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课程”中的国际理解课程
2014-07-25梁营章
梁营章
2012年,清华附小成为海淀区首批“基础教育国际化试点研究项目”实验学校,以探索如何应对当今世界教育国际化的挑战,尤其中国特色的越来越低龄化的出国潮流的挑战。
国际化理解课程实施途径
学校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基本策略,以整合的方式不断向学生渗透国际理解课程内容。近三年来,六年级通过国际理解课程走出去的学生超过50%,且呈递增趋势。清华附小“走出去”开展国际理解课程,全程有教育,总结起来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师生一起编写出行手册——乐学单
随行师生组成团队后,师生一起编写出行手册。学生、家长拿到手册,出国方面的问题都能找到答案。
2.旅途中有辅导,时时有教育
经过不断的探索,学校渐渐总结出学生不同阶段的问题,如信息的补充、同伴的支持、什么时候最需要老师的干预和指导等。
在整个行程中,教师会根据不同阶段进行不同形式的教育。学生“走出去”体验异域的文化是教育,在老师团队陪伴中,学生离开父母,独立面对出行也是一项无法替代的体验式教育和人格自我教育的过程。
在出行的全程中,教师会和学生们在一起探讨收获,督促学生互相交流,迅速记下所行收获,利用空暇时间阅读书籍,翻阅资料,与学生一起探讨教育与人生,这也是教育的一部分,而且比课堂来得更真实。在此过程中,同伴之间相互砥砺,不断走向自立。
3.“1+1”主题学习与交流
在国外游学的国际理解课程中,教师每天都设计主题活动,并开展每天一小时的互动交流。例如:走遍华盛顿了解重要历史人物:华盛顿、杰斐逊、林肯、马丁·路德·金。我们设计“走进美国名人”的主题活动,办主题展。活动中,学生们用英文和中文介绍今天了解到的美国重大历史事件及人物简介。
4.内容课程化、系列化
清华附小在实施国际理解课程中,将课堂中的预学、延学、共学和乐学单应用到国际理解课程中,安排3个课时分别进行:学生自主搜集课程资料,小组交流分享;外方指导,编辑成册的乐学单;学生带着疑问和准备出发。
同时,我们还开展“三个一”体验活动,即一次购物体验、一次小记者采访、一次清华风物介绍。所谓“三个一”,并不是只有三次,比如到了图书馆,我们会让学生亲自购书;到了美国大学,我们会让学生主动向大学进行一次自我介绍。设计这样“三个一”活动的初衷在于:提供真实语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锻炼自信,挑战自我,让学生更加自信地面对国际化挑战;体验作为清华人和中国人的朴素自豪感,站在世界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国家。
国际理解课程实施效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的教育除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外,也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全球视野的培养,这是我们附小教师身上的责任,也是我国教育发展和国际地位提升的必然要求。
1.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通过“走出去”的国际理解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刚开始,学生之间不熟悉,但是经过慢慢的磨合,我们这个团队也越来越成熟。
2.形成观察与记录的习惯
每天回来,教师要求学生记日记,让学生学会整理、记录,第二天师生分享、总结。
3.形成了一些意识
学生通过国际理解课程的学习,形成了一些很好的意识,如排队(人与人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剩饭、公共场合轻声慢步、有人讲话马上停止自己的议论、住在美国家庭如何快速与家庭融合,等等。
展望与思考
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自由并不意味着随意、散漫。国外秩序、制度更加严格。自由只是思想的驰骋,往往言教多而效果差。
师生在游学后的感想中写道:“我对美国小学生的印象就是特别有个性,特别开放。本以为他们的课堂会杂乱无章,边玩边上课。没想到,他们的课堂虽然开放但是不散漫,课堂秩序井井有条。讨论时热火朝天,听讲时异常专注,眼睛都目不转睛地看着老师。他们也采取小组合作制,配合得非常好。”
同时,在实施游学的过程中,学生也通过展示才艺来传播中国文化,有的写书法,有的吹笛子。有学生写道:“从美国学生看我们书法作品羡慕的眼神中,我感受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只有培养出具有世界眼光、国际理解和国际担当的人,才能使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尊严实至名归。这就是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要义所在,也是清华附小开展国际理解课程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