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国际领先银行经验分析中国银行业应对利率市场化

2014-07-28李苗

财经界·学术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市场化定价利率

李苗

摘要:2013年7月20日,人民银行决定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201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政府和监管机构在积极地为全面利率市场化做准备,建立了“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逐渐培育银行自主定价能力,我国利率市场化深化改革已经进入不可逆的快行道。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突显出渐进稳步改革、金融创新与央行监管的重要性,本文结合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影响,为中国银行业借鉴国际领先银行特色化经营策略、自主完善定价体系及客户为中心的客户管理模式提供依据。

一、利率市场化的国际共性经验

上世纪60至70年代,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与国际化,国际资本加速流动,单个国家的货币政策有效性逐步降低。在石油危机造成的全球通货膨胀高企的背景下,利率管制限制了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导致社会经济体的总体信用供应不足;而创新的投资产品让银行存款大量流向证券市场或货币市场,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了很大冲击。从70年代初,美国启动了持续16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在随后的几十年根据各自国家的情况采取了相似(渐进式)或完全不同(激进式)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模式。在各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历程中,虽然选择的路径不同,但可分析并总结出一些共性的特点与经验:

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稳步有序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从1970年开始,到1986年完成,持续时间长达16年。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从1977年起始,到1994年结束,历时17年。其他代表性的经济体(包括英国、日本、韩国等),改革时间大致也经历了15到20年左右。以渐进方式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反映了各国在改革过程中的审慎态度。而从利率市场化的顺序和步骤来看,基本是先国债利率后存贷款利率,先长期资金利率后短期资金利率,先大额存款利率后小额存款利率。

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金融创新同步运行。在开放的金融竞争环境下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容易成功。适当破除银行业垄断格局,放松银行业设立限制,减弱资金供求的政策干预,力求在利率市场化下达到资金供需平衡。从先进国家的改革来看,除了以量补价应对利差收窄外,通过以新补缺,开发新的产品、营销新的客户、进入新的领域来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调整。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及随着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许多国家的银行推出了一系列利率不受限制与市场利率挂钩的新产品,增加了银行的业务品种,相应淡化了利率管制的作用,也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促进了银行业务和客户的拓展。

完善央行利率调控手段,优化货币政策工具。应将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由信贷规模转向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价格,贯通利率价格传导机制,强化间接货币政策工具应用对利率市场化顺利推进具有重要意义。从利率市场化改革成功的国家经验来看,在利率管制时期央行通过调节信贷规模能够实现银行间的利率传导,但利率市场化后市场资金需求变化不稳定,央行通过调节利率价格将比调节信贷规模更为有效,能够快速实现银行间利率价格传导,以根据货币政策目标调控社会市场资金状况。

二、利率市场化对国际银行的影响

(一)银行盈利能力受到冲击

一是银行的资金成本提高,银行利差收窄。从美国利率市场化银行利差收窄的原因为“竞争放贷和高息揽储”,银行为了争夺存款资源趋向于提高存款利率。美国利率市场化完成后1年左右的时间,存款利率提升34bp,同时银行往往会通过做大贷款规模对冲存款端对盈利造成压力,贷款利率趋于下降。美国利率市场化完成后1年左右的时间,贷款利率降低13bp。

二是银行经历ROA与ROE的冲击。利率市场化之前,美国银行业ROA与ROE水平长期保持稳定,但在市场化完成后,运营效率经过短时间的下降后又提升,随后出现大幅波动而后再次进入相对稳定期。从1970-1985 的十多年间,ROE与ROA虽有波动但幅度在2%以内。而在1986年,当利率市场化彻底完成时,ROA 与ROE 突然大幅下降,随后几年出现剧烈波动,直到1993年后才逐步恢复稳定。对比利率市场化前后两个较为稳定时期的均值,1970至1985 年,ROA 均值为0.7%,ROE 均值为11.7%;1992至2000 年,ROA 均值为1.1%,ROE 均值为13.9%。

(二)银行业务结构变化

从资产端来看,传统对公贷款占比下降,银行转向风险更高的房地产贷款业务。如美国利率市场化后期,由于公司自身现金业务管理能力提高与融资渠道的拓宽,传统银行失去息差保护而导致在价格谈判中处于劣势地位,银行发展公司业务优势下降。银行为追逐利润转向高风险的房抵押贷款与消费贷款,以维持较高的净息差。

从负债端来看, 存款所占比例逐渐下降。如图3所示美国利率市场化后,短期存款占比下降,长期存款占比上升,美国居民储蓄倾向下降以及金融创新使投资渠道多样化,存款同比增速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77年的12.6%下降到1992年的0.4%。宽松的金融环境促进了其他投资渠道的繁荣,储户向收益更高的股市或其他金融产品进行投资。

中间业务发展迅速,非息收入占总收入增长明显. 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具体构成主要包括(按美联储的分类标准),存款服务、信托业务、交易收入、投资银行收入等。其中,涉足信托、投资、保险等业务的大型银行优势突出。自80年代利率市场化推进以来,美国商业银行的非息收入呈现明显增长趋势,非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维持30%水平到之后强劲的增长趋势,至2003年高达74%。同时1983年到2003年期间,美国商业银行的总收入增长率为100%,而总非息收入增长了7倍。这也表明商业银行的业务从传统银行业务向全面金融服务转换。商业银行投入更多的精力与资源去经营信托、资产证券化等非传统银行金融业务,带来银行收益结构的多元化。

(三)银行面临的风险加剧

不确定的利率走势方向与利率波动敏感性的增加带来更大的利率风险。从利率水平来看,利率市场化对利率有两方面影响:一是利率的形成机制由政府定价转为市场自由定价,大多数国家在多年政府管制下对利率的抑制(通常是压低利率)会出现相应调整。由于政府一般是压低利率,因此利率市场化之后,市场利率一般会上升,但从长期来看各国表现不一;二是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将由市场决定,鉴于资金的供求是波动的,与管制状态相比,市场化下的利率变动的敏感性会加剧。endprint

美国的利率水平受经济滞涨与利率市场化影响出现攀升趋势。在利率市场化前期,随着大额、长期的存款利率限制放开,存款利率大幅上涨,同时贷款利率一同攀升,到1981年,两者都达到历史最高值;此后在利率市场化的后期,存贷款利率随小额、短期存款利率的放开而逐渐下调。20世纪70-8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高通胀率、高失业率、低经济增长率的“滞涨”阶段。石油危机与粮食紧缺推高了工业生产基本要素价格与人民生活日常必需品价格,美联储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导致市场货币供应量过多,美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通胀水平。如图1 所示,美国70年代CPI指数上涨迅猛,1980年达最高值13.5%,10年平均水平为6.4%,显著高于美国之前任何经济时期2.33%-3.64%的通胀水平,高通胀率也推动了名义利率水平攀升。

图1 1960-2000年美国存贷利率水平与CPI走势图

数据来源:FDIC

尽管美国高通胀率在一定程度上贡献了高名义利率,但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仍不容忽视。如图5所示,60-70年代利率市场化之前,美国的实际利率比较稳定(3%左右);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到70年代中后期,美国实际利率出现持续攀升趋势,剔除通胀影响的实际利率反映出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美国利率攀升的重要事实。

图2 1961-1990年美国实际利率走势图

图3 1973-2006日本存贷利率水平

数据来源:FDIC与日本央行

日本的利率水平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基本保持下行趋势。在市场化的进程中,日本存贷款利率的总体趋势向下,除了1989至90年前后两年利率上升外,其他时间都是下降的。这主要是因为日本的宽松货币政策。从1980年到1989年年初,日本一直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尤其是从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日本央行连续5次降息。直到1989年5月,日本银行重新开始加息。此后的15个月内,日本银行连续5次加息。因此,日本利率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货币政策变化,与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关系不大。

三、国际利率市场化改革经验对国内银行的借鉴意义

通过对代表性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成功转型的领先国际银行研究,总结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转挑战为机遇的核心领域和应对措施,分享国际银行的成功应对经验,并对国内银行业现状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银行应坚持特色化经营,体现差异优势

在研究各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获得成功的银行案例可以发现,核心业务明确能够帮助银行建立自己的特色,并整合有限的资源去打开市场。几乎所有的成功大型银行或金融集团都有明确的核心业务,并不断加强和突出这些业务,并形成自己的核心优势与业务策略。

世界知名综合性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与经营策略有:富国银行,以社区银行与零售为核心,注重当地客户的交叉销售;花旗集团,突出业务与产品创新能力,不断推出新产品,其业务与网点在全球多元化;汇丰集团, 全能客户经理为竞争优势,坚持全球化经营,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德意志银行,突出核心业务,加强成本与风险控制,经营上注重业务架构的整合及内部的风险管理;瑞银集团,特点为私人财富管理和机构资产管理,坚持资产与财富管理的秘密性与专业性,实现全球化经营;摩根大通集团,突显综合化的业务优势,依托传统的商业银行优势并结合投资银行的盈利能力经营策略;三菱东京日联,发挥综合金融的核心优势,依托并购实现国内资源整合与国际化经营,抗击市场的波动与风险。

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需抓住自身特色,找寻差异化优势,实现特色化经营。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出现以下应对新方向;从资产端来看,小微企业贷款成为商业银行最为关注的贷款业务,如民生银行提出“聚焦小微、打通两翼”的战略定位,通过将小微企业和高端零售及财富管理结合的方式加强销售、优化服务、提升整体经营效果。此外,按照“打通两翼”的思路,民生银行通过观察企业的现金流、物流数据进行未来业务测算,并开展供应链和交易链业务;中信银行提出了“非主流业务主流化”的业务模式,主动放弃一部分大客户,转而投入到中小客户中,通过“产品包”或“服务包”的方式,将公司业务中的票据、同业、保理、托管等功能性业务和“小业务”作为自身的主要业务。

(二)银行应由简到精实现完善自主的定价管理体系

目前国内银行普遍缺乏结构化、体系化的定价机制,由于多年来受垄断价格的保护,国内银行大都以规模扩张和提升市场占有率为主要目标而轻视了利率定价管理,这导致其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面临诸多挑战:定价目标和定价策略不明确,差异化定价无据可依;定价管理职能分散,尚未形成协同有效的定价管理治理架构;缺乏差异化、多维度、多目标的定价方法论体系;利率定价授权管理体系不健全:利率定价模型覆盖度有限,准确度有待提高;利率定价管理流程未能与业务流程有效结合;定价激励和约束机制不足,缺乏严谨的后评价管理和监控机制;银行相关基础数据和系统对差异化利率定价管理的支持程度较低,应借鉴以下国际领先经验:

国际领先银行利率定价的核心在于银行价格政策的决策,其根本出发点在于业务或者产品的价格能够在覆盖银行各项成本的基础上实现银行既定的盈利目标。不同的发展阶段,国际银行的定价模式、定价方法、组织架构与流程均有所不同:

其中国际银行在高级阶段有两种主要的定价模式:一是客户行为敏感度的定价模式,其方法是通过历史数据与客户行为分析为重要的客户和产品开发价格弹性曲线,并根据产品和目标客户层级差异化定价并兼顾客户生命周期,捆绑销售等,同时采用财务模型去优化集中定价或分散定价的水平。其流程为价格在条线层面制定,以实现条线的最优并由定价管理委员会审批,并定期对价格策略进行回顾分析并相应调整,同时系统技术可以支持开发新价格策略的需要;二是高级客户行为铭感度定价模式,为通过历史数据与客户行为分析为所有产品开发价格弹性曲线,优化弹性曲线定价与市场竞争定价的权衡,同时有全面的价格策略(如心理价格判断,忠诚度杠杆等),该价格由专门定价部门制定并由定价管理委员会批准。

(三)银行应实现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在利率管制时代,中国的商业银行基于以规模为导向、不重视差异化定价的业务模式,普遍重视大型客户,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建设较为落后,主要由以下问题:尚未建立统一的客户视图,未能进行有效的客户整合与客户细分;缺乏科学的差异化定价体系与策略;客户结构简单,集中度风险较高,受经济周期和行业波动的影响也较大;渠道种类单一、同质化严重,新兴渠道建设不够;信息系统与数据不能支持客户关系管理的需要,因而需要借鉴以下国际领先银行的主要经验:

国际领先银行注重建立统一的客户视图,关注客户细分、完善客户渠道建设。一是客户视图应该实现对关键信息的重要识别,搭接客户与客户、客户与产品之间的重要关系,如在对公客户视图中包含客户基本信息、客户财务信息、账户信息、业务信息、信贷信息、投资信息、签约信息、文档信息、重大事件拜访信息、客户关联关系人、组织架构信息、辅助信息、价值分析、价值预测、价值评估、客户反馈等重要内容;二是客户细分应从战略战术两个层次五个维度进行细分:客户的基本性质(对公对私)、区分对公客户的基本性质、根据对公客户的规模、根据对公客户已有和潜在价值、根据对公客户需求的细分;三是多元化的客户渠道建设,涵盖网络渠道(如手机与网络银行、短信银行等)、自助渠道(通过分析客户行为来识别迁移到网上/自助(IVR)的潜在客户)、直销银行(以ING Direct为代表,其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电话、传真等媒介工具,实现业务中心与终端客户直接的业务往来)。

参考文献:

[1]杨辰.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D].南京大学,2012

[2]肖欣荣,伍永刚.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1,01:69-75

[3]尹继志.从美日经验分析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运行的影响[J].亚太经济,2011,03:25-30

[4]胡新智,袁江.渐进式改革: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理性选择——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经济评论,2011,06:132-145+6

[5]姚晓强.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关系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市场化定价利率
扫地
欢迎选购
欢迎选购
最新出版图书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浅议农村资产评估体系的构建
互联网+背景下的黄梅戏市场化运作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