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代我上课

2014-07-29吴非

人民教育 2014年23期
关键词:读本讲台学习者

吴非

1997年,我到高三代课。当时使用实验教材,高一是《文言读本》,高二是《文学读本》,高三是《文化读本》。其他学校高三就进入高考复习,不上课;我们教研组,如果谁提出“高二提前上完,高三全年复习”,作为教师,他的职业名声就完了。所以当时在高三,我们仍然正常上课。第一次接触阿西莫夫的《年华永驻》,很新鲜,我被作者的表达迷住了;但我在备课时,感到难度很大。文章谈相对论,而我没有物理学的底子,很多概念弄不清,顾此失彼,越想越乱,真正是试图“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一课我该怎样上?去请教物理老师,奇怪的是,他们也认为这部分内容“不好上”,“不容易讲清”。征求其他老师意见,他们说,“让学生自己看看吧”。我知道自己上不好这一课,但我想到,这个理科班,物理学得好的学生,阅读这篇课文,应当比我轻松,也许他们比我有办法。我在课上对大家说:“后天,我们要上《年华永驻》,物理学得好的人才能上好,我没读过高中,即使学过也忘了,根本不行;因此我决定,找两位同学来上这篇课文,你们肯定比我上得好。你们推荐一下,看看哪几位能上好这节课?”话音刚落,大家异口同声地推举出两个同学,我知道他们参加过全国物理竞赛,但大家推薦的理由是“脑子清楚”、“能说会道”。

隔天上课,我坐在后面听。他俩站在讲台前,一个在黑板上画图板演,一个拿着准备好的讲稿解说,并向同学提问——他的提问比我有把握:他知道高中物理课学过哪些内容,他知道什么样的问题喊哪个同学回答比较合适。学生参与热情也很高,他们有着不同以往的期待,他们要在这节课上更多地观察自己的同学——他们的态度,他们的智慧。

后来又两次教这篇课文,我都用这样的办法,请学生来讲,每次效果都很好,而且全体学生都很有热情。没有谁认为老师请学生代讲有什么不妥,他们从这里看到的是“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坐在学生中看学生“代教”,我想:他敢站在台上“教”,即使上得不好,这种经历也胜过坐在下面听。

我对“学生代教”这种角色转换很有兴趣,后来也多次用这个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代教的学生没学过教学法,但他能根据以前的经验,“照葫芦画瓢”。此前他在课堂发言,不过是把他对课文的理解与心得说出来,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说出来,把自己的疑问提交出来;现在,他被逼上讲台,要来“讲课”了,这时他必须成为真正的学习者,他不能再只带一对耳朵了,他必须深入思考细节,他必须和别人交流,他必须关注听众的反应……对他而言,这是前所未有的经历。为了准备讲课,他得备课,这很可能是他第一次“用心”地阅读学习材料,完全不同于此前的“预习”——以前的预习只是了解教学材料,发现疑点和难点,有可能的话,能提出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而现在的阅读和准备,要弄清“为什么要教”,琢磨“怎样教”,他要“把别人教会”,“让教室里所有人都知道我想做什么”,他要预估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把一切都准备好……于是,他成了一名有更重要目标的学习者。

2000年,我在高二《文学读本》的教学中,多次用过这样的办法,先后上讲台讲课的有十多位学生。有几位没有事先打招呼,就是要看他们准备的情况如何,有的能侃侃而谈,也有的准备了两天,上台七八分钟,就没话讲了,尴尬地望着我。问过两个讲过课的学生,上讲台代老师讲课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一个回答:“站在讲台上说话和在座位上发言很不一样,所有同学的眼睛都看着你。”一个则说:“我起先觉得每句话都不是自己说的,五分钟后这种感觉没有了,但我发现很容易说错话。”

我一度很想把这样的“代教”延续下去,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学”和“教”的不同,从而获得启示,树立自信。但孤掌难鸣,只有在各个学科都展开相似的教学试验,才有可能做进一步尝试。否则学生会认为语文科教学特殊,更麻烦的是个别学生家长认为这是“老师偷懒”,他们不知道,这样做,教师的任务更重。

后来看到美国一些中学文学教育的情况,发现自己所做尝试不过是“小儿科”。在那里,学生是课堂主体,人人可以上讲台,课堂属于学生。

一位数学老师曾说,他在课上经常让学生上台板演,最多的,学生连续讲述半节课。他观察学生的思路,全班同学参与分析看老师如何质疑,看同学如何应对;有时,看学生出其不意,看老师“挂黑板”——能难住老师,学生要有很高的水平。

有能力“教”,是更有智慧的学习者;学“教”,也因此更会学。如果学生“敢讲”、“会讲”,那就是“懂了”、“会了”;“懂了”、“会了”,教师也就不需要再教了。

猜你喜欢

读本讲台学习者
雏燕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一套朋友圈生态的诗词趣味读本
"安身之所"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中华家教》亲子读本
Little Bean
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