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T视角下日语写作的网络平台教学模式
2014-07-25徐捷
徐 捷
(东北大学 软件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4)
DST视角下日语写作的网络平台教学模式
徐 捷1
(东北大学 软件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4)
动态系统理论(DST)为日语写作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针对日语写作教学系统的动态性,提出了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基于网络平台的日语写作教学模式。该写作教学模式体现日语写作习得的动态平衡过程。日语写作动态系统中各个要素和各个子系统协作和互动,最终达到写作习得的最优状态和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动态系统理论;网络平台;写作教学;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各界对日语教学实用性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其对日语写作教学的效果和实用性也越来越重视和关注。由于大学日语写作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日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一直是全国高校日语教师和大学生面临的最困难问题。日语听、说、读、写等语言运用能力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现有研究表明,写作能力的提高将对听、说和读的能力提升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故而日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教育部高等院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2008;李筱平 范苓,2009;乔颖,2011;王婷婷,2012;赵华敏 林洪,2011)。
传统的日语写作过程仅仅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直线和单向的活动,学生一次提交作文初稿,教师一次完成评定稿。这导致传统日语写作教学方法在写作能力提高方面具有较大的缺陷(刘润清 戴曼纯, 2003;徐秋平, 2011)。 随着网络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条件的不断进步和改善,大学日语教育越来越依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其中,日语写作也从传统的写作模式过渡到基于网络的日语写作模式(胡斌 董小玉,2012;刘绍彬,2007)。基于网络的日语写作教学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构建网络写作平台,学生在网络写作平台支持下进行写作以获得写作能力的提升。基于网络的日语写作教学是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教学活动。在该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激活背景知识和经验,并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的帮助下获取相关的信息、知识和经验以完成写作所必需素材的建构。同时,基于网络的日语写作教学也要求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有效写作策略运用能力,丰富其词汇,以提高写作水平。此外,基于网络的写作平台将有助于学生和教师自我监控以及二者之间的有效交流和反馈。
现代日语写作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要使学生尽可能以不同方式、手段和渠道学习语言、体验语言,以尽可能提高语言写作的能力。目前的日语写作教学不再受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写作模式,而是提倡计算机网络与课堂写作教学有机结合的模式(胡斌 董小玉, 2012)。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各个高校的计算机网络平台随之变得完善,面向网络平台的日语写作教学软件和硬件日益完善和成熟,教师和学生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写作的交流和反馈。网络写作平台是教师、学生与外部环境相互交流的高效通道,能够反映日语写作的最新内容、趋势以及创新;网络写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写作学习的最佳环境,以及为学生的个性化写作和自主写作提供了充分条件。
一、基于网络平台的日语写作教学优势
基于网络平台的日语写作教学使学生能在网络写作平台支持下进行写作学习以获得写作能力的提升。与其他写作教学方式相比较,基于网络平台的日语写作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基于网络平台的日语写作教学具有丰富和真实的写作素材。网络上的写作素材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学习以及宗教等各个方面。网络平台上的绝大多数写作素材来源于现实的新闻、报刊小说以及影视作品,因此这些素材具有真实、自然和地道的特点。同时,网络写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真实和自然的写作学习环境,这种写作学习环境将较大程度激发学生写作学习的兴趣和潜能,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其次,基于网络平台的日语写作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基于网络平台的日语写作教学将促使学生从被动写作状态进入到主动写作状态,学生是写作教学的中心和主体;学生以主体身份投身到写作教学过程,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再次,基于网络平台的日语写作教学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网络平台,文本、图像、声音以及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写作材料具有形象和直观的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写作材料具有多媒体和立体化的显著特点,比纸质写作材料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最后,基于网络平台的日语写作教学为学生提供便捷的辅助工具。网络写作平台充分考虑到学生写作学习面对的诸多问题,为学生写作过程提供了在线词典查阅、在线词汇表、语法解释以及翻译帮助等大量便捷功能。
二、基于网络平台的日语写作教学
(一)动态系统理论
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 DST)认为系统是动态变化的,其性能是随着时间而改变的。DST具有无秩序和非线性的自组织特点,也被称为混沌系统、协作系统和复杂系统。该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数学、物理学、经济学、海洋学、气象学等领域。Bybee J (2006)将DST应用到语言学领域,并提出了DST的十大特点。语言系统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均是动态的,且整个语言系统是不断变化的,从而学生获得动态的语言知识和能力。语言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各个子系统之间是互相作用、互相依赖、彼此影响的。动态系统具有开放的特性,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以及各个子系统之间互相影响并进行信息和能量的交换。语言系统与周围环境也具有相似特性,语言系统与周围环境相互交换信息和能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为复杂和多样,最终促进自身系统的发展。Van Geert P(2008)提出了语言系统发展的六个特点:稳定、独立、复杂、非线性、逆转、易变。综上所述,语言的学习不是一个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过程;语言也不是直线性的发展,而是曲折和螺旋的发展;语言系统存在进步的情况,同时也大量存在退步、停滞、跳跃前进等情况。语言学习具有动态系统特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语言的发展具有螺旋发展的特性,是一个不断盘旋上升的过程。现有研究已经对DST与二语习得关系问题(Larsen-Freeman D, 2009)、基于DST的语言进化模型问题(Larsen-Freeman D, Cameron L, 2008)、面向DST的二语动机自我提升系统问题(De Bot K, 2008)、基于DST的英语阅读教学过程问题(Diab N M, 2011;顾春, 2013)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现有文献将DST应用于日语写作教学是较少的,特别是将DST引入基于网络写作教学的研究则更少(蔡基刚,2011;楚永娟,2011;李爱文,2011;李航 刘儒德,2011;李月平 毛文伟,2010;唐磊,2011;王金 蔡慧萍 罗毅,2012;杨永林,2005;修刚,2011;张晶,2013;朱晔 戴炜栋,2009)。为此,本文将DST引入基于网络的日语写作教学过程,以构建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基于网络平台的日语写作教学模式。
(二)DST视角下基于网络平台的日语写作教学模式
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基于网络平台的写作教学模式重点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是一种以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主要目标的写作教学模式。教师设置写作任务,并监控外部网络环境信息和屏蔽上述信息的不良内容,进而为学生提供基于网络的写作教学平台。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在基于网络平台的写作教学平台帮助下进行动态的写作学习与实践过程,教师通过网络写作教学平台对学生的写作进行动态评估并给出进一步改进的写作建议、方法以及策略。学生、老师、网络写作教学平台与周围环境构成互相作用、互相依赖、彼此影响的子系统,并进行密切的信息和能量交换。该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基于网络平台的写作教学模式更注重各子系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交换,如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以及学生、教师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交换等。教师是上述教学模式的主体,课前写作素材、课堂提问以及课后作业等材料的精心准备、课堂教学的展开以及教学成果的评价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网络写作教学过程中发挥引导、协助、监督和管理等主要作用(Guardado M, Shi L, 2007; 陈琦 刘儒德, 2005;张晶, 2013)。
DST视角下基于网络平台的写作教学模式是以目标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教师对学生提出恰当的写作要求,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写作平台完成其相应的写作要求,以有效提升其写作能力。在上述网络写作教学模式下,教师为促进阅读教学和师生相互交流而精心组织和开展的课堂教学、课堂评价和课后交流;同时,学生学习、理解和应用语言开展日语写作以完成特定写作目标。
基于此,提出DST视角下基于网络平台的写作教学模式(图1),该教学模式将有效促进各子系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交换。
图1 DST视角下基于网络平台的写作教学模式
为详细说明DST视角下基于网络平台的写作教学模式运作,我们将从外部环境、学生、教师和非线性的写作学习过程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 基于网络平台的外部环境。根据动态系统理论,外部环境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进而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果学生较好地融入基于网络平台的外语语言环境之中,该环境将大量减少母语语言的侵蚀作用。DST视角下基于网络平台的日语写作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较为真实的日语写作环境,学生面对的是真实的写作材料。此外,来源于网络外部环境的写作材料的背景文化知识、写作工具以及视频、音频等诸多手段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该环境将促进语言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和能量交换,并将有效促进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实现教学目标。
2. 教师。在DST视角下基于网络平台的写作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网络写作平台建设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教师从写作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写作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明确写作目标、构建写作意义、完成自主写作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网络写作平台构建基础上,教师应注重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并将采用电子邮件、论坛、微信、微博以及在线聊天等手段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和相互反馈。此外,教师必须注重写作技巧和策略的传授。在该模式下,写作策略培训的主要内容为:如何概括写作题目的主旨、如何从段落层面表现文章主旨以及如何表明作者的态度以及如何体现文章的基调。在写作策略培训之前,教师必须通过各种调查手段洞察每一位学生的现有写作策略和风格。在网络写作平台的有效支持下,教师和学生拥有开放的学习空间和丰富的教学信息,师生之间能够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在该模式下,教师将更有效和更充分地发挥教师日语写作过程中引领、订正和指导的重要作用,有效培养学生的日语写作能力。
3. 学生。首先,DST视角下基于网络平台的日语写作教学中学生是自主学习者。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写作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DST视角下基于网络平台的日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分运用和调控自身认知、动机以主动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网络自主写作。网络自主写作包括独立选择写作时间、写作地点、写作内容和写作方式,自主决定如何与教师和同学探讨写作问题和写作交流,自主决定与写作有关的主要方面。与传统课堂写作相比,DST视角下基于网络平台的日语写作教学中学生将根据自身的写作水平选择感兴趣的题目,控制自身的写作内容、步骤和进度,以避免传统写作方式所引致的注意力不集中和焦虑等现象。学生将选择恰当的时间和地点进行自主写作,并自主选择其感兴趣的题目以及与其能力相匹配的写作速度。学生根据恰当的写作计划从各种各样的范文库中选择恰当的范文进行模仿和学习。
其次,DST视角下基于网络平台的日语写作教学中学生的写作是一种协作式的写作。在DST视角下网络日语写作过程中,日语写作不仅是个体写作而且能与其他人互动交流以促进写作的提高。在DST视角下网络日语写作环境中,学生将不再局限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是拥有了更自由和更宽广的空间,更多地控制写作的内容和目标,并更积极参与协作式写作过程,以促进和实现协作式写作的目标。学生与其他学生和教师可通过电子邮件、在线互动、微博和微信等多种手段就写作的目标、词汇、句子和篇章等层面讨论和写作以促进相互之间的影响和反馈。DST视角下基于网络平台的日语写作教学为学生营造了自由和宽松的写作氛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了相互理解和协作的关系。这种理解和协作关系促使学生互相促进、互相帮助和互相合作,进而激发写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能动性。DST视角下基于网络平台的日语写作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关注学生的互动交流。
最后,DST视角下基于网络平台的日语写作教学中学生的写作是一种输入和输出的写作。在DST视角下网络平台日语写作教学模式下,学生是网络写作平台的主要建设者之一,教师必须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不仅将其认为有价值的内容作为写作素材,更应该引导学生提供其感兴趣或认为有价值的写作资源,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因为学生的参与建设将保证写作资源持续更新,所以这些写作资源将满足年轻人求新求变的内心诉求。学生将从网络写作平台获得语言输入,并对自己感兴趣的写作材料进行分析整合输入至网络写作平台,以实现平台资源的丰富发展。
4.非线性的写作学习过程。在DST视角下基于网络平台的日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学习者的写作能力提高过程也是不断起伏变化和螺旋前进的。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正确选择作文题目的基础上,学生进行基于网络平台的日语写作训练以提高其写作能力。在DST视角下基于网络平台的日语写作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网络写作平台吸收新的知识,不断充实自身的写作能力系统;通过各种互动方式,与教师、其他学生交流写作心得并进行写作的互动反馈,从而依托整体的网络日语写作教学系统以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系统。然而,在学生写作能力系统发展过程中,学生的写作学习将可能出现进步或退步的情况以及发展中的波峰或波谷的情况。反馈是语言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积极反馈将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系统的进化,同时消极反馈将引致学生写作能力系统出现停滞甚至退步的情况(陈琦 刘儒德, 2005)。此外,教师应及时和准确评估学生写作的状况,并根据评估结果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调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将促使学生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有效整改。根据教师和同学的外部反馈以及自身的内部反馈,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采取有效措施和方法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系统,引致动态的写作能力系统由无序状态变成有序状态,以达到一种动态平衡。
(三)实证研究
为了验证DST视角下基于网络平台的写作教学模式效果和质量,课题组选择辽宁某高校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二年级的两个具有较高相似性的自然班作为研究对象,任意选择其中一个作为实验班,并将另外一个班确定为对照班。一个教师同时担任两个班级的授课任务,并讲授相同的内容;写作教学具有相同的目标和相同的授课时数,该写作课程一共延续两个学期;学生花费四个学时完成每次写作专题:两百个单词以上的文章。随后,课题组对两个选定的教学班进行长达一年的教学实验,实验班在网络教室采用DST视角下基于网络平台的写作教学模式进行日语写作教学,而对照班在传统教室应用“范文学习→学生练习→教师点评”的日语写作教学模式。
教学实验开始之前,课题组对两个班的全体同学进行了前测。而在一学年的教学实验完成之时,课题组对上述同学再一次进行了后测。其中,前测与后测具有完全相同的测试形式与评价指标。利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全体学生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进行了相关的统计分析,以验证DST视角下基于网络平台的写作教学模式能否有效提升学生的日语写作能力和技巧。
经过教学实验和实践表明,DST视角下基于网络平台的日语写作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日语写作能力和技巧。该日语写作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平衡日语写作的动态过程,且促进日语写作动态系统中各个要素和各个子系统之间高效的协作和实时的互动,从而实现了激发写作兴趣、提升写作信心以及提升写作能力和技巧的教学目标。
三、结论
将DST引入到基于网络平台的日语写作教学过程是一种新的尝试,并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基于网络平台的日语写作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DST视角下基于网络平台的日语写作教学模式从全新的视角审视和开展基于网络平台的动态日语写作教学,将转变教师和学生在网络平台日语写作系统所扮演的角色。DST视角下网络平台日语写作系统及其子系统是不断变化的非线性动态系统。在网络平台的日语写作动态系统中学生与其协作伙伴相互反馈中的差异将引致学生的不同写作效果。学生在写作平台的帮助下不断推进输入、互动、输出和反馈的动态循环以不断接近写作能力获得的理想状态。
DST视角下基于网络平台的日语写作教学模式同时强调准确测试和有效评估。教师、学生以及外部学习伙伴需及时和准确提供最新的学习资源、信息和建议,并对每一位学生的写作状况进行及时和准确的测试、评估和反馈。该模式也注重写作策略的培训,教师应该洞悉学生必须掌握的写作基本策略以及容易被学生忽视的重要策略,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策略培训以提升学生的写作策略。
综上所述,DST视角下基于网络平台的日语写作教学模式体现了写作习得的动态平衡过程,日语写作动态系统中各个要素和各个子系统协作和互动,最终达到写作习得的最优状态和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1] Bybee J. 2006. From usage to grammar: The mind’s response to repetition [J]. Language, (82): 711-733.
[2] De Bot K. 2008. Introduction: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as a dynamic process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92): 166-178.
[3] Diab N M. 2011. Asses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student feedback and the quality of revised writing[J]. Assessing Writing, (16): 274-292.
[4] Guardado M, Shi L. 2007. ESL students’ experiences of online peer feedback[J]. Computers and Composition, (24): 443-461.
[5] Larsen-Freeman D. 2009. Adjusting expectations: The study of complexity, accuracy, and fluency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 Applied Linguistics, (30): 579- 589.
[6] Larsen-Freeman D.&Cameron L. 2008. Research methodology on language development from a Complex Systems perspective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92): 200-213.
[7] Van Geert P. 2008. The dynamic systems approach in the study of L1 and L2 acquisition: An introduction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92): 179-199.
[8] 蔡基刚. 2011. 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在线同伴反馈和教师反馈对比研究[J]. 外语界, (2): 65-72.
[9] 陈琦 刘儒德. 2005. 教育心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0] 楚永娟. 2011.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日语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探索, (1): 29-31.
[11] 顾春. 2013. 日语网络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的改革[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4): 118-121.
[12] 胡斌 董小玉. 2012. 网络与作文积累深度整合的探析[J]. 中国电化教育, (6): 92-95.
[13] 教育部高等院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 2008. 大学日语课程教学要求[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4] 李爱文. 2011. 中国商务日语教育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展望[J].日语学习与研究, (4): 7-13.
[15] 李航 刘儒德. 2011. 基于网络平台的英语协作写作模式效果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7): 67-72+77.
[16] 李筱平 范苓. 2009. 关于企业所需日语专业人才能力的实证研究[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 89-93.
[17] 李月平 毛文伟. 2010. 信息技术辅助日语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基于语料库的语法教学为例[J]. 外语电化教学, (1): 61-64.
[18] 刘润清 戴曼纯. 2003. 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 刘绍彬. 2007. “网络与写作”研究综述[J].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3): 101-103.
[20] 乔颖. 2011. 日语教育、学习、评估的参考标准《JF日语教育Standard 2010》与中国的日语教育[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4): 72-80.
[21] 唐磊. 2011. 中国基础教育日语课程改革发展综述——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的研制[J]. 日语学习与研究, (4): 14-22.
[22] 王金 蔡慧萍 罗毅. 2012. 基于网络平台的体验英语写作模式研究[J]. 外语电化教学, (7): 22-26.
[23] 王婷婷. 201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 现代教育管理, (9): 84-87.
[24] 修刚. 2011. 转型期的中国高校日语专业教育的几点思考[J]. 日语学习与研究, (4): 1-6.
[25] 徐秋平. 2010. 日语写作任务教学法的基本构想[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S1): 81-83.
[26] 杨永林. 2005. 一种基于数字化教学理念的写作训练系统[J]. 外语电化教学, (4): 40-43.
[27] 张晶. 2013. 基于网络的英语过程写作教学实证研究——以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为例[J]. 山东外语教学, (2): 69-73.
[28] 赵华敏 林洪. 2011. 教学理念的变迁对中国大学日语教育的影响[J]. 日语学习与研究, (4): 64-74.
[29] 朱晔 戴炜栋. 2009. 我国网络外语教学研究的现状、方法及展望[J]. 外语电化教学, (9): 39-45.
Investigating the Internet-based Teaching Models for Japanese Writing in Light of Dynamic System Theory
Dynamic System Theory (DST) provides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of Japanese writing. The paper tries to establish a web-based model for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of Japanese writ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ynamics of the teaching of Japanese writing. The web-based model takes into account a dynamic balance of Japanese writing. The elements of the dynamic system of Japanese writing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best state of Japanese writing and then improve students’ writing competence.
Dynamic System Theory; Web;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model
G423
A
2095-4948(2014)04-0085-05
本文为日本国际交流基金项目“多领域间日本文化研究”(23RE91 Ref.NO: A1002)的阶段性成果。
徐捷,女,东北大学软件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日语教育,中日文化比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