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荃与《一砚斋诗集》
2014-07-29郎需颖
郎需颖
(青浦博物馆,上海 201700)
沈荃与《一砚斋诗集》
郎需颖
(青浦博物馆,上海 201700)
沈荃是清初松江地区董其昌笔法的重要传承人,其一生以书法著称,诗文上的成就往往被忽略,《一砚斋诗集》是他的主要文学作品,是了解沈荃其人的重要史料。
沈荃;《一砚斋诗集》
沈荃(1624-1684),字贞蕤,号绎堂,又号位葊①,别号充斋,江南华亭人②(今上海青浦人),清著名书法家,《清史稿》、《青浦县志》(光绪)皆有传。
荃家学渊源,为明代书法家沈粲之后,其十世祖沈粲及兄沈度,人称大小沈学士,“以布衣善书入翰林,皆著名跡”③,荃年十二父通奉公捐馆舍家④,事母极孝,发愤力学,盡通五经,为文援笔立成,秀丽可喜⑤。顺治九年(1652)一甲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荃学行醇洁,书法尤有名,其书“上自钟王下迄苏蔡皆得神骨,晚年于米海岳董文敏至深”⑥,深受康熙帝赏识,曾多次召荃入内殿,赐坐,论古今书法。凡御制碑版、廷殿屏障、御座箴铭,多为荃所书,“赐御书笔墨貂裘文绮不可胜纪”⑦。亦有诗名,作品“独会心于高岑王孟”⑧,为康熙朝八家之一,评之“诗春容安雅、盛世之音,沨沨如也。”主修《河南通志》,此后数年“天下郡县修志,一以河南为法。⑨”
荃的性情风范不仅体现在书法诗文作品上,其为官期间体恤爱民,正直清廉,时政得失、民生利弊皆恳切建言,很得民心。康熙十八年,旱,上求直言。荃上疏谓:“乌喇去蒙古三四千里,地极寒,人畜多冻死。今罪不至死者,乃遣流,而更驱之死地,宜如旧例便”⑩,还言明“如三日不雨者,甘服欺罔罪”以彰其志之坚,过了二日,下雨,例得罢。累官至日讲官起居注、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右侍郎⑪,康熙二十三年(1684)冬十一月卒于位,年六十有一,卒谥“文恪”,以正詹事之职而御赐谥号,仅其一人。
《一砚斋诗集》是沈荃的主要文学作品,现存版本为民国11年(1922)刻本,十六卷,上海图书馆有收藏。单页13行,每行20字,小字双行,四周单边。版心刻“一砚斋集”及卷次、页码。扉页有“一硯齋詩集”及“衡漳崔鼎丞題簽”字样,之后有赵世骏所题写的书名,作“一硯齋詩集”、“乙卯六月趙世駿题”。卷首有魏裔介、方拱乾、薛所蕴、傅而师、朱巖、吴骐作序六篇、王崇简题辞一篇以及“家传神道碑”⑫。
文恪公诗集甚富,然多自成一家之作,鲜少流传,唯有康熙丁卯吴之振曾经刻荃诗一百八十首入八家诗,曰充斋集,然此版本因年代久远,“乾隆间传本已绝”⑬。现今所见版本来之不易,乾隆二十六年(1761)文恪公曾孙泰多方搜录始得一帙:
“至泰时,诗與板均无可攷,多方搜访得一十六卷……歲戊寅馆郡西徐氏课徒之暇编而录之家贫不能重付剞劂藏之箧笥,以待后人。”
此书一直为沈氏族人保管,后此书幸免于匪患战乱,流落至邑人闵萃祥处,经曹君直校正,封文权主持刊印,封文权详细记录此书得以流传的过程:
“光绪中年吾邑闵颐生上舍萃祥得钞本于上海,举以示余,余时已有栞邑人遗著之志,慫惥首刻此册,慨然畀余,余诺之,会家多事,而闵君旋卒,未克践诺。宣统五年,吴县曹君直阁读元忠馆郡城韩氏见此册,知吾与闵君有诺,责因为余付其素习之手民且力任校讐,至今年春刻成噫,文恪公没二百余年矣遗诗流传未广,微闵君孰肯以秘笈相授,微曹君孰能讐校至精乎……”
文恪公诗文“本于性情之正,风调高洁,其言诗也。与吴梅村、宋辕文二先生合,故不为婉縟之体,绮丽之音,而一复元古清真”⑭,然“中年以后,唱而不歎,诗思匆匆,遂乏佳致矣”⑮。于世人文恪公书名远胜于诗名,此书“虽晚年之作,多所未備,而编次有法,读之可以按年得其行事”⑯,对全面了解沈文恪公大有助益。
注释:
①(清)靳治荆:《思旧录》,见于《清代传记丛刊》,明文书局印行,第769页。(清)李放《皇清书史》作“位菴”。
②(清)朱汝珍:《词林辑略》,见于《清代传记丛刊》,明文书局印行,第16-17页。
③(清)震钧《国朝书人辑略》,见于《清代传记丛刊》,明文书局印行,第153页。
④(清)钱仪吉:《碑传集》,见于《清代传记丛刊·综录类》,明文书局印行,第264页。
⑤(清)钱仪吉:《碑传集》,第264页。
⑥(清)钱仪吉:《碑传集》,第268页。
⑦(清)钱仪吉:《碑传集》,第271页。
⑧(清)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见于《清代传记丛刊》,明文书局印行,第480页
⑨(清)钱仪吉:《碑传集》,见于《清代传记丛刊》,明文书局印行,第274页。
⑩赵尔巽、柯劭忞等,《清史稿》,卷266,中华书局。
⑪(清)钱仪吉:《碑传集》,见于《清代传记丛刊》,明文书局印行,第263页。
⑫《一砚斋诗集》。
⑬《一砚斋诗集》。
⑭《一砚斋诗集》。
⑮[清]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第488-489页。
⑯同上。
I222
A
1005-5312(2014)17-0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