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唐景崇的边防思想

2014-07-25唐应创

大学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龙州广西省清政府

唐应创

[摘要]学术界对唐景崇在近代中国教育方面所作的贡献研究较多,而对于他在清末广西省会论争当中提出的边防思想则探索不多,本文试图对唐景崇边防思想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历史评价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教于各方专家。

[关键词]唐景崇边防思想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K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154-02

19世纪末20世纪之交,封建主义重压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广西境内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会党起义风起云涌。清政府从各省调派重兵进行会剿,但是会党起义依然此伏彼起,使清王朝统治者在广西陷入手忙脚乱的境地。为了巩固自身统治,清政府打破旧有回避的成例,起用广西本地人岑春煊为两广总督前往镇压八桂大地上的会党起义。为了扑灭广西会党起义风潮,岑春煊可谓是处心积虑。但同时发现作为省会城市的桂林,在地理位置的选择上存在很大问题。于是在1906年7月10日,岑春煊会同广西巡抚林绍年联合上奏清政府:“广西省会僻在东北,控制不便,拟移巡抚驻扎南宁,即南宁府治为省会。”可以看出,两广总督岑春煊等主张迁移省会的主要理由是广西省会桂林偏僻在全省的东北部,尤其是通过漓江和抚河水路对外联系不方便,与柳州、南宁、龙州等城市距离过远,对全省政治和军事局势难以驾驭,为了迅速镇压会党起义,帮助解决清政府在广西统治的后顾之忧,作为慈禧太后宠臣的岑春煊故而有迁移广西省会到南宁的建议。

有学者指出,广西这次迁省争论,地域观念浓于政争色彩。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很有见地的。可以看出,在清末迁移广西省会的论争当中,迁省反对派主要以广西在京城为官的桂林籍官员为主,岑春煊来自百色厅属西林县,属于赞成迁省的桂南派。由于桂林长期作为广西省会城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依靠科举制度作为选拔人才的封建社会,桂林府属更是人才辈出,在京为官的居广西籍的大多数,清末广西迁省论争从实质上说更多地是从维护家乡地缘政治的角度考虑,包含的政治色彩争论较弱。尽管如此,唐景崇在这次反对迁省的争论当中表现突出,重要的是他能够据理力争,根据清政府的内政外交情形和广西的边防形势,提出了自己独到的加强祖国西南边陲国防建设的边防思想。

一、唐景崇边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赵尔巽在《清史稿·唐景崇传》中,详细列举了唐景崇反对迁省奏折的内容。可以看出,唐景崇在广西迁省论争初期并没有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长时间考量,最后明确地向清政府提出了反对迁省的主要理由,并借机提出了加强广西边防的重要思想。在列举了反对迁省的主要理由之后,唐景崇乘机提出了自己的边防思想。他认为,从固边战略全局解决广西边防危机,必须有长期和近期两方面的策略和准备。制定长期固边策略,应该从如下两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龙州驻防力量。先选派重臣驻守龙州,及时了解和掌握边情,以便对广西边汛、边疆要地进行军事调度。龙州与越南有近两百公里的国境线,是历代兵家必争的边防要地,是广西边防的重要门户。中法战争时期,著名抗法将领冯子材和苏元春曾在龙州屯兵戍边。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成为清政府心头割不去的阴霾。20世纪初,法国依然对我西南地区怀有极大的侵略野心,如计划修建龙州至南宁的铁路,妄图进一步渗透西南地区。因此,唐景崇认为,广西的边防重点在加强龙州的驻防力量。派遣军事长官长期驻守龙州,便于对中越两国的边防情形及时掌控和进行调度。

第二,实行“富民固边”战略。唐景崇作为岭南地区本土出身的官员,对于加强广西边防有深刻独到的认识。他提出,增派官兵加强边防力量固然是巩固国防安全的第一要务,但是要使边防长治久安,实施“富民固边”战略最为关键。龙州是广西边防要地,但是这一带边塞要地以壮、瑶等少数民族聚居为主,经济文化较为落后。晚清时期,龙州一带边民的生活情形是:“士之生活寒苦者,狃于故常,进取力弱。即贫至彻骨亦不知变更职业以谋进展;农家生活甚属简单,按时农作而外,潮流如何概所不知不问。所处茅屋矮檐,所食粗粝蔬饭,工亦如之。”针对这种情况,唐景崇提出在龙州边防重地应该大力倡导兴办农艺,加强屯垦,兴办畜牧,开发矿产等事务,以加强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提高边民生活文化水平。待到广西边疆地区经济开发有所起色,人口逐渐增加,再征兵以加强和充实龙州一带国防。

无论是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还是以我们后人的眼光来看,唐景崇的边防思想确实具有独到的见解和超前的忧患意识。总括起来,我们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评价唐景崇的边防思想。

首先,从国际政治和军事斗争的战略眼光考虑广西省会的迁移。省会城市的变迁,是考察国家边防战略的演变和国运盛衰的重要窗口。19世纪中后期,西方列强通过武力征服迫使清政府屈服,国家领土、海关、司法、江河、领海等主权进一步丧失,近代中国一步一步滑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特别是19世纪末期,英国、法国、俄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与此同时,这些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西南、西北地区进行侵略和渗透,中国边疆危机进一步加剧。唐景崇认为20世纪初期中国边防形势总体吃紧,要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必须着眼于国际政治和军事斗争的全局,在国穷民弱的困难形势之下,尽量以静制动,做到既要加强国家边防以维护国家安全,又不能引起西方列强的猜疑和干涉,这是清政府解决广西省会迁移问题的较好办法。在当时旧中国积贫积弱的情况下,这是清政府官员当中很有眼光的见识,因为在当时国际政治舞台“弱国无外交”的前提之下,清政府自身的基本政治经济乃至军事权益都无法得到保证,作为封疆大吏和一省的地方官员最好不要动辄迁移省会,以免额外生事引起不必要的外交和军事纠纷。

其次,从国防战略和国家经费支出的双重角度考虑广西省会迁移。唐景崇认为,在当时中国东南沿海乃至西南、西北,东北等都有边防危机的前提之下,海防和塞防孰轻孰重,中央政府应该有通盘考虑。处理一省的省会迁移必须从国家国防安全的战略全局出发考虑问题。以当时情势审视,西南地区西藏的边防问题、西北地区新疆的边防问题等最为紧要,广西边防问题次之。

同时,晚清以来中央政府财政日益拮据,而迁移省会又要求清政府必须拨付一定的搬迁款项。在当时清政府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最好不要迁移广西省会,以节约不必要的经费开支,避免加剧国家财政困难,影响国防战略全局。可以说,唐景崇以中央政府财政吃紧为理由反对迁移广西省会,恰恰是拿准了清政府的软肋和要害。因为当时不仅边防和海防危机重重,而且国内各省民变和会党起义此伏彼起,清政府陷入顾此失彼的危机境地。在此种情况下,中央政府实在拿不出更多的经费用于广西迁移省会,而当时广西地方的财政和民生状况是“财政奇绌,民生极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清政府来说,接受唐景崇等人的建议,以加强边防和经费吃紧为由搁置广西省会迁移是比较稳妥的办法。

最后,实施“富民固边”战略,加强广西边陲经济开发和建设。唐景崇认为,必须从广西边防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实施“富民固边”战略,加强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这是实现广西边防长期稳定的有效举措。广西龙州自古以来就是边防重地,东汉马援南征交趾,北宋狄青征讨侬智高都到过龙州。中法战争期间,抗法名将冯子材、苏元春曾在龙州驻扎和屯兵。但同时这一带又是广西壮、瑶、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和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在国家财政吃紧、无力加大财政拨款的情况下,必须因地制宜,挖掘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潜力,加强边防地区的经济开发。例如,大力兴办与农业有关的种植业,发展畜牧养殖业,利用当地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矿产以增加边民经济收入;利用边防重地地广人稀的特点,广泛招抚国内流亡者加强边防屯垦,使富民实边政策得到落实,等等。唐景崇认为,这些巩固国家边防的有效举措,不仅为历代统治者所采用,即使在晚清国运衰落时期,以“富民固边”为核心的战略举措还是非常适合在广西边防地区认真加以实施的。

二、余论

唐景崇在清末广西省会迁移论争中,积极而慎重地向清政府提出了自己的边防思想,表现了他“眷怀桑梓,切念时艰”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19世纪末20世纪初叶,清政府统治陷入四面楚歌、危机重重的境地,唐景崇从维护清王朝统治出发,阐述了加强西南地区国防安全的边防思想,特别是提出加强边防必须与“富民固边”的国防战略结合起来,具有较强的超前意识,已经突破了中国古代“夷夏之防”的传统藩篱,属于近代中国边防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总的来说,唐景崇的边防思想具有爱国和反侵略的双重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唐景崇传·列传二百三十[O].民国17年清史馆本.

[2]广西通志馆、广西图书馆合编.清实录广西资料记录(第6辑)[M].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碧瑶]

猜你喜欢

龙州广西省清政府
绿色生态经济的减贫效果研究
绿色生态经济的减贫效果研究
《10端午粽》教学设计
广西龙州东盟国际商贸城
搁浅的富国梦——甲午战后清政府主导的第二轮开矿高潮(1895—1899)
广西龙州东盟国际商贸城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广西龙州东盟国际商贸城
广西省排球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和政策研究
更正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