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助教制的误区及其克服

2014-07-29董红干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助教误区素养

董红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师生成长方式的转变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助教制作为实现这一转变的有效载体,为很多学校所运用。本文从使用“助教制”存在的误区入手,从助教的选拔、培训、使用、考核入手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助教制 误区 理性 对策

对“助教制”我们并不陌生,它是大学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制度;今天我们把它引入到中学教学中。所谓“中学助教”是指教师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聘任在某一学科有特长的学生担任学科助教,通过课堂和课外的“生教生”,从而协助任课教师完成教学工作。课堂上“生教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倡导和实践“小先生制”,充分发挥“小先生”的助教作用。他曾说:“孩子最好的老师,不是我,也不是你,而是孩子队伍中最进步的孩子。”无论是新课程改革,还是洋思模式和杜郎口模式,都强调最大限度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强调学生合作精神与自学能力的培养,而助教制正是通过“兵教兵”和小组合作学习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了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它的实施也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高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要求。

在我校“三三三”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的过程中,这种“生教生”式的“助教制”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助教在课堂展示时落落大方的分析,点评时画龙点睛的评点,俨然就是一个“老师”。周末是集中助教的时间,台上的同学口若悬河讲,台下的同学聚精会神听,台上台下互动,甚至比在教师的课堂,学生还放得开。但在助教的使用中也存在一些误区。如何走出误区,发挥助教的最大效应,值得我们思考。

一、“助教制”使用的误区

助教制实现了“生教生、兵教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符合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能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但部分教师生搬硬套,只有其形而无其实,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表现为:

1.课堂上,教师的放手变成了“放羊”

助教制改变中国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几乎没有什么“自主活动”的空间、教师的主导地位处于绝对强势的状况,它强调发挥学生的作用尤其是助教的功能。但部分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自己成了甩手掌柜。教师虽在课堂上,但当助教遇到棘手的问题无法解决时,教师听之任之,有时本应短时间内解决的问题,由于没有得到教师及时有效的启发、引导,却花掉了半节课的时间,台上的助教讲得精疲力竭,台下的学生越听越糊涂。

2.课堂上,教师重形式而轻内容

为了追求刺激和新颖,教师课前与部分学生精心设计太多的学习活动,特别是在公开课上,各个助教或讲或问,或个体或群体,沉浸在一个自编自说的活动中,自得其乐,课堂的确热闹非凡。但仔细分析这节“精彩”的课发现,教学目标并不明确,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一般,有的只是花架子式的外形。

3.准备不足,敷衍了事

实行助教制,学校往往对周末助教讲解的时间作了统一的规定。有些教师是被迫安排学科助教,安排后了事。每到这一时间,让其他同学提几个问题,让助教讲一讲了事。助教对本班同学会提出哪些问题、哪些问题是个别的、哪些问题是共性的、哪些问题自己会的、哪些问题自己不会的等等事先无法预见,影响了讲授的效果,也增加了助教的心理负担。

4.注重使用,忽略培训

助教也是一个学科的“教师”,要承担起给全班同学教学的任务,讲不到位,或是不会讲,都会影响甚至会耽误同学们的学习。但有些教师仅交代任务了事,忽视对他们的培训。有些同学会做,不会讲;有的同学就题论题,不会总结方法、规律性的东西,不会进行拓展和延伸,浪费了教学时间。

二、克服误区的策略

1.为助教正名

助教不是班干部,但对班级的学习影响不亚于班干部。班主任要明确,助教在学科的权威位置应得到同学们尊重。正如马斯洛需要理论所说,“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明确助教的地位,有利于激发助教的热情,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2.科学选拔助教

(1)思想道德素养。助教不是班干部,也不是教师,没有荣耀,也没有报酬,却要辛苦。他要把自己会的知识教给组内的同学、同班的同学;周末的时候要收集同学不会的题目,加以归类,便于分析。这必然要占去大量的学习时间。没有内驱力,没有一点奉献精神,是做不好这个事情的。所以说,良好的思想素养,是助教应具备的核心素养。

(2)知识素养。助教的主要任务是向他人传授知识,不但要自己会,还要能清楚明确地表达出来,学习上往往要早他人一步。因此,具有较高的学科知识素养是做好助教的一个重要条件。

(3)能力素养。较高的能力是进行帮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助教讲话声音要洪亮,保证坐在教室每一个角落的同学都能听清每一个字,同时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用词要准确,书写时字迹要工整,解题要规范。

(4)身心素养。助教活动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繁重的脑力劳动,良好的身心素质是做好助教的保证。它能让助教在讲得不好、受到其他同学的批评时,或自己也没法帮助解决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甚至被“挂黑板”时,始终保持高昂振奋的精神和轻松愉快的心境。

3.明确助教的职责

(1)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本学科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的讲解能力。

(2)每周要收集和了解同学的共性问题,做好统一讲解前的各项准备。

(3)注重和老师的沟通。将一个学科中本班同学共性的薄弱点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告诉任课老师,便于老师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弥补,同时就自己要讲解问题的一些困惑和老师沟通,以得到老师的及时帮助。

(4)提高自身讲解的能力。助教也是先生,在整个“教”的过程中承担主体角色,要能让同班的同学在自己教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不断提高自己的讲解能力和水平。

4.加强助教的培训

助教毕竟还是学生,知识的储备和教学的技巧与老师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教师要尽可能抓住一切机会,做好对他们的培训,打造团队合力,做到经常指导、周周培训,不培训不上课。让助教了解一节课的整体设计、目标要求、重点难点,做到每节课的课前有指导、课上有帮助、课后有反馈,不断反复,循序渐进,使之真正成为教师的延伸,当助教们体会到成长和收获的快乐,他会以更高的热情做好这项工作。

5.严格对助教的考核

对助教的考核,以激励为主,助教工作做得好的,可直接认定为学校的“助教之星”,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评中予以加分,同时与“三好学生”、奖学金的评比挂钩,做到日日有考核,周周有评比。考核必须与升学、毕业、评优相联系,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6.关键时刻教师的补位

助教毕竟不是老师,他不能完全代替教师行使老师的职责,替代老师完成老师的角色,教师不能只依赖这些助教,在重点难点他们没有完全理解、一些知识存在错误或者误区的时候,在课堂讲解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能及时进行补位,台上也好,台下也罢,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进行适时的引导和启发,既关注“生本”,又保证“高效”。

7.扩大助教队伍

课堂决不能因少数优生的光芒而掩盖大多数学生的光辉,通过优化助教过程的管理和指导,让助教队伍越来越大,越来越强,真正实现“人人是助教,个个都成功”。

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价值在于创新。助教制的建立和实施是一种创新,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完善中不断实践。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全集(第3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 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人民教育,2001(6,7).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助教误区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A study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connected with the working processes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