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国际化视角下的国际理解教育
2014-07-25吴颍惠
吴颍惠
2010年,国家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交流合作水平。特别强调,要加强中小学、职业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这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举措。国际理解教育是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国际理解教育的广泛开展就没有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就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国际理解教育涉及到对国际社会上任何一个民族或国家生存状态的理解,包括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方式、历史地理、文化形态、艺术形式和宗教习俗等,甚至包括不同民族的思维习惯和衣食住行等。如何从繁多的民族社会生活内容中,选择合适教育内容,成为国际理解教育独有的思想、目标和内容体系,一直是困惑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基本问题。这导致了国际上不同国家或地区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其内容和方式都有极大不同,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方式方法是由其内容决定的。一般而言,要根据不同教育内容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由于国际理解教育内容多样性,决定了其方式方法的多样性特点。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在我国基础教育实践领域,就开展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学科渗透、模拟联合国、主题活动、专题教育和自主研究等不同教育方式。下面介绍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常用的几种方式方法。
课程实施的方式
借助课程实施国际理解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现有的课程中渗透。通过开展针对不同学科教师的国际理解教育培训,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引导教师在现有的学科教育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思想,自觉地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目标、实施方式和评价体系的实践探索。比如,在现有的品德与社会、历史、地理、语文、英语、美术、音乐等学科教学渗透国际理解教育思想。
学科渗透一般采用的方式方法有以下几种:(1)插入式,在现有课程中,穿插一些其他民族的英雄人物及相关的不连贯的文化事件,比如各种民族节日、纪念日和庆典仪式等;(2)案例式,在未改变课程目的、特征的情况下,以一本书、一个单元或一堂课的方式,附加有关民族文化的内容、概念、主题与观念;(3)专题式,结合现有学科教学内容,改变课程的基本目标和内容结构,设计专题开展教育,引导学生从不同民族的立场与观点出发来探讨各种概念、主题和文化观点。
课程实施的第二种方式是选修课程的方式。教师根据学校课程建设的需要,收集资料,厘清各种民族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特征,开发多元文化教学设计或教材编写,设计成选修课程,利用选修课程的实施在学校里开展实验探索。北京市教育学院王远美教授组织专家和教师开发了一套从小学到高中的《国际理解教育》教材,2007年被列为北京市中小学地方教材,是目前国内比较有影响的一套国际理解教育教材,作为地方课程在一些实验学校里实施。另外,一些学校也自发开发了一些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来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比如,北京市玉渊潭中学与美国宾州斯特考利市高中联合开设校本选修课程《中美文化差异比较》。通过互联网,中美两国学生不出国门,就能真正进行深入、实质性的交流,两国教师在课程实施中也实现了深度合作。这种课程开发与实施形式在国内还比较少见。有的学校通过开设一些语言类课程来渗透国际理解教育。比如,海淀区的十九中学开设了《法语及法国文化课》,利用学生对法语的好奇心,通过学习法语来达到理解法国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目的。
模拟联合国的方式
模拟联合国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方式,被世界上许多国家青少年活动所采用,主要是模仿联合国及其相关的国际机构,依据其运作方式和议事原则,围绕国际上的热点问题召开会议。同学们扮演各个国家的外交官,以联合国会议的形式,通过阐述观点、政策辩论、投票表决、做出决议等,熟悉联合国的运作方式,了解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思考自身可以发挥的作用。
模拟联合国一般需要有相对真实的讨论议题、会议场景、代表国家和固定程序等环节。如下所示:
模拟委员会:经济与社会理事会
工作语言:英语
与会国家:英国、美国、德国、马达加斯加、古巴、乍得、法国等30个国家
代表人数:30人
议题:在日渐全球化的世界,加强社会保护及增强人们的应变能力
会议情景:(辩论)熟练运用正式辩论、非正式辩论、动议、磋商、起草工作文件、传条等各种规则,争取发言和游说的机会。
在整个模拟联合国的过程中,学生们需要为某个观点的异同而反复磋商,为维护国家利益而据理力争,共商世界文明大计。在“模联”中,学生需秉承国家平等思想,保持小心谨慎的谦虚态度,在妥协中坚持,在互助中求发展。学生体验了外交生涯,培养了领导力和领袖意识。
在“模联”的课堂里,学生不仅要印名片,穿西装,打领带,还要作演讲,写文件,提方案。无论是人权问题,还是环境问题,自己国家的立场要让各国知道,他国的刁难如何应对?辩论没有标准答案,唯有责任和使命。在活动中,将真实外交环境中互相博弈、互相影响的格局氛围引入“模联”会场,让同学们有了身临其境之感。无论是“全球变暖”还是“平民保护”议题都不仅需要地理、历史、政治知识,还需要语文、英语等各学科功底。“模联”互动锻炼了学生的公众演讲能力,培养了随机应变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
世界文化遗产教育的方式
选择世界文化遗产这个载体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式。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性、珍贵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等特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动,引导学生理解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意义,从中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能力。
比如,北京101中、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交通大学附属中学3校联合圆明园模拟申遗活动,就是一次通过世界文化遗产教育保护来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方式。模拟申遗活动是一次跨学校、跨年级、跨学科合作开展世界遗产教育的创新实践。整个申遗报告在北京101中学教师的指导下,由3所学校合作完成,并各选派1名学生作为报告员进行陈述;而21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国代表由3所学校各选派7名学生组成,在人大附中教师的指导下,对申遗陈述进行审议、答辩和表决。
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方式
在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世界一体化进程加速,各国普遍关注的国际和平问题、环境问题、多元文化发展问题、青少年教育问题、世界人口问题等都需要各个国家共同研究解决。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民国际理解的意识、知识、技能和态度是综合国力的一项指标,是未来人文化素养的组成部分。
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平等地对待和欣赏各民族文化,认同各个国家的主流文化。课程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民族文化要靠各种生活方式、习俗、语言、宗教信仰等作为载体。通过对这些具体的文化内容的描述与学习,传达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使学生能够理解文化多元存在的合理性,认识到建立宽容、平等的社会秩序与文化秩序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多元文化教育要着力培养“具有世界眼光、民族情怀”的新一代社会公民。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可以将零星破碎的亚文化内容附加在学校课程中。课程在文化价值取向上要打破主流文化和弱势、亚文化的界限,将多民族文化的内容融入相关的科目中。在某些课程中,可以打破原有学科的结构,以社会问题和历史事件为核心,探讨多民族文化的思想、理念和观点。
总之,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是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从小培养学生对人类多元文化理解、人类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根本要求。国际理解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与国际交往能力,要突出强调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和国际思维方式。当然,对国际理解教育如何从理念到行动、从目标到内容、从思路到措施,探索才刚刚起步,还有很艰难的道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