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商务语境下的“5P”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模式

2014-07-31姚璐璐张昭苑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口译商务商务英语

姚璐璐,张昭苑

(重庆理工大学 语言学院 ,重庆 400054)

语言的使用离不开语境,而口译是一种特殊的语际交际行为,有其独特的模式与规律。“口译不等于代码转换,而仍然是一种释意现象”[1]70,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将所听到(间或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2]5。国际上第一个系统的口译理论——释意派理论认为——口译的最终目的是传达交际意义,要区分开语言意义(linguistic meaning)与非语言的意思(non-verbal sense)。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意义即使用”(“Meaning is Use”)[3]33,没有语境的意义应用即无确定的意义可言。而刘宓庆则指出,口译是特定语境下的翻译传播行为。语境影响、制约着口译员的翻译:一方面,语境因素的细致把握有助于从微观角度正确理解话语中的语言意义与非语言意思,从而正确理解交际者的交际意图,有效传达交际意义;另一方面,语境可给予口译者宏观指引,对信息进行正确的解码、编码。因此,语境建构是口译教学模式中重要的一环,而国际商务语境的合理划分将有助于建构合理的商务口译教学模式,帮助学习者提高商务英语口译水平。

一 国际商务语境的划分

语境的概念早在1923年由英国人类学家B.Malinowski提出,并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两类。他的学生弗斯发展和完善了他的语境理论, 提出“意义存在于语境”的理论, “每一个单词用在一个新的语境时,就是一个新的单词”[4]190,并将语境分为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社会语言学家Lyons认为一个人要能够正确判别话语的适合性(即意义的准确性),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这些知识即是语境的具体体现[5]574。何兆雄则从交际主体的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两方面对语境进行归纳,知识语境包括所使用的语言知识,即会话各方必须有共同的语言[6]18-19,此外还包括语言外知识,即背景知识、情景知识和交际双方的相互了解(相互知识)。这一划分适用于口译语境,口译本身是特殊的语际交际行为,其主体为交际者及口译者。

相比于口译语境,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模式中的国际商务语境具有其特殊性,即增加了商务内涵,因此其建构还需配合教学内容以达到以下两项培养目标:(一)对商务口译者复合性知识结构的培养。从宏观来讲,由于我国在人才培养上长期以来坚持专业界限明晰的原则,学科设置单一化,导致商务英语口译人才知识结构复合性不强,这一点需要得到改善;从微观来看,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是一门将系统的商务基础理论、技能与英语口译技能有机结合的重实践的复合性课程,教学中要强调商务基础理论、技能知识与英语口译技能知识的有机结合。(二)对商务口译者语境要素掌控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口译训练中国际商务语境的建构,造成商务口译者在获取意义和传达意义时因国际商务语境知识缺乏而对语境要素(尤其是动态语境要素)的掌控能力弱,影响交际意义的准确传达。这一能力需得到增强。

基于以上分析,对国际商务语境进行划分时,将口译理论、技能知识加入语言知识模块;将商务英语语言知识、商务理论技巧等商务内涵引入到背景、情景以及相互知识模块以增加知识的复合性;而在情景知识与相互知识模块,可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成立模拟公司构建起动态国际商务语境。商务英语口译教学模式中国际商务语境由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构成:语言知识包括口译理论、技巧的知识,商务英语、中文的掌握(词汇、语法、句法),对中英文双语交际上下文的了解,等等。语言外知识包括商务背景知识(包括国际商务知识与技巧、跨文化商务交际知识、英语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百科全书式知识等)、商务情景知识(包括国际商务交际时间、地点、主题、正式程度、交际参与者的相互关系等)和相互知识(即国际商务交际各方共有的知识及彼此之间对拥有这种知识的通晓)。

鉴于国际商务语境在商务口译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语境与知识的紧密关系,本模式将国际商务语境与商务口译教学内容相结合,划分出语言知识、背景知识和情景知识(融入相互知识模块)三大内容模块,而通过将国际商务语境贯穿商务口译实践,构成P1~P5五项口译环节,以维索尔伦的“语境顺应论”为指导,实施商务口译语境训练(分为“商务语言语境顺应训练”“商务文化语境顺应训练”和“商务情景语境顺应训练”),综合体现了国际商务语境下“5P”口译教学模式的系统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特点。

二 系统性、实践性之“5P”商务口译教学模式

在商务英语口译过程中,口译者需充分利用语境因素,正确理解语言意义及非语言意义,才能得体完成传达交际意义的口译任务,口译者因此须具有相应系统的知识。语言知识、国际商务背景知识和国际商务情景知识(加入相互知识)三大内容模块纵贯课程始终,构成本教学模式的纵轴,覆盖了商务口译过程中所需的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体现了内容知识上的系统性。

P1~P5的五项口译环节横贯每一个单元,构成该教学模式的横轴,具体内容包括:P1为KL Practice(knowledge of language Practice),即语言知识口译实践环节;P2为Performing Business Background Knowledge, 即商务背景知识口译实践环节;P3为 Packaging, 即译后总结;P4 为Practice based on simulative business situation,即商务模拟情景口译实践;P5为 Presentation,即成果展示。

P1~P5口译环节通过与各内容模块结合,就不同的内容在不同层面展开商务口译实践,在展示不同教学侧重与特色的同时突出实践性强的共性:P1结合语言知识模块,在细分口译技能基础上强化口译技能分项训练,夯实语言知识与口译技能基础;P2、P3结合国际商务背景知识模块,综合运用口译技能进行商务专题口译实践与译后总结,突出在对商务口译员复合型知识结构进行培养的同时帮助其提升商务口译能力;P4、P5在国际商务情景知识模块下建构动态商务语境,通过掌控动态语境因素更准确地完成交际意义传达的商务口译任务。三大内容模块与五项口译环节交叉结合,体现了内容知识上的系统性和口译过程的实践性。将语境顺应理论引入商务英语口译实践,分重点实施商务语言语境顺应训练、商务文化语境顺应训练以及商务情景语境顺应训练,呈现出对商务口译能力实施层级提升的全新商务口译教学模式,如表1所示。

P1的具体构建先以释意理论关于口译阶段的划分、法国里昂第二大学的吉尔交替口译的口译模式以及口译过程对意义的三个加工阶段为理据,对口译运行机制进行分析。释意理论认为口,译要经历话语阐释、脱离语言外壳和原语信息内容的重组三阶段。吉尔的交替口译的口译模式为:Phase I: CI = L+N+M+C,即连续传译(第一阶段)= 听力与分析 + 笔记+ 短期记忆+ 协调; Phase II: CI=Rem+Read+P[7],即连续传译(第二阶段)=记忆+读笔记+ 传达。 以此为基础,口译的流程可划分为:源语→听辨→记忆→言意分离→转换→表达→目的语;其中源语~言意分离为解码过程;转换~目的语为编码过程。

表1 国际商务语境下“5P”口译教学模式构建

此后,P1遵照循序渐进和重点、难点分解的原则细化口译知识与技能:第一,对口译过程信息输入阶段听辨能力中的语音听辨与联想、预测、推断技能进行分项训练;第二,对听辨能力中的言义分离技能进行强化训练,这为本口译教学模式的重点之一;第三,对意义初加工之意群划分、关键信息识别、释意与概要、意义深加工的逻辑性重构进行循序训练;第四,对听辨、口译记忆、口译笔记、语言表述进行分心协调综合训练;第五,对信息输出阶段的意义重构、再表达技能进行训练,涉及公共演讲口译、数字口译、英汉对译、临场应变等,口译技能的合理细化与分项训练构成P1的特色。

P2的构建则以吉尔教授的口译理解模式为理据,引入CBI教学理念,实施“内容·语言”融合之教学改革,强化知识结构的复合性培养(语言知识与商务知识),在学习知识内容的同时,提高口译技能,增强口译者传达交际意义的能力。

吉尔的口译理解模式为:C=KL+ELK+A,即理解=语言知识+言外知识+分析。这一模式凸显了语言知识与言外知识在口译理解中的重要性。P2与商务背景知识模块相结合,综合运用各项语言知识,强化KL与EKL的互动,着重对精心挑选的具有时效性、真实性、实用性的商务英语语料进行商务英语口译实践训练,包括:第一,引导学生做好每个商务专题语言知识的译前准备工作,包括术语和相关商务专题语料的大量阅读;第二,尽可能提供所选语料的背景知识;第三,选择涵盖不同领域、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国际商务专题,包括商务接待、商务管理与公司文化、商务谈判、新产品发布、国际交流合作、招商引资、商务访谈等,这样从语料选择、教学环节安排、教学法应用到口译实践,都以实践性为出发点,强化商务口译者知识结构的复合性、提高口译者在商务背景语境中准确传达交际意义的能力。

P3环节主要借鉴了微格教学口译培训模式中的反馈评价(重放录像、自我分析和讨论评价)、修改教案、进行再循环(P4、P5环节)和教学实习这一教学创新模式。这既是口译实践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教学质量管理控制流程中重要的一步。通过在商务口译实践中发现错误与不足、在新一轮的口译实践中得到修正,在循环往复的商务口译实践过程中提升口译能力,使其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

P4与P5构建以完整、真实案例为基础,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围绕共有知识、话语、场景、行为环境等几个重要语境要素,建构动态国际商务语境,让商务口译者在发展变化的商务言语交际中加强对动态语境要素的把握,发挥个体能动性,提高商务口译过程中准确传达交际意义的能力。

三 开放性、动态性之 “5P”商务口译教学模式

语境可分为静态与动态。何兆熊和蒋艳梅指出,对语境的静态研究不适用于动态的言语交际过程。在语境的动态研究中,交际者被视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发话人能操纵语境,听话人能利用语境动态特征,提高话语释义能力[8]。商务口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领域特殊的语际交际行为,其语境具有动态特征,其教学实践应在动态语境中实施。

维索尔伦提出语境顺应论,强调语境的动态特征以及语言使用者在语境中的核心地位。他认为语境的生成过程离不开说话者的参与,他们的话语具有语境建构功能[9]109。语境关系顺应指语言选择要与语境顺应,使用语言不仅是语言成分和语言因素相互适应的双向、动态过程,也是语言使用者策略性的选择过程。交际双方发挥个人能动性改变和创造语境,以实现交际目的。变化了的语境进一步激活语言使用者的背景知识,促其进行新一轮选择。语言和语境处于互为构建的动态关系中[10]。

口译中的语境除了语言语境外,还包括外在的情景语境和内在的文化语境。将语境顺应论引入本口译教学模式的构建中,通过语言知识模块结合,在P1环节重点进行商务口译语境顺应训练;与商务背景知识模块结合,在P2、P3环节重点进行商务文化语境顺应训练;与商务情景知识模块结合,在P4、P5环节重点实施商务情景语境顺应训练,强调在语言交际的动态过程中,交际者及口译者使语言顺应语境,能动利用重要的动态语境要素(如话语、场景、行为环境等),提高理解与表达能力,达到交际的目的。语言与语境相互适应的过程是个持续的动态过程[10]。

(一)商务语言语境顺应训练。商务语言语境是指商务活动中语言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 以及所有符号对商务活动参与者所产生的影响,其中话语为重要的动态语境要素。在训练中,教师需强调发话者在动态商务交际中通过话语发挥主观能动性操纵语境,除去根据上下文(Context)来确定语境外,重读与语调模式及副语言特征(如节奏、语码选择、习惯表达等)都能充当语境化信号。发话者利用所积累的商务英语知识,包括相关专业英文术语、常用表达方式以及商务技巧,通过以上的语境化信号操纵语境,创造有利于己方的语境。口译者利用语境要素,提高理解与表达能力。例如,当中美商人谈判陷入僵局时,扮演美国进口商的同学以“Let’s take a coffee break, shall we”建议放慢谈判的节奏,缓解谈判的紧张氛围,也为自己争取时间思考对策,而商务口译者此时也应调整语调与节奏,以柔和、轻松的语调进行翻译:“让我们休息一下,喝杯咖啡怎样?”这样的口译准确地传达了交际意义,达到了缓和氛围,为下一轮谈判作好铺垫的交际目的。

(二)商务文化语境顺应训练。商务文化语境指跨文化商务活动中任何一种语言使用所属的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以及每个言语社团在商务活动中长期形成的商务文化、商务惯例、商务习俗、商务价值标准、思维方式等。而上述语境因素只有“被语言使用者的认知过程激活时,才会在语言使用中开始发挥作用”[11]20。在训练中,教师需强化商务口译者的国际商务文化意识,要求其积极关注具体的商务文化语境,“灵活处理,尽可能使译文符合译语国家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文化因素和表达习惯”[12]。

(三)商务情景语境顺应训练。商务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 指商务活动中“语篇产生时的周围情况、事情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13]4。其中场景为重要的情景语境要素,包括可通过译前准备工作进行了解的商务情景知识和强调即时性与现场性的动态商务场景,包括交际时间、地点的改变、话题的转换、协调交际目的等。本教学模式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组建来自不同英语国家的模拟公司以构建动态商务情景。两个至三个公司之间就某种产品建立国际贸易业务关系,实施跨文化商务活动,纵贯教学始终。动态商务情景要求各小组明确公司名称、国别、注册资金、公司业务范围、公司主要产品、公司组织结构和每个人担任的具体职位(允许在各项活动中进行适当调整,特别是口译员的工作需轮流承担)。所设定公司的商务活动涉及不同领域,具有很强实践性,下达的任务以真实案例为基础,具有真实可行、开放动态的特点。商务情景语境顺应训练强调在逼真动态情景语境下,发话人与听话者要充分利用情景语境要素,在语言顺应情景语境时进行策略性的选择。如一次模拟公司进行商务谈判的教学,扮演美国进口商的小组比约定的谈判时间晚了10分钟,内部还在不断商谈,扮演中国出口商的小组非常不满,于是开口说道:“是不是不想谈判了?”当时口译者犹豫了一下,翻译为:“Let’s get down to business”。这一语言策略性的选择显示口译者很好把握了动态场景因素,因为出口商只是对进口商延迟时间表示不满,双方都没有不愿意进行谈判的意图,而如果口译者直译的话,则会造成紧张、不友好的氛围,所以译为“我们开始谈正题吧”很好契合了当时的语境要素,正确传达了语言的交际意义。

结语

国际商务语境下“5P”口译教学模式中三大内容模块横贯每个单元,构成横轴;P1~P5环节纵贯第一到最后一个单元,构成纵轴;国际商务语境作为第三维度,融入到教学模式中,在知识内容上与横轴的内容模块相连。口译实践与纵轴上的P1~P5口译环节相结合,时间上以限时性、即时性为特点,以当下时间为基点连接过去与未来,以现场为主场,跨越国界与不同地点。国际商务语境下“5P”口译教学模式呈现立体化结构,以分项技能训练为基础,以复合型知识结构培养为前提,以动态国际商务语境中商务口译能力提升为核心,“跨文化交际”为特色,以期在商务口译这一“语言游戏”中,通过国际商务语境的构建,完善商务口译者的知识结构与技能,训练其从“遵守规则”跃进到发挥能动性“驾驭规则”,得体完成国际商务语境下传达交际意义的口译任务,达到跨文化商务交际目的,培养合格的商务英语口译人才,满足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

[2] 梅德明.中级口译教程[M]. 第二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3] 陈嘉映.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

[4] Firth J R. A synopsis of linguistic theory, 1930-1955 [C]∥刘润清,等编. 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北京:测绘出版社, 1988.

[5] Lyons J.Semantic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6]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7] 仲伟合.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J].中国翻译,2001(2):30-33.

[8] 何兆熊,蒋艳梅.语境的动态研究[J].外国语,1997(6):16-22.

[9]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London and New York: Arnold, 1999.

[10]谭晓晨.语境的动态研究——维索尔论的语境适应论评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6):51-52.

[11]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12]鲁军虎,杨坤. 论语境关系顺应在口译实务中的应用[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3( 4) : 72-74.

[13] 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猜你喜欢

口译商务商务英语
“任务型”商务英语教学法及应用
完美的商务时光——诗乐全新商务风格MOMENTUM系列
基于SPOC的商务英语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国外商务英语演讲研究进展考察及启示(2004—2014)
基于图式理论的商务英语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商务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