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培养经济学创新型人才
2014-07-25王璐
[摘要]2011年7月,教育部启动新一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本科教学工程”),决定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2年3月16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将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作为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经济学类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出发,探讨经济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求对加强全国经济学类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以及其他门类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起到示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2-0101-02
一、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历程
第一,2011年12月3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1]226号),确定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遴选方式、申报条件、建设经费和项目推荐办法,试点工作将在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和地方高校中分别进行。
第二,2012年1月2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号),批准了53所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180个专业综合改革示范点。
第三,2013年3月2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3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3]2号),批准46所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90个专业综合改革示范点。
第四,2013年6月3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通知》(教高司函[2013]56号),批准地方高校550个专业点为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概况
截至2013年6月,“十二五”时期,教育部分三批批准设立了820个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涉及198个本科专业。
第一,拥有10个以上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本科专业有17个,分别为:临床医学49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36个、法学33个、土木工程24个、中医学19个、化学工程与工艺18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6个、自动化14个、会计学13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3个、数学与应用数学13个、电子信息工程11个、软件工程1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10个、车辆工程10个、机械工程及自动化10个、通信工程10个。
第二,根据教育部2012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经济学门类下各专业拥有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1个,具体情况为:金融学7个、经济学5个、财政学4个、税收学2个、经济统计学1个、国际经济与贸易1个、国民经济管理1个;金融工程、保险学、投资学、贸易经济、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商务经济学、能源经济、金融数学、信用管理、经济与金融等10个专业暂无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三、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方案
(一)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经济学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紧密结合专业的自身特点,追踪学术前沿发展动态,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建立起具有前瞻性、适用性及特色突出的课程体系,以适应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知识——主要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以及现代经济理论的培养;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数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的能力、外文阅读和听写说的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的能力;素质——主要是增强学生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从而使本专业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逐步建立起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学骨干相结合的经济学本科教学团队,同时为其创造充分施展和发挥作用的条件和空间,建立激励机制促进中青年骨干教师茁壮成长。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领军人物在本学科领域的影响,进一步加大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学骨干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学习交流、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建立教师爱岗敬业、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效果的激励机制,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三)改善教学条件
以建设国家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契机,进一步改善专业教学条件,加强文科综合实训中心建设,开展实验课程的教学,购买和更新教学软件。普及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加强资料室和网络资料数据库建设。
(四)健全管理制度
一是继续实施“三项工程”,即“名教授执教核心课”、“用外语讲授专业课”和“本科生导师制”。二是完善师资培养、使用和激励制度,包括学术梯队选拔制度、新调入教师录用考核制度、高端人才引进特殊支持制度、教师考取博士及申请博士科研启动金制度、教师进修制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制度和教学科研优秀成果奖励制度等。三是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包括集体备课制度、系内公开课和示范课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和规范课堂教学秩序制度等。四是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包括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制度、学生优秀论文评选制度、学生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奖励制度、学生筛选及淘汰制度和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学术比赛奖励制度等。
(五)加强教材与课程建设
在教材建设方面,加强国家和省级精品教材、国家级和省级规划教材建设,不断调整充实教材内容;同时做到使用统编教材和使用自编教材的有机结合。在课程建设方面,加强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坚持基础理论教学与应用知识教学相结合,增加一些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内容,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逐步扩大用外语讲授专业课范围,加强双语教学示范课建设;更加突出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方法课程和实践教学内容。
(六)加强实践教学
主要是强化学生课下阅读环节,引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支持学生社团建设和自办学术刊物,举办“经济学名家讲堂”,邀请国内著名专家来校讲学,实行“小学期”制度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走上讲台,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立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等。
[参考文献]
[1]黄泰岩,林木西.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点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2]林木西,曹艳秋,王璐,等.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左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