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忆端午·老北京的端午节

2014-07-31张晓磊

文化月刊·下旬刊 2014年5期
关键词:五毒雄黄酒四世同堂

张晓磊

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老北京人的端午节是隆重又热闹的,从五月初一开始,一直持续到五月初五。

人们习惯性地认为,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实际上那只是湘、鄂一带的传说。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指出,端午节源于我国远古的祭龙日,当时的人们希望以龙的威慑力驱除所有的灾疫邪祟。此后端午节就以祛除病瘟、躲避兵鬼、驱邪禳灾的形式传承下来。

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中对老北京的端午节有着深情而生动的描写。从天亮,门外就有喊:“黑白桑葚来大樱桃”的,一个接着一个,一直到快吃午饭的时候,喊声还不断。喊的声音似乎不专是为作生意,而有一种淘气与凑热闹的意味,因为卖樱桃桑葚的不都是职业的果贩,还有许多十几岁的儿童。这些果贩在平日,也许是拉洋车或者卖开水的,而到了端午节这一天,他们临时改了行,因为家家必须用粽子,桑葚,樱挑来供佛,所以他们也就有了一笔营生可做。

单说当时的粽子,就有好几个不同的宗派。有“稻香村”卖的广东粽子,个头大,馅儿的种类多,价钱也比较贵,但是这种里面包着肉类和油脂的粽子并不太合北京人的口味。不过因为价格贵,又来自南方,成为当时端午节送礼的佳品。真正符合老北京口味的传统粽子有两种,一是北京旧式满汉饽饽铺卖的粽子,这种粽子没有任何馅儿,吃时撒上一点白糖。这种粽子小巧洁白,摆在盘子很具观赏性。另一种个头稍大,里面包着有红枣,这是最普通的粽子。

吃了粽子,还要吃五毒饼,饮雄黄酒。五毒饼是人们为端午节特制的一种圆形的糕点,上面印着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的图案。据说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当然这也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老北京人还有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在《白蛇传》里,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真身。因此,人们认为蛇、蝎子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破解。大人喝完雄黄酒后,还要蘸着雄黄酒抹在孩子的耳朵、额头上,来保佑孩子的平安。五月初五那天,在额头上用雄黄酒画个大大的“王”字,是那个时候孩子们的一大乐趣。

除了饮食,装饰也是老北京人在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这可就忙坏了各家的主妇们,门上要插蒲草、艾叶,还要贴神符。大门上的神符一般是黄纸印着红的钟馗或是五只蝙蝠,门框上还要贴一种粘在白纸上的剪刻的红色“五毒”图案。

端午节又叫“女儿节”。从五月初一开始,女孩子都要打扮得漂漂亮亮,身上佩戴各色绒线缠成的樱桃、小老虎、桑葚、小葫芦、小辣椒……联系成一串儿,据说这样可以避邪不染瘟疫,到五月初五这天中午时扔到地上,寓意着“扔灾”。

民俗现象是承载文化信息的符号,它仅仅是一种表象,每一种民俗现象的背后,都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寓意。节日对于老北京来说,在乎的不仅仅是饮食与热闹,而是一种岁月安稳、现实太平的氛围。就如《四世同堂》中的祁老太爷一样,在他七十多年的记忆里,每一件事和每一季节都有一组卡片,记载着一套东西与办法。在他的端午节的那组卡片中,五毒饼正和中秋的月饼与年节的年糕一样,是用红字写着的。他不一定想吃它们,但是愿意看到它们,好与脑中的卡片对证一下,而后觉得世界还没有变动,继续平淡安稳地生活下去。但是事与愿违,当时被日本人占领了的北平城,物资紧缺、人心惶惶,端午节在暗淡不安中逝去。

如今,端午节被定为国家法定假日,再次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人们在端午节的假期中放松身心,享受传统文化韵味的同时,其实往往忽略掉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国泰民安、现世太平。

猜你喜欢

五毒雄黄酒四世同堂
巧借“微写作”,撬动“整本书”
Twilight Love
端午食“五毒”
“五毒”原来是良药
“五毒”原来是良药
我们用雄黄酒互证清白(外二首)
《四世同堂》
一个古老民族文化心理的艺术沉思
“五毒”最初指良药
切莫乱饮雄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