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足口病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10、12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

2014-07-28卢芝君叶爱菊

中国医药导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白介素性反应口病

卢芝君 叶爱菊

浙江省三门县人民医院检验科,浙江 三门 317100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少数重症患儿可并发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和心肌炎等并发症,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患儿死亡[1-2]。手足口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病毒在体内大量复制引起细胞破坏有关[3]。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发病与是细胞因子水平异常变化关系密切[4]。本研究观察了手足口病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IL)-10、1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12月在浙江省三门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40例(病例组)。纳入标准:均符合2010年原卫生部办公厅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中的诊断及分型标准[5]。排除标准:其他肠道病毒性疾病;治疗前4周使用过糖皮质激素和免疫调节剂等药物。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6个月~3岁;平均15.2~4.1个月;临床分型:轻症24例和重症16例。另选择同期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正常健康儿童30例作对照组,近期均无呼吸道、消化道等感染病史,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6个月~4岁;平均15.8~4.2个月。两组儿童的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病例组患儿予以抗病毒、退热、营养支持及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连用3 d。观察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 d后血清IL-10、12和TNF-α水平的变化。而对照组儿童仅在纳入研究时测定1次。

1.3 观察指标

1.3.1 标本采集 采集静脉血1~2 mL,室温放置15~30 min待血液凝固,3000 r/mim离心分离出上层血清,无菌分装后置-70℃冰箱保持待检。

1.3.2 血清IL-10、12和TNF-α水平的测定 使用美国BIO-BAD450型酶联免疫检测仪,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测定血清IL-10、12和TNF-α水平,试剂盒由美国R&D公司提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IL-10、12和TNF-α水平的比较

病例组患儿血清IL-10、12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2.89、3.21、3.37,P<0.01)。见表 1。

表1 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IL-10、12和TNF-α水平的比较()

表1 病例组和对照组血清IL-10、12和TNF-α水平的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IL:血清白介素;TNF:肿瘤坏死因子

组别 例数 IL-10(μg/L) IL-12(pg/mL) TNF-α(pg/mL)对照组病例组304031.52±9.1248.23±12.41**10.02±2.8928.22±8.27**1.04±0.272.91±0.47**

2.2 病例组治疗前后血清IL-10、12和TNF-α水平的比较

治疗3 d后,病例组患儿血清IL-10、12和TNF-α水平较前明显下降(t=2.39、2.89、3.02,P<0.05或 P <0.01)。见表 2。

表2 病例组治疗前后血清IL-10、12和TNF-α水平的比较()

表2 病例组治疗前后血清IL-10、12和TNF-α水平的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IL:血清白介素;TNF:肿瘤坏死因子

时间 例数 IL-10(μg/L) IL-12(pg/mL) TNF-α(pg/mL)治疗前治疗后404048.23±12.4139.15±8.62*28.22±8.2717.72±3.14**2.91±0.471.72±0.39**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主要是以多发性皮肤病变为特征的肠道传染病,以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组和埃可病毒感染为主,多发生于3岁前儿童。轻症多表现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手、足和臀部出现疱疹斑丘疹、疱疹,周围伴有红晕,预后较良好。重症患儿继发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病毒性心肌炎、肺炎和急性弛缓性麻痹等并发症,病情较重,发展快,病死率较高,预后较差[6]。手足口病患儿病情的轻重除与患儿感染的病毒类型有关外,还与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密切相关,病毒侵入机体后,机体为清除病原体发生强烈的炎性和抗炎反应,引起细胞因子水平的异常变化,纠正促炎症因子和抗炎症因子的平衡失调使机体能有效抵抗病毒对组织的损伤[7]。

IL-10是一种抗炎症因子,主要通过抑制单核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产生促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抑制 IL-1、6、8、12 及 TNF-α 等炎症介质的释放,并可抑制抗原刺激的细胞免疫反应,延迟T、B淋巴细胞凋亡,增加反复的微生物侵袭的易感性[8]。IL-12主要由B淋巴细胞分泌促炎症因子,通过促进炎性反应过程的进展,并诱导细胞因子产生,参与手足口病的炎性反应过程[9]。TNF-α主要由单核吞噬细胞分泌,可直接启动炎性反应过程或通过刺激其他促炎症因子的大量释放间接启动炎性反应过程,在细胞因子网络中起“核心”作用[10]。IL-10、12 和 TNF-α 等细胞因子相互影响及相互作用组成网络系统,协同调节体内的炎性反应过程,共同参与手足口病的发病的炎性反应过程,调节细胞因子的水平可作为治疗手足口病的一种新途径。本研究结果发现病例组患者治疗前血清IL-10、12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手足口病患儿存在血清IL-10、12和TNF-α水平的异常升高,提示手足口病患儿存在因子网络水平紊乱。同时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3 d后,血清IL-10、12和TNF-α水平较前明显下降。表明IL-10、12和TNF-α水平的变化可作为手足口病患儿疗效随访的指标。

总之,手足口病患儿存在血清IL-10、12和TNF-α水平的异常升高。IL-10、12和TNF-α水平的变化可作为手足口病患儿疗效随访的指标。

[1]朱庆峰.手足口病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1):14-18.

[2]Wang SM,Lei HY,Huang MC,et al.Therapeutic efficacy of milrinone in the management of enterovirus 71-induced pulmonary edema[J].Pediatr Pulmonol,2005,39(3):219-223.

[3]Mizuta C,Abiko T,Murata N,et al.Frequent importation of enterovirus 71 from surrounding countries into the local community of Yamagata Japan,between 1998 and 2003[J].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gy,2005,43(8):6171-6175.

[4]周艳,徐元宏.手足口病患儿血清细胞因子与免疫球蛋白水平检测和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1,13(1):27-29.

[5]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J].国际呼吸杂志,2010,30(24):1473-1475.

[6]于翠玲,王凯民,王军霞.漯河市源汇区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8-9.

[7]李云,李维春,武荣.手足口病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和白介素10水平的变化[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3):23-24.

[8]Liang CC, Sun MJ, Lei HY.et al.Human endothelial cell activation and apoptosis induced by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J].J Med Virol,2004,74(4):597-603.

[9]张玉兰,刘小慧,柯江维,等.手足口病患儿血清细胞因子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51(5):63-64.

[10]李维春,武荣,张克昌,等.不同病情手足口病患儿血清IL-1β、IL-10和TNF-α水平观察[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3):524-525.

猜你喜欢

白介素性反应口病
肠道菌群失调通过促进炎性反应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手足口病那些事
警惕手足口病
孩子“口腔溃疡”警惕手足口病惹祸
银屑病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白介素8的检测
促酰化蛋白对3T3-L1脂肪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
哮喘患儿血清白介素与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白介素17 、白介素23 mRNA 的表达及与病情相关性研究
淋巴瘤患者血液和瘤组织白介素-6、白介素-10的表达及意义
中医三联法治疗手足口病12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