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学
2014-07-28尹艳宏杨士光
尹艳宏 杨士光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迎来了新课程的改革,语文教学方案需要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创新才能达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要取得成果就得从多个渠道中不断探索创新。本文阐述了教师如何从多个渠道中获得吸收知识和了解学生的途径,进而达到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学的高度。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中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31-01
在新课改的推进下,多渠道学习语文的方法出现在教师眼前。从多个渠道学习语文是我国目前语文教育观的直接体现,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觉接受当前的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是现在时代发展的需要。那么,教师掌握多渠道学习语文的方法是刻不容缓的。以下就是本人结合自身经验总结出的一些学习语文的渠道。
一、结合生活体验,提高动手能力
(一)语言与生活相结合
语言文化都是一门艺术,艺术又来源于生活,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不是在脑海中将文字化为海洋,一味地驰骋在幻想中,学生需要有对文字想象的空间,更需要懂得文字的魅力在于先依附于现实生活的实体再对其进行适当的想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留意周围的生活,学会结合对生活对环境的感触对文本加以理解,他们会发现,美好的事物不仅仅才存在于书本当中,还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贴近生活,回归生活,也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渠道。
(二)锻炼动手整理能力
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独自完成一张知识卡片的制作,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进行积累。知识卡片可以反复观看,虽然是学过的知识,但是温故而知新,在重温知识的同时可能对知识产生更多更深刻的体会。对学生来说,课内外知识的记忆能够通过知识卡片来分类储存,培养自身的动手能力和整理能力。学生之间相互交换自己的知识卡片,补充自己忽略掉的知识点,不但积累复习了自己的知识,还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会因此变得融洽。
二、提倡自主提问团队协作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一般是“一问一答”的形式,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后做出解答,相对自主提问这种方法,“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显得十分被动,只有让学生主动提问主动思考才能表现出学习的积极性,不是被老师“赶着”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提高學习效率。学习语文这门课程,不单是用来读书写字,更重要的是与人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分配任务给学生,让学生组成小组讨论完成任务,实现更有效的互动,提高学生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的交流能力,对日后工作和为人也会有良性作用。
三、将作业形式多样化
(一)在生活中积累知识
传统作业的形式就是让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学生完成作业的地点一般是在家里或者课堂上,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下,语文教学的理念需要得到提高,学生吸收知识和巩固知识的渠道也要得到拓宽。例如学习成语或者谚语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问周围的人去收集成语或者谚语,让学生与人进行交流询问,这个过程能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成语,学会与人交流,增加对完成课后作业的认真性和积极性。
(二)从媒体中学习知识
从小学生到大学生,大部分人对电视电脑之类的媒体十分感兴趣,这些媒体是个双刃剑,利用好了就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不论是电视广告语还是报刊宣传语,它们的语言都有个共同的特点:言简意赅、精辟有力、极富感染力。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对媒体本来就有兴趣的优势,对学生布置的作业进行适当调整,要求学生从媒体广告中选出自己最喜爱的几句标语并且对照着进行创作自己的作品,这样让学生课后生活得到放松的同时知识也得到了拓展和创新。
(三)将阅读朗诵从课堂“搬到”校园和家中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朗诵方法也有待提高,它可以不再拘束于课堂,朗读的范围通过校园广播和亲子互动的方式扩大到校园和家庭的每个角落。课堂上一遍又一遍的朗读难免会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份这样的作业:随机点名让学生在学校的广播中朗诵一篇文章,不断给胆子较小的同学一些鼓励,让他们体会到朗读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回家后将今天学到的文章朗诵给父母和爷爷奶奶听,家长看到孩子的成长会感到由衷的欣慰,学生也能在家长的鼓舞声中增添对阅读朗诵的兴趣。
中学语文教学要想达到新课程理念的标准,需要教师进行不断地探索。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于构建一个既多元又开放能让学生综合素质达到要求的教育体系,中学语文教学要迎合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教师就得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建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一切都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探索和不断创新等精神为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晓娟.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施[J].中国教育基础装备,2010(05).
[2]刘坎龙.中学语文教师文学素质体系构建[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8(03).
[3]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J].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2).
[4]丁晓良.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J].基础教育,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