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才成长的历史教学中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研究
2014-07-30蒋小其
蒋小其
摘 要:在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作者提出了端正学生对“说”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对“说”的浓厚兴趣;开展学生练习“说”的活动,提供学生练习“说”的平台;明确要求,多加鼓励,提高学生“说”的能力等。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口头表达;成才
口头表达能力是指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达到与人交流的目的的一种能力。在多元智力理论中,口头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指标。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之四,即提出让每一个学生都讲起来。他认为“话语能力是一个人终生最有效的重要本领。”讲话是一个人展示才华、与别人沟通的基本能力。在当今这个人际交往频繁的时代,“说”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学生在“说”上表现如何呢?有些学生是不能说,回答问题时声音细弱蚊蝇,上台演讲时面红耳赤。有些学生干脆是不愿说,连回答问题都不乐意,久而久之,就变得“默默无闻”。也有些学生想说也能说,但往往是词不达意,或者 “这个”“那个”之类的口头禅多若牛毛。真正能说得好、说得到位,实在是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不重视。认为 “说”不过是张口说话的简单事情,不需要学习训练;另一方面是教师忽视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认为考试是书面形式,说好说坏无关紧要。让学生回答费时费劲,既耽搁时间又影响授课效果。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上述令人担忧的现状,使我们急切地感到加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教师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在最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在课程目标部分里明确要求:“学生要形成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的表达能力。”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以下的实践和尝试。
一、端正对“说”的正确认识,激发对“说”的浓厚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对人脑思维的一种激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初中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也有渴望表现自己才华的急切愿望。为了激发兴趣,我们首先就地取材,从历史课本中援引了很多学生熟悉的人物和场面:从中国历史看,战国时代:前359年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商鞅与他们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旧贵族所谓的“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做了舆论准备。课本上“商鞅舌战图”插图,反映的就是这场辩论。商鞅以自己雄辩的口才最终说服秦孝公坚定地支持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从世界历史看,类似的例子也举不胜举。在古代雅典的公民大会上,在讨论军国大事或审判高级领导人时,经常会出现唇枪舌剑,往返驳诘的场面。在古罗马的元老院,元老要通过妙语连珠的精彩演说赢得众元老的支持。实践证明教师在“说”的问题上有意识地引导,能端正学生对“说”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对“说”的浓厚兴趣。学生们被历史人物的侃侃而谈所打动,钦佩他们的语言艺术,折服他们的思辨能力,同时也体验到“说”的巨大能量。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事例也证明了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班干部竞选中的自我推销、师生学生间的人际交流等都需要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学生也逐渐认识到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并对此产生了兴趣。学生从羡慕别人逐渐到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能言善辩”者,在大庭广众面前也能口若悬河地发表演说。那么此时所需要的就是老师为他们创造锻炼的机会,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二、开展练习“说”的活动,提供练习“说”的平台
和读写能力的培养一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是通过不断的练习获得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目标、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要持之以恒。
(1)充分利用课堂提问。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对话是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基本方法。但是长期以来的“满堂灌”使学生学习历史时基本上是缄默,几乎丧失了“说”的欲望和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口头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在练习中学习,在练习中提高。从最简单、最普遍的课堂提问开始,教师在备课时多设计学生爱说想说能说的问题。例如,在讲授商鞅变法时,教师可以设计 “人物配音”的活动。根据“商鞅舌战图”,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为图中人物配上恰当的台词。授课中还可以根据课堂发展生成的话题引发学生的 “话泉”。如在学习“戊戌变法”这一课时,预设的问题是对谭嗣同的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理解。但学生的回答很快集中到谭嗣同的去留是否值得这个问题上去了。这个问题争议很大,很多学生都跃跃欲试。这时我决定让学生畅所欲言。经过充分的讨论,学生渐渐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以历史人物为例,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会树立自己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课虽暂时偏离了航线,但对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学生既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了口才;同时思想又经受了一次辨析,得到了提高。这样的效果不正是我们的教学所追求的吗?
(2)借鉴尝试课前演讲。每次观摩语文公开课,发现课前演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演讲本身的内容也许与讲授的课文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学生完成演讲所涉及的“听、说、读、写”却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那么学生陈述历史的表达能力能否也通过课前演讲来加以培养呢?因此,在七年级的历史教学中我开启一扇“历史之窗”,开始历史课堂上课前演讲的尝试。
在每节课前预留5分钟“历史之窗”的时间。由一位学生走上讲台介绍一个书本之外的历史知识给全班同学听。上台演讲的学生以自动报名为主,一般提前两个星期确定名单,留有充足的准备时间以便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学生选择的内容比较自由,可以介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文物或与历史有关的成语典故等。在主题的选择上通常会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资料的收集。资料丰富,收集容易,学生就有话可说,在材料上也有取舍的余地。二是学生的兴趣。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说者和听者都容易参与。
学生觉得这事很新鲜。他们会积极主动地搜寻阅读各种书籍,如《上下五千年》《历史名人小故事》,还利用网络进行搜索。学生确定的主题很广泛,除了无字碑、康熙等熟悉的人、事外,还有清朝科场的准考证、清朝时期宫廷油画等等。学生在选取内容之后又反复熟悉,精心准备。但真正走上讲台面对几十双眼睛时,往往再难重现课间侃侃而谈的风采。要么照本宣读,要么两眼紧盯地面或是天花板,如背课文一般越背越快,如果忽然忘了某个人名、故事环节,就会因此紧张,甚至陷入窘境。还有学生会不自觉地出现各种小动作,或反复重复一些不必要的连接词。上述种种都是学生在讲台极易出现的现象。这时教师须提供大量帮助,要抓住适当时机点拨应变能力及表达技巧,如突然忘词时,可如何冷静处理自圆其说,以及纠正学生在表达上的一些缺点,如反复使用的口头禅,习惯性的小动作等。
随着试验的开展,我又将点评工作也交给学生一并完成。因为要担当评委的职责,所以他们听得更专心。学生基本上都知道从内容、语音、语速、语调等几方面进行评价。一些学生学会了边听边写,记下同学的精彩、写下自己的火花。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评语是:这个同学今天的表现比上次语文课上的演讲进步多了!是呀,教师多提供一次练习的机会,学生就多一次进步的机会。
这样的课前演讲,以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渗透着对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综合判断等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为学生的全面提高做好铺垫。
(3)扎扎实实上好活动课。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人教版的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推出历史“活动课”。历史活动课与常规历史课之间是相辅、相补、相成的关系。在常规历史课中掌握的历史知识可以通过历史活动课去体验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其中很多历史活动课都需要学生以口头表达的形式来实践完成,如组织辩论、模拟的时事报道、展开历史论坛等等。因此,扎扎实实上好历史活动课也是培养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七年级上册中学习“秦王扫六合”和“伐无道,诛暴秦”两课之后,结合活动课内容组织一次有关秦始皇功过的辩论。“13岁和你一样的年龄,他已做了秦王;22岁已亲自处理国家大事;到39岁时,灭掉六国统一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就是这样一个人,有人说他是杰出的政治家,也有人说他是暴君,你认为秦始皇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这个话题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们很快分成了两组:“政治家组”和“暴君组”。为了能有话可说,去图书室、上因特网,广泛搜集资料。在做好认真细致的准备后,学生们跃跃欲试。他们推荐胆子大、口才好的学生作为代表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八年级上册中以“侵略与反抗”为主题,以富有正义感的当事人的身份,模拟进行新闻时事报道——向世人报道发生在鸦片战争时期,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军民的抵抗。学生个人撰写报道初稿,然后由小组审议修改,最后采用“新闻发布会”的形式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既加深对近代列强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进行奋起抗争的理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又提高运用历史知识、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上册中学习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之后,开展历史小论坛活动。要求学生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救亡图存,力图实现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为主题,在历史论坛上发表见解。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历史论述的特点。知道什么是论点、论据,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可以通过近代中国人救国救民之路的讨论,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前途和祖国命运的社会责任感。最重要的还可以提高学生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以上这些活动课教师若按照要求,与常规课一样认真组织教学,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等均能得到提高。
三、明确要求,多加鼓励,提高 “说”的能力
(1)明确要求。从最普遍、最基本的课堂提问开始教师就要明确“说”的要求。要求学生说普通话,要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响亮。在课前演讲和历史活动课中,更强调发言学生要仪态大方、举止端庄。语音、语调要有起伏,抑扬顿挫;表情手势要恰当配合,以增强说话的感染力。
(2)多一些鼓励。课堂教学中,灵活机动地设置最佳“语境”,创设一种学生敢说乐说的氛围,教师要始终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说”的积极性。在学生说话后要有鼓励性的评价,发现学生有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表扬,增强他们当众说话的勇气和信心。
口头表达能力是学生走向社会,立足社会终身受用的能力,关系到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我们应抱着对社会、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把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摆到素质教育应有的地位。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多设计一次活动,多提供一份机会,多表露一丝赞许,学生会说得越来越响亮,越来越精彩!
(江苏省宜兴市树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