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浸润心灵 活力筑就精神
2014-07-25孙健杨志勇
孙健+杨志勇
文化是一所学校凝聚力、亲和力、渗透力和创造力的总和与根本概括。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文化建设是最高层次的学校建设,对学校文化的管理是最高层次的学校管理。
我校文化建设,经过几代师生的共同追求和不懈努力,自觉构建、提炼出了“情真致美,学高德茂”的校训,这一校训也成为了师生核心价值的追求。“情真”是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是师生、生生交流与沟通的基础,更是学生情商培育的基点。教师用真情“传道、授业、解惑”,促进学生发展;学生用真情学习、体会、感悟,健康快乐成长。“致美”即以学生健康的情趣为出发点,以形成一定的审美情趣为目标。学校以民乐特色为中心,发挥传统文化美育的教育功能,形成一系列培养学生艺术修养的校本课程,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学高”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追求。“学高”即为师,“学高”就可以赢得尊重,达到以学为乐、以学为高的境界。“德茂”即道德美盛,德行高尚,是师生价值体系发展的核心,它与“情真”相呼应,唯有情真,方可德茂;唯有德茂,情才会更真。
我校依托民乐艺术教育,在传统中挖掘新意,提出了由艺术教育走向美育、美育激活情商、情感情绪孕育活力,形成“活力教育”特色文化建设的逻辑。“活力教育”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学生体质体力的成长培育、情感情绪能量的提升、认知灵敏性的递增。“活力教育”,尊重了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心每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活力教育”文化的浸润,能使教师智慧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能使学生潜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开发。
我们以“活力教育”这一创新办学思想为指导,分阶段构建“六个特色行动单元”,采用研究项目负责制,以综合课程体系构建来支持学校的文化建设。
活力教师文化构建行动。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创造者、传承者、更新者,学校建立了激励评价制度,定期评选“活力教师月度之星、年度之星”,并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出学校,学习先进经验,展示自我;聘请专家深入课堂指导教研,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多年来,学校坚持采用“新任教师入格培养、青年骨干升格培养、成熟骨干风格培养”的“三格进阶”成长策略,通过组织教师开展读书养智行动、师德演讲比赛等形式,统一思想,凝聚队伍,构建民主团结、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教师文化。
活力课堂文化构建行动。我们提出打造活力课堂行动,致力于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学校进行的“四有三动一案”教学模式的实验探索,已经成为学校“减负”工作的有效切入点。活力课堂改进行动,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课堂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
活力班级文化构建行动。学校构建活力班级文化的行动,主要通过开展班级文化建设与评比活动,呈现“班班有特色,处处皆教育”的多彩班级文化;每学期组织开展充满活力的德育活动,如建队仪式、入团宣誓仪式、少先队退队仪式、升国旗仪式、班歌与班级特色展示活动以及“梦的腾飞”系列工程等。同时,我校开设的图书社、广播社、记者社、乒乓球社等学生社团,也促进了班级文化的健康发展,激发了班级活力,丰富了学生的成长体验。
活力作业构建行动。我校把作业归纳为“四化”:平时作业基础化;作业布置层次化;作业时间规范化;周末作业趣味化。教师通过开放性作业和自创性作业,如手抄报、自制课件等,让作业焕发活力,既减轻了学生的压力,又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活力课程构建行动。目前我校已经开设了26门校本课程,让学生于艺术浸润中修身立德、塑造审美、健全人格,在成长中学会用“艺术表现美、文学涵养美、科学创造美、体育强健美、实践感受美”。
活力环境建设行动。我校用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形式为校园文化注入生机与活力,通过校园环境将学校的办学思想及办学特色呈现出来。
我校文化建设的实践证明,学校文化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激励机制,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内驱力,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的立校之魂和向上之根。
■ 编辑吴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