没有完全得到落实,长期的自然资源开采也加剧了生态的恶化。种种原因造成成渝经济区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矛盾突出,引发了一系列自然灾害。

表5 2013年成渝经济区环保治污投入 (单位:万元)

由表5看出,2013年成渝经济区的工业污染程度急剧加大,耗费的成本高。其中河流污染最为严重,已经失去自净能力,有的河流生态系统已经死亡,还有一些高耗能产业过多,退耕还林政策缺乏可持续性,城镇化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较多的环境压力和较大的污染等问题。

(三)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城镇化、工业化发展下的成渝经济区产业格局趋同现象较为严重,对创新的认识、重视程度不够,大多数中小企业经营产品种类单一。中小企业刚开始发展时为了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会大力创新,努力研发顾客们满意度较高的产品。可是随着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创新能力明显下降。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要创新产品才能获得利润,但企业没有高校、科研机构的那种研发精神,缺少持续创新的能力而又未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职能,造成中小企业的产品不足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因此,成渝地区内高校的发展对促进成渝经济区的工业崛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要想在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健康、完善发展,就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发挥附近的公共的或私人的学术机构职能,或者企业设立研发机构,进行集群内的创新,加强产品竞争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

(四)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趋同及集群知识外溢

成渝经济区的中小企业目前存在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导致企业建设存在定位不准确,不明了。大部分原因在于以重庆和成都为中心的经济小区都力求成为成渝区域的金融中心。建立和地方资源相一致的经济发展规划,导致不能协调一致,而且过度激烈的竞争导致资源分散,减少了产业集聚的能力,从而放缓了区域产业中心建设的进程,阻碍了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成渝经济区的长远发展。

成渝经济区的中小企业集群知识外溢,大致是指特定的内部知识的外部性。知识外溢效应具有两面性,可以产生正、负外部效应。负外部效应是指当保密性的技术知识被别的企业所用,使其成为一种共享的资源,导致原创技术、科技企业不能收回创新的成本,诱发普遍“搭便车”的现象,影响企业的盈利,打击了企业在技术、管理方面创新的积极性。要避免知识外溢负外部性,就是要完善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创造的技术、知识财富,让知识资源流动及成本小于对它的预期回报,避免出现投入与产出不对称的现象。

(五)中小企业管理不善,人才流失

成渝经济区企业传统的沟通模式是垂直单向沟通,即从上到下一层一层的沟通,没有横向的沟通,这是一种古老的沟通模式。企业创立初期,大家的目标和想法很一致,但随着企业迅速的发展,劳动力增多,没有有效的沟通,造成违规违纪的事情出现,大多数企业会采取管控、监视等方法,带来的危害却更大,职员开始拒绝沟通,逃避责任,如此恶性循环,企业一蹶不振。大多数走向灭亡的企业都忽略了对管理制度的改进和创新,而是照搬其他企业的管理模式,可是往往不能对症下药。一些企业认为管理混乱些没事,只要能实现经济目标就可以了。但是现实中,老套的管理制度限制企业的发展,使人力物力资源被浪费,大企业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一直在研发适合企业发展的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

如今成渝经济区中小企业不担心招不到员工而是许多员工将其作为跳板,在单位工作一两年经过培训有了经验,就开始往待遇福利高,制度完善的外企及大型国有企业发展,导致人才流失。而企业为了填补人才,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价引进人才。人才流失造成企业的技术和经验流失,较高的人才流失势必会影响在职员工的稳定性。企业的人才管理激励制度不完善,没有给员工发展、成长的机会,是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五 在城镇化工业化中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政府职能,完善中小企业融资程序

成渝经济区的中小企业同大多数企业一样,面临融资难题。若是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成渝经济区政府根据城镇化、工业化的实际情况完善和落实中小企业规范经营的相关政策法规,对中小型企业的审批设立要求、产业项目的合理性、员工的来源渠道等因素依法报批,切实落实好创建流程。因地制宜,采取适应成渝经济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措施。第一,对于成渝经济区的中小企业有产业趋同的状况,就鼓励中小企业创新产品,认真做好市场调研,了解不同地区的产品需求,提高产品多样性。第二,不仅仅依靠银行的间接融资,而是通过采用合资、联营、参股等方式来提高企业自有资金的比例,增加企业资本,促进企业建立、健全自有资金补充机制。最主要的是规范中小企业抵押贷款的行为,大力规范评估、减少企业抵押贷款的费用,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法规,依法打击逃债的行为,为银行放贷提供法律保障。[12]

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金融产物如小额贷款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有利于实现降低中小企业经营成本。其中,中小企业进行资金跨境贸易往来时,能方便、快捷且手续费低。在融资方面,成渝经济区政府加大力度引进外地有经验有实力的金融机构,位于成都高新区的成都金融总部商务区截止到2012年年初,各类金融机构迁进110余家,从国内外引进投资类机构100多家,注册资金达470亿元。在大力引进金融机构的同时,加快发展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便利性结算等新型机构,以促进贷款方式多样化、便捷化,积极提供能满足中小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13]

(二)加强资源利用,建设生态保护机制

虽然成渝经济的绿地覆盖率达到36.3%,但是由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大片绿地消失,退耕还林的指标大幅下降。为了城镇化、工业化平衡健康发展,政府要坚定地实行可持续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对退耕后的土地实施后续政策,延长对农民的补贴,从而巩固政策成果,避免植被再被毁坏。同时,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建设要得到经济补偿,制定规范的奖惩制度来保证生态的平稳转移。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区为中下游提供环境保障、避免自然灾害等。但是,建立生态屏障是要很大花费,要对地方政府和农民的经济损失进行补偿。补偿途径有:向利用水能资源进行发电、运输的个体和单位收取费用,从流域内得到好处的地区直接给予上游地区经济补偿。以生态修复、生态建设为主是成渝地区要实现城镇化和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强水电与自然灾害关系的知识普及,适度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加强输配电网建设;加强核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14]。工业化不能盲目地追求主导产业的高与新,而要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正确处理好生态、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以“先保护、后开发”为准则,减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实行符合当地形式的城市化模式, 让子孙后代的物质和资源空间有保障, 同时解决城镇化所产生的环境问题, 实现经济、环境、城镇化、工业化发展效益相一致。另外, 在城镇化、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所在地区的生态环境承受力, 把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归入地区生态环境的整体规划中, 不出现由于建设性污染而引发的灾害。

(三)中小企业积极开拓科技创新路径

成渝经济区中小企业的职能发挥不足,科研资源未能被合理利用,导致技术创新不够。第一,生产相同产品类型的企业有一个特点,就是专业人才水平较高,能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进行深入的研究。根据区域经济城镇化要求,中小企业的发展要深入挖掘自身的科研力量,对一些有商业价值研究方向的应该顺应社会需求,达到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并创造出社会财富,提升企业和社会的科技水平;第二,各企业自身特色产品不一,在坚持固有特色的同时,加强薄弱产品与同类产品实力强的企业合作,达到一个双赢的效果,从而提高成渝地区整体企业的实力,加深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第三,加强实力企业之间的交流,把成渝经济区内的企业看做一个整体,为成渝经济区的建设服务;第四,企业可以创建自己的研究所,成为成渝经济区崛起的动力源泉,成渝经济地区内的高校、科研机构的发展对带动成渝经济区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小企业崛起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五,成渝经济区的政府开出优惠的条件吸引优秀人才,培育本地区的良好竞争氛围。中小企业注重自身发展不仅可以把新的想法通过科技创新来实现,最终实现营利。也可以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走一条新的道路来实现商业价值的创新。技术创新有两条路径:第一条是购买知识产权,利用创新的科技生产新产品,使企业达到创新发展的目的。另一条是企业对原产品进行功能改造,把新功能加在产品上,满足客户需要的创新。

(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导中小企业完善治理结构,注重资源整合和集聚功能

对于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趋同,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这些年工业化的发展使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速度接近,在产品供给和需求方面也有较大的相似性,这也产生了类似的资源生产结构,最终导致了如今产业结构相近的局面。另一方面,成渝经济区政府为了经济快速取得成效、突出政绩,热衷投资较大产值的高能耗部门,而忽略了地方的比较优势,特殊资源未能得到合理配置。由于中小企业的产业结构趋同,使得成渝地区市场竞争激烈,合作创新的机会少,生产要素不能合理分配,导致成渝二元经济模式发展受到较大阻碍。

首先,成渝经济区在致力于中小企业集群化的时候,应优先发展成渝经济区的优势产业,将成渝经济区共有的优势进行整合,关联企业的集群化,能凝聚成更大的优势,使得成渝经济区形成较高集群化水平的工业企业群,然后全面利用他们的规模效应,早日进入城镇化、工业化的高级阶段。例如将运输业作为成渝经济区相对优势较高的产业来培育。同时,成渝经济区中小企业搞好配件配套,充分利用机械制造业发达的优势,改进技术完善交通运输的整条产业链。成渝经济区关联企业进行跨地区重组与联合,通过收购,兼并、联合,形成跨行业的大企业集团,打造明星产品[15]。

其次,完善集群要素促进集群形成和城镇化工业化持续发展,保证信息资源的正常流动,以防止非正常流动造成的信息资源外流的负外部性,这就需要中小企业运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得到必须的知识资源[16]。如今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竞争情报不单是一个任务,也是企业战略,中小企业要建立一个高效、快速的情报反应机制,形成有效分析,及时更新竞争情报,选择合适的竞争情报方法。中小企业需要建立竞争情报快速反应的连动机制,“客户—反馈—实施”流程,城镇化要求以客户需求作为流程的核心对象,整合客户需求、购买力、消费情况等方式,为策划部门提供有价值的情报。同时相关部门对用户满意度的评估,快速策划出有效的战略方针策略[17]。成渝经济区中小企业要认真统筹发展项目,了解市场行情,增强区域竞争力。可以通过人才引进和与高端机构合作, 努力创新品牌科技产业,形成高新产业和人才交流相结合, 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在成渝经济区的综合竞争力。

(五)优化管理制度,创新管理理念,建立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成渝经济区要实现国家赋予的战略任务,核心在科技,根本在人才。人才是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和突破产业发展,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重中之重。只有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设计合理,才能成功留住人才,继而培养人才。首先,企业通过“找、聘、请”和“人才信息网络”等途径,从全国吸纳人才,返聘高级技术人员,避免人才的浪费。二是,引进高端人才,避免差别待遇。无论人才来自本企业还是海外,都应当一视同仁,不能低估企业本有的高端人才,盲目追求外地区所谓的高端人才。成渝经济区的城镇化、工业化,平衡了高低收入差距,创造了良好的竞争和奖励机制,提高了经济区对人才的吸引力,增强微观主体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建立全方位有效科学的激励机制,适度提高人才的工资福利待遇,将企业的长远利益同员工的工资收入统一起来。如将职工的单项奖按50%发放现金,50%发放奖励股权;科技奖按30%发放现金,70%发放股权,科技股权在有效期内不得转让。从而有效提升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技术改进,管理升级,竞争力增强给每一位员工成长的机会。中小企业还要注重人才培训与培养,对人才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努力为人才提供成长和发展的空间,使他们感受到企业的关怀和重视,营造一种和谐的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将企业职工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凝聚到同一个方向。使员工的思想感情和价值取向与企业总体战略的成败紧密联系起来,就是把员工的个人价值统一到企业的价值观中来,让企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李明鸿.达州市融入成渝经济区的对策研究[D/OL].重庆:西南大学.http://wap.cnki.net/lunwen-1013268179.html.

[2] 成渝经济区经济数据统计报告(2010-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3] 时代财经—北方网[EB/OL]. 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

[4] 张建新.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关系测度[J].生态经济,2009(12):67-70.

[5] 姜爱林.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4(2):5-11.

[6] 张魁伟.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J].经济学家,2004(4):9-14.

[7] 陈映.成渝经济区城市化发展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0(9):101-106.

[8] H.钱纳里,M.塞尔昆.发展型式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70.

[9] 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10]马红丽.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及其信用风险评价研究[D/OL]. 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http://www.doc88.com/p-790227964248.html.

[11]沈海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与对策分析[D/OL].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69-2007016484.htm.

[12]段磊.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讨[J].现代商业2013(36):186-187.

[13]王阳星.达州融入成渝经济区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J]决策咨询.2011(7):68-72.

[14]徐承红成渝经济区的因由及其面临的现实问题[J]改革.2011(7):60-66.

[15]罗秀姣.成渝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OL].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2.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1799-1012425107.htm.

[16]程书燕. 基于中小企业集群知识外溢负外部性规避的竞争情报分析[J].图书情报, 2010(7):84-87.

[17]何雄浪.成渝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研究[J].软科学,2010(6):74-79.

猜你喜欢

成渝经济区工业化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成渝双城到同城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
成渝城市群特征及发展对策思考
成渝两大经济新区区域规划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