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对关系看班主任的“管理路线”
2014-07-29胡冬群
胡冬群
古今中外许多军事家,虽说都战功赫赫,但其指挥风格却不尽相同。西汉初期,李广与程不识两人都因抗击匈奴有功而名重当时,但李广带兵比较随意,程不识带兵则中规中矩。二战时期,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指挥作战稳打稳扎;美国五星上将巴顿则是铁骑突进,猛打猛冲;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更是精于“蛙跳战术”,喜欢冒险绕到敌后登陆,然后两线夹击。军事指挥员指挥风格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指挥艺术。
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指挥员”,不同班主任的管理风格理应有所不同,要有各自心中的“运用之妙”。华南师大刘良华教授曾指出,魏书生、李镇西和万玮三位著名班主任代表了班级管理领域三种最有影响力的“管理路线”:魏书生的代表作《班主任工作漫谈》,其管理特色是“自我管理”与“制度管理”,其核心理念是“民主和科学”,其风格近似于中国古代的法家路线;李镇西的代表作《爱心与教育》,其关键词是“爱心”,很有儒家风采;万玮的代表作《班主任兵法》,侧重阐述“与学生斗智斗勇”的战略战术,兵家色彩浓厚。三位老师在班级管理路线上的差异,源于他们所秉持的不同管理理念。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对以下四对看似对立关系的处理,不仅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其“管理路线”,更在各种平衡与选择中体现了独特的班级管理艺术。
一、事必亲躬VS无为而治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有的班主任事无巨细,亲力亲为;有的则善于遥控,无为而治。尽管风格不同,但只要用心,效果却大多可以殊途同归。采取哪种风格是由班主任个性与能力、学生特点、干部能力以及班级文化发展状况等因素决定的。班主任根据这些因素在“亲躬”与“无为”之间的选择与平衡,就是一种班级管理艺术。班级文化建设初期,一般需要班主任“亲躬”。随着班级文化的发展,班主任可以逐渐放手,慢慢走向“无为”。然而,如果班主任是一个习惯事事亲力亲为的人,即使班级文化发展成熟,“无为而治”的机会也不多。这种“亲躬”或“无为”理所当然地表现为两种不同的班级文化,也就必然对学生个性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高明的班主任对这种差异及其对学生的微妙影响要有所认识和把握。
二、举重若轻VS举轻若重
举重若轻,是武侠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概念,是指能把几十斤的重剑舞得像平常的剑那样轻松自如,在管理中则是指管理者能轻松地应对重大问题。班主任要能从容“举重”,首先要有好的心态,然后才是精心布置。举轻若重则是另外一种境界,一把很轻的木剑在手,也能像钢铁利刃那样有威力。一件很小的事情,处理起来也能产生巨大的能量。这就是所谓的“四两拨千斤”,需要的是创意,是技巧。在《教学与管理》2005年第10期刊载的《班级文化建设操作纪实》一文中,就多次出现举轻若重的例子。比如:在94班参加的一次排球比赛中,因连续取得几场胜利,有学生便在本班排球上写了“天下无敌”几个大字,几经引导之后,该班主任择机在《班级日志》中为该班写下“最调皮、最厉害、最可爱”九字评语,从而确立目标班级形象。从反映学生骄傲情绪的一个小举动入手,很好地解决班级形象设计这个班级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是典型的“举轻若重”。又如:某次,该班主任午间巡查教室,无意中发现学生写的一首赞扬班风的打油诗。尽管文字不很通畅,但内容实在,且其心可嘉,便当场修改润色,并以此宣传班风,表扬学生。这样,便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解决了即将到来的班级精神提炼这个重大问题。
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代表的是两种不同风格,并无高下之分。二者之间的关系,有点像兵法中正与奇的关系。《孙子兵法》说:“以正兵合,以奇兵胜。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熟能穷之。”面对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尤其是事务性较强的问题,班主任必须具备举重若轻的素质,这就是“以正兵合”。但经验表明,班级文化建设的精彩篇章往往出自班主任的举轻若重,即所谓“出奇制胜”。没有举重若轻的正,举轻若重的奇也就去了凭依。相反,只有举重若轻的正,没有举轻若重的奇,班级文化建设很可能波澜不惊,难以深入人心。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之间的相生关系,也“如循环之无端”,有无穷无尽的空间去发挥管理艺术。
三、不变应万变VS万变应不变
班级文化建设就是一系列“变”与“不变”组合,这是每一位主持班级文化建设的班主任应注意把握的问题。在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运用中,不变应万变主要是指,在大多数情况下,班主任总是用相同或相似的策略解决问题。如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不管是考什么科目,也不管是什么时候考试,都一律要求学生“强攻”。以万变应不变则不同,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总是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在《班级文化建设操作纪实》一文中,为让基础较差的94班在一次统考中实现“最厉害”班级形象的愿望,该班主任使用了“集中兵力”的策略,即让学生集中主要精力复习统考科目,而接下来的一次则改为“敲牛皮糖”战术,即每周一、三、五安排学生自主地完成三道物理习题,积少成多,然后水到渠成。
其实,变与不变是相对的。就像我们脚下的地面是平面还是球面的问题一样,从具体某一区域来看地面是平的,但从整体上看却是一个地球,是一个由无数平面组成的球面。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策略运用,“变”更多的是应对不同问题的策略或手法,而“不变”则是策略背后的文化积淀。上述“以不变应万变”一例中,如果“强攻”的方法经常成功,那它就会成为传统,成为班级文化的一部分,甚至班级文化的核心要素——班级精神也可能蕴含其中。魏书生的“以万变应不变”与此异曲同工,这位教育界著名的“点子大王”,不管其点子如何变化,遵循的都是“民主与科学”的理念。
四、在商言商VS在商不言商
就某种意义而言,班级文化建设是“在商不言商”的班级管理,因为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乃至其个性发展,班级文化很少直接“吆喝”。然而,这只是班级文化自身职能在其实现方式上的特点,班主任是可以“言商”也可以“不言商”的。有些班主任在导入和传播班级文化时,可能时刻把自己设计的班级文化概念挂在嘴边,而另一些班主任则可能采取“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方式,就像《水浒传》的艺术特点,不下一句按语,但人物形象风采各异,栩栩如生。魏书生的班级管理经验正是这样,尽管其著作中从未出现过“班级文化”的字眼,其管理经验成型时班级文化的概念也未在学界出现,但其中却包含了一种非常经典的班级文化。具体来讲,对于班级文化的意识及内涵,班主任该不该说、说多说少以及怎么说的问题,都需要班主任根据各自的认识和感觉去把握。在这种“言商”与“不言商”的变换中,彰显的是班主任“存乎一心”的“运用之妙”,也就是班级文化的谋略艺术。
参考文献
[1]周勇.班级文化建设操作纪实.教学与管理,2005(10).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