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教育和就业保障的研究
2014-07-28陈振锋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理念的变化过程,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提出引导其树立正确就业理念教育,在帮助其寻找就业路径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就建立国家和社会、高职院校、用人单位的高职生就业联盟等立体式的就业创业保障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教育就业创业保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01-02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理念是指高职院校毕业生对职业选择的基本看法,是其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己未来从事职业和发展目标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就业问题与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紧密联系,也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合理性的一个尺度。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轨,教育内容由理论研究向实用技术转变,社会用人由文凭标准向技能标准的转变,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数量也逐年大幅度增加。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敏感问题,高职院校学生更是高不成低不就。因此,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出现了就业难的窘境及毕业生就业心态的失调状况,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理念的偏差以及正确引导的问题让我们就业教育工作者高度关注。
一、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理念的变化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理念变迁过程是一个逐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过程,自我国高职院校设置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理念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就业失落阶段:上以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设置高职教育体系,一大批中专学校升格为高职,学历为专科,由中等职业教育转向高等职业教育,这一阶段的毕业生就业时段恰恰是我国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高文憑阶段,因此这一阶段的毕业生就业求职时,往往受到学历限制被拒门外,他们感到就业竞争力弱、前途渺茫,对就业前景有失落感。在这一时期,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理念体现出鲜明的特点:第一,在择业倾向上比较被动。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在面对毕业时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选择自己的就业去向,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及教育部门对毕业生的职业教育的指导也缺乏应有的重视,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去想的宣传主要以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等精神为主。第二,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以政治化为主,对自身应得的利益缺乏应有的关注。第三,在择业意向及社会分工的评价上,倾向于重政工而轻农商。
择业主动权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企业得到了扩张和发展,它们开始在追求高学历的同时,也大量需求和吸纳高技能、有一技之长的毕业生,掌握行业技能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择业就业时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选单位、选岗位,掌握了择业就业的主动权。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树立了信心。这一时期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理念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择业标准更多的关注职业发展前景和个人的能力与兴趣。第二,就业去向上趋向于多元化,同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联系紧密,专业的冷热没有绝对化的标准,已经由“重工轻商”转变为“工商并重”,同时各种服务行业也成为毕业生的热门去向。第三,就业、择业、创业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规模逐步扩大,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越发严重,高职院校毕业生不再简单追求毕业求职中的一步到位,而是边走边看,先就业再择业,同时很多毕业生已经从被动就业转向了主动创业。
调整适应需求阶段;2008年全球经济危体以后,我国企业结构和发展方向都作了很大的调整,用人单位和社会对人才的评价体系也发生了变化,用人单位由使用学生的观念由打工转向了提高效率、优化工作流程、创造剩余价值方面,开始招聘一些既有一定知识文化水平,又掌握相应技术水平,既有较高的工作能力,又有较高的自身素质的大学生,于此相对应高职毕业生也要调整适应这种需求,把自己的就业理念转变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方面来。
二、就业创业路径分析
(一)立足现状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理念上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需要立足于大众化教育的大环境及现实经济背景,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理念的特点和现状进行辩证分析,以客观的角度分析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理念的特点,找出其存在的误区并分析存在的原因。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1)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理念存在的误区进行。着重分析在当前经济、社会、文化、政治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理念中存在的脱离实际、过高要求、幻想就业等就业理念误区进行分析,探析就业理念误区将对毕业生就业产生的影响,并对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源进行挖掘。(2)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理念的特点进行分析,分析在大众化教育和经济危体复苏后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理念的转变,站在客观的角度分析其特点,并对就业理念转变的原因进行分析。(3)建立适当的就业理念的认知标准。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大众化教育和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认清形势、形成适当就业理念或转变传统的就业观,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宏观的经济社会环境,认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紧张是相对的,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只要高职生努力学习,丰富和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就能够找到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特点的职业岗位,实现自身的职业理想、树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信心。
(二)加强毕业生就业理念教育,培养具有创业精神的大学生。(1)在就业师资建设上,加强就业教师的培训工作,让教师熟知就业和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内容。(2)在就业课程的设置上,应注重形成就业创业人才培养要求的新课程体系,增加就业创业实用技巧的课程及,从未来社会每个人应得到的个人事业心、职业操作性、开拓技能型为基本框架,把课程划分为四大模块,即:通用(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就业创业教育特色课程,同时,在有专业设置的前提下淡化专业设置,注重通识教育,培养一专多能,社会通用的、复合型的、实用性的社会实用型人才。(3)在学生的培养目标上,高职院校大多都具有鲜明的行业和地区特点,因此,要紧密结合自身的行业优势、地区优势、学科优势与办学特色,紧紧抓住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之要求,培养大批促进当地经济和行业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同时以就业创业为主线,重点培养学生实干精神和就业创业能力,全面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以此为基础,以全面提升学生的个性潜能和主体性,通过多种形式、多方位、全过程的学习、实践和指导,使学生能够成为相对比较专业的、具有实际操作性功能的实用型人才,使高职院校成为培养一线工作和创业人才的摇篮。(4)在高职生的培养方式上,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到创业禀赋挖潜的关键在于提供就业创业实践平台及培养就业创业技能,因此,既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有体结合,依托就业实践基地、专业实训基地,强化大学生就业实践、创业实训活动,又要注重专业技术知识的传授和训练,使学生真正掌握一技之长。
(三)引导高职院校毕业生转变就业理念及就业创业配套体制的研究。就业理念的形成是受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价值取向,因此要从根本层面来解决就业理念的问题就需要建立相应的综合配套体制。就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最终需要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来得以巩固和保障,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就业教育中,宽松的就业环境,充分的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显得至关重要,这就需要形成高职院校、国家和社会、用人单位的联动体制,使就业教育得以有效施行。
国家和社会要建立政策和经费保障体制、提供实践平台和提供舆论导向。(1)通过制定推行就业的扶持措施和政策,为就业提供相应的制度保证;在政府的主导下创设非政府的行业或区域性的高职毕业生就业联盟,设立大学生就业创业保障基金,为提供高职生就业的企业在税赋减免方面给予优惠、为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或者直接提供一定的资金扶持。(2)可以简化大学生创业的审批手续并制定相应的税收减免扶持政策,并对要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专门的创业培训,进行开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跟踪辅导等服务,提高其创业能力。(3)加强宣传和引导,让全社会为高职生就业提供帮助,同时,通过社会舆论也使大学生认清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及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使大学生认同其普通劳动者的身份,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创业的理念。
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就业教育的指导体系、实践活动体系和激励体系,这是就业教育的关键。(1)通过在高职院校间开展相互交流,使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指导,在就业过程中少走弯路。(2)通过建立指导体系选拔本校就业的指导教师或者聘请社会优秀人才来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特别注重调动教师在就业教育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通过实践活动体系开展科技创新和经济管理活动,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等,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活动。(4)通过公平竞争、绩效评价、奖优汰劣等体制,把指导学生创新与 “产学研”有体结合起来。(5)通过激励体建立配套的激励和淘汰制度,提高大学生参与就业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并通过就业创业活动来发现和挖掘大学生的创业潜能,为具备创业禀赋的大学生提供精神支持和资金支持。
企业和高职院校联合起来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践基地,由企业的从业人员对大学生进行就业理念、就业技能、创业素养、创业过程等方面的指导;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体制,校企对接、创设订单班等。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在整个大學生群体中占有很大比例,要正确而顺利地推动他们的就业创业工作,是社会的需要,也是社会责任所在,学校、国家和社会、用人单位都应该积极主动地为他们服务,使高职毕业生能够在和谐的环境内顺利就业。
作者简介:
陈振锋(1964-),男,副教授,河南开封人,工作单位: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任教以来主要从事政治课的教学工作,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