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课标教材应“减量降难”

2014-07-29王刚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风带气压概念

王刚

相比传统教材,高中地理课标教材的数量和内容增多、难度不降,这是造成目前高中学生学习地理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建议:精减数量(“减量”),如将教材由三册变为两册、精减课时;降低难度(“降难”),如删除一些难点、多呈现立体图示等。

高中 地理 课标 教材 建议 减负

一、高中地理课时少,进度紧张

多年来,笔者所在地区的学校,高一每周安排两节地理课,每次均上新课,未能有一节巩固知识的复习课,课时非常紧张。即使这样,期末考试前也无法完成教学进度,无奈只得在最后让学生画出书本上的重难点,一节课上完两三节的内容。结果只能是:不可能因材施教,不可能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

笔者从事一线地理教学已有23年,认为高中地理课标教材的数量和内容比以前增多、难度不降,这是造成目前高中学生学习地理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建议精减其数量(“减量”)和降低难度(“降难”),为教材“瘦身”。

二、高中地理课标教材存在“三多”,应当“减量”

“一多”:教材数量明显增多

对于高中地理必修教材而言,过去有两册,高一两学期即可学完;但现行课标教材有三册,学生三学期才能学完。对两册选修教材而言,江苏高考过去极少涉及,而如今必然考到,实际比过去加大了学生学习选修教材的压力。

“二多”:新增内容多

高中地理课标必修教材不仅囊括了旧教材几乎所有的内容,且又新增了许多新的内容,如大量案例、交通运输对商业和聚落的影响、区域概念和特点、区域发展阶段、产业转移等都是新内容,课时量随之大大增加。

“三多”:多余的内容多

现以高中地理鲁教版课标必修教材为例。其必修本三册共有12个单元技能篇,但其中9个不是课标明确要求掌握的内容。第二册中又增加了课标不要求掌握的两节内容:旅游业与地理环境;人口分布。此外,第一册中“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一节不必独立成节,完全可作为案例附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节里。按每周两课时计算,上述教学内容多用十几个课时,即多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将国家课程标准中没有明确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编入教材,明显在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鉴于此,笔者认为,首先应去除必修本第三册教材。高中地理课标必修本第一册为自然地理、第二册为人文地理、第三册为区域地理案例。三册内容编排在理论上是合理的,但割裂了三者的关系,学生在高三全学年基础知识复习的精力都在整合这三册内容。

建议案例分析不要独立成节。把第三册每节大案例精减为中小实例,安插进第一、二册联系紧密的相关专题中,每个专题配一个区域案例即可。如此可将三册教材减为两册。第三册各案例与前两册对应的专题详见表1。

其次要精减课时。必修本第一册“自然灾害与人类”不必独立成节,可分解至联系紧密的相应章节中,方便学生理解。如冷锋、气旋、地质构造内容,可分别举寒潮、台风、地震等灾害作为实例。

对于高中地理鲁教版教材,可删去必修本第二册中“旅游业与地理环境”一节和除“3S”技术外的其他单元的技能专题,将单元技能专题精减后作为探究活动或补充性“阅读材料”渗透进正文相关章节中。

上述方法可精减十几个课时以上,为学生减轻大量学习负担。

三、难度没有降低,能力要求增高,应当“降难”

1.内容难度与以前相当

高中地理课标教材中,过去的重难点基本上仍被保留,即难度没有比以前降低多少。如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密度流、地质时代名称、恒星日和太阳日概念、背向斜岩层的新老关系等,仍被写进某些版本的高中地理课标教材。

2.学习能力要求提高,学生学习压力加大

过去学生只需“背书+理解”足以应付考试,而现在学法则是“背书+理解+应用”,增加了“应用能力”,学生学习压力明显增大。

3.学生自学困难

过去高中地理教材重视把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详细叙述出来,前后逻辑严密,系统性强,有些图示隐含的内容也在课文中罗列出来,学生自学就能看懂,不需老师指导也能理解,所以有些聪明学生自学即能成才。

但如今的高中地理课标教材强调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所以教材上叙述的内容比较粗略。比如:文字减少,只叙述最基本的知识;不讲究知识的系统性;重要的文字内容以图示代替,需要学生读出图示内容,可是真正靠自学能力能直接读懂图示的学生并不多;设计的问题较多。从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上看,学生全靠自学阅读不可能全部学会,必须在老师指导、讲解和训练下才有可能掌握。这使得老师的作用比原来更重要,学生更加依赖老师,摆脱老师自学成才有一定难度。

4.图示类型单一,立体感不强

高中地理课标教材第一单元是最难学的内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对第一单元的学习。阅读立体图可以提高此项能力。但第一单元立体图太少,如教材只有公转图、太阳结构图、昼弧和夜弧图为立体图,其他图示都是单一的平面图。

5.教材知识抽象难懂

必修第一册教材的自然地理晦涩难懂,仅凭学生预习根本读不透,这与教材很少列举生活上的实例和联系学生经验有关。此外,前置性(即“铺垫性”)知识太少或根本没有,学生没有相关知识储备,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比如,学生感觉“热力环流”一节非常难学的原因,笔者据教学经验认为,教材直接呈现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原理,而与原理密切相关的“气压”概念、“气压与空气密度的关系”、“气压与高度的关系”,以及“等压面”概念和特点等,教材没有介绍,导致学生读后一脸茫然。

学生认为高一地理第一册教材比数学和物理难学。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该册涉及了许多学生未学过的数学和物理知识。如该册第一单元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实际就是物理上的概念,第一单元中的天体系统概念和第二单元有关风的成因,分别与物理上的万有引力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密切相关;黄道平面、赤道平面、黄赤交角等概念,与立体几何有关内容有密切关系。这些跨学科的概念和原理,其他学科还未讲到,比如立体几何课要到高二才开设,而地理教材并未对其解释。这是造成地理老师在课堂上讲得较多、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较少的主要原因。

因此,笔者建议:

第一,删除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比如可以将热力环流图中的等压面图示删除,将大大减轻教与学的负担。因为平时涉及此节教学时,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讲清“等压面及其判读”这一难点上,而这对后来学习几乎没有什么作用,与后边内容也没什么非常重要的联系。

第二,多呈现三维示意图和多样化图示。借鉴美国地理教材图示特点,大大增加三维图示或透视图和呈现多样化的图示。比如地球晨昏线图,应该呈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侧视图、俯视图、斜视图,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再如,各版本教材中的岩石图基本上都是孤立的标本图。每一种岩石形成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因此岩石图应当是岩石所在的实地自然景观图。

下面再举两例说明。

①黄赤交角图。各版本教材都在地球上画出这两个平面,只是让学生知道它的概念,但是对于它产生哪些地理意义,学生从这幅图上无法得到一些信息去理解。如图1。

修正方法:如图2所示,把黄道平面画在地球公转图中,空间感更强,学生不仅能较透彻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还能形象和深刻理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来回移动的过程和所带来的实际地理意义。

②气压带风带图。如图3,各版本教材只是画出平面图,没有海陆分布,没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只是一个模式图,无法准确理解风带形成过程。

修正方法A:将三圈环流的过程以立体图显示,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压带风带分布的位置、形成原因。如图4。

修正方法B:在地球面上显示海陆分布,可以更准确地表示气压带和风带在海陆上的分布。此图更接近实际的气压带风带分布。如图5。

第三,大幅增加生活实例。教材在叙述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时,应当从学生经验引入,并紧密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详细阐释。

第四,超前学习的内容应解释。地理教材编写者应该熟知跨学科的概念和内容在其他学科教材中的位置和教学时间,对超前学习的跨学科概念和规律,地理教材应作简要解释,以利于学生自学。

与地理科同等地位的高中六科文化必修教材,过去一般只需两学期结束新课,但现在需从高一全学年到高二上学期(甚至到高二下学期)才能学完。高中各科教材多、内容多,平时的课时安排已相当紧张。以笔者所在地区的农村寄宿制高中为例,每天安排七、八节课用于各科教学,学生一旦请假错过一天,就等于错过七、八个学科的学习,以后很难补上。所以减轻学生负担应该从精减各科教材数量和课时数量开始。

笔者认为,高中课标各科教材在编写时过于讲究教材体系的齐全配套和内容的完整性,其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为了本学科的发展,即学科“私心”太重,没有真正把提高学生素质、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放在首位,结果只能在学生学习负担上重上加重,雪上加霜。

【责任编辑 郑雪凌】

因此,笔者建议:

第一,删除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比如可以将热力环流图中的等压面图示删除,将大大减轻教与学的负担。因为平时涉及此节教学时,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讲清“等压面及其判读”这一难点上,而这对后来学习几乎没有什么作用,与后边内容也没什么非常重要的联系。

第二,多呈现三维示意图和多样化图示。借鉴美国地理教材图示特点,大大增加三维图示或透视图和呈现多样化的图示。比如地球晨昏线图,应该呈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侧视图、俯视图、斜视图,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再如,各版本教材中的岩石图基本上都是孤立的标本图。每一种岩石形成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因此岩石图应当是岩石所在的实地自然景观图。

下面再举两例说明。

①黄赤交角图。各版本教材都在地球上画出这两个平面,只是让学生知道它的概念,但是对于它产生哪些地理意义,学生从这幅图上无法得到一些信息去理解。如图1。

修正方法:如图2所示,把黄道平面画在地球公转图中,空间感更强,学生不仅能较透彻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还能形象和深刻理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来回移动的过程和所带来的实际地理意义。

②气压带风带图。如图3,各版本教材只是画出平面图,没有海陆分布,没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只是一个模式图,无法准确理解风带形成过程。

修正方法A:将三圈环流的过程以立体图显示,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压带风带分布的位置、形成原因。如图4。

修正方法B:在地球面上显示海陆分布,可以更准确地表示气压带和风带在海陆上的分布。此图更接近实际的气压带风带分布。如图5。

第三,大幅增加生活实例。教材在叙述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时,应当从学生经验引入,并紧密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详细阐释。

第四,超前学习的内容应解释。地理教材编写者应该熟知跨学科的概念和内容在其他学科教材中的位置和教学时间,对超前学习的跨学科概念和规律,地理教材应作简要解释,以利于学生自学。

与地理科同等地位的高中六科文化必修教材,过去一般只需两学期结束新课,但现在需从高一全学年到高二上学期(甚至到高二下学期)才能学完。高中各科教材多、内容多,平时的课时安排已相当紧张。以笔者所在地区的农村寄宿制高中为例,每天安排七、八节课用于各科教学,学生一旦请假错过一天,就等于错过七、八个学科的学习,以后很难补上。所以减轻学生负担应该从精减各科教材数量和课时数量开始。

笔者认为,高中课标各科教材在编写时过于讲究教材体系的齐全配套和内容的完整性,其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为了本学科的发展,即学科“私心”太重,没有真正把提高学生素质、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放在首位,结果只能在学生学习负担上重上加重,雪上加霜。

【责任编辑 郑雪凌】

因此,笔者建议:

第一,删除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比如可以将热力环流图中的等压面图示删除,将大大减轻教与学的负担。因为平时涉及此节教学时,大部分时间都浪费在讲清“等压面及其判读”这一难点上,而这对后来学习几乎没有什么作用,与后边内容也没什么非常重要的联系。

第二,多呈现三维示意图和多样化图示。借鉴美国地理教材图示特点,大大增加三维图示或透视图和呈现多样化的图示。比如地球晨昏线图,应该呈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侧视图、俯视图、斜视图,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再如,各版本教材中的岩石图基本上都是孤立的标本图。每一种岩石形成与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因此岩石图应当是岩石所在的实地自然景观图。

下面再举两例说明。

①黄赤交角图。各版本教材都在地球上画出这两个平面,只是让学生知道它的概念,但是对于它产生哪些地理意义,学生从这幅图上无法得到一些信息去理解。如图1。

修正方法:如图2所示,把黄道平面画在地球公转图中,空间感更强,学生不仅能较透彻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还能形象和深刻理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来回移动的过程和所带来的实际地理意义。

②气压带风带图。如图3,各版本教材只是画出平面图,没有海陆分布,没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只是一个模式图,无法准确理解风带形成过程。

修正方法A:将三圈环流的过程以立体图显示,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压带风带分布的位置、形成原因。如图4。

修正方法B:在地球面上显示海陆分布,可以更准确地表示气压带和风带在海陆上的分布。此图更接近实际的气压带风带分布。如图5。

第三,大幅增加生活实例。教材在叙述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时,应当从学生经验引入,并紧密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详细阐释。

第四,超前学习的内容应解释。地理教材编写者应该熟知跨学科的概念和内容在其他学科教材中的位置和教学时间,对超前学习的跨学科概念和规律,地理教材应作简要解释,以利于学生自学。

与地理科同等地位的高中六科文化必修教材,过去一般只需两学期结束新课,但现在需从高一全学年到高二上学期(甚至到高二下学期)才能学完。高中各科教材多、内容多,平时的课时安排已相当紧张。以笔者所在地区的农村寄宿制高中为例,每天安排七、八节课用于各科教学,学生一旦请假错过一天,就等于错过七、八个学科的学习,以后很难补上。所以减轻学生负担应该从精减各科教材数量和课时数量开始。

笔者认为,高中课标各科教材在编写时过于讲究教材体系的齐全配套和内容的完整性,其基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为了本学科的发展,即学科“私心”太重,没有真正把提高学生素质、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放在首位,结果只能在学生学习负担上重上加重,雪上加霜。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风带气压概念
观安顺黄果树瀑布(新韵)
初见
带雨梨花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古代的时间概念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近40年玉树地区地面气压变化特征分析
全程健康教育对高压氧治疗引起气压伤的影响
气压马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