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志愿服务是学校德育的有效形式

2014-07-25新灵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精神

新灵

北京奥运会以后,人们对志愿服务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志愿者的微笑和身影也更加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特别是在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等重大活动中。其实,志愿服务更多地体现在生活的点滴中,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以为,志愿服务是学校德育的有效形式。如今,大家对于志愿服务已经并不陌生,但对其认识还有不足,比如有些人认为,志愿服务是成年公民的事,中小学生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开展。诚然,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不可能像专业的志愿组织那样参与到赛事组织、灾后救援等活动中,但那也是一种真实的社会义务服务活动,而且志愿服务的意识需要从学生阶段培养。

从小学阶段就开展系统的志愿服务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是十分必要的,这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就学生而言,志愿服务是一项十分有效的学生道德体验活动,是培养学生现代公民意识和公益精神的重要途径。志愿精神,是一种不计报酬参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公益精神,是个人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积极态度,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开展志愿服务,有利于引导中小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社会、参与社会,发展良好的基础道德品质。其次,就学校而言,广泛地开展志愿精神教育,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课外、校外活动,而且有助于推动学校文化建设,是发展学生社团组织、张扬学生个性、引导学生自主管理的重要切入点。而且,多层次的志愿服务教育和活动,可以引导中小学生做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传播者、实践者、推动者,带动家长和家庭乃至社区,有利于在全社会宣传志愿服务理念。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中小学较为系统地开展志愿精神教育,常态化地组织开展学做志愿者、践行志愿者的准志愿服务,是培养未来社会志愿者的基础性工作。在志愿者教育、培养、培训和形成的多种途径中,正规的学校教育是重要的渠道之一。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经验来看,积极开展志愿精神教育,组织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从小播下志愿服务的种子,培养志愿服务的意识,是培养大量的未来社会志愿者的通行做法,比如新加坡、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在基础教育阶段都有志愿服务的教育内容。

现代志愿服务的概念来自西方,但是,志愿服务所倡导的一些理念和实践都不是今天才有,“学雷锋”倡导的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与其有相通之处,如果说有差异,主要是志愿服务的发展衍生了更多专业的组织,其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值得学习借鉴。目前,如何将志愿服务更好地引入到中小学,系统地开展志愿精神教育,常态地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有三件工作是必须要做好的。

一是要开发更多适合中小学生的志愿服务岗位。学校要根据实际和学生年龄特点,积极探索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组织形式和实施方式,特别是在校内外就近就便地开辟一些志愿服务基地或者志愿服务岗位,不断搭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平台,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像北京二中、北京五中等学校立足校内,辅以校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志愿服务岗。

二是要创造更多的契机持续营造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比如,针对中小学生,专门设立公益服务周、志愿服务活动月,也可以结合传统文化节日或有特殊意义的纪念日设立经常性的志愿服务日。目前,每年3月是学雷锋志愿服务月,重要的是不能让其三月里来四月走,要实现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同时,成年人要为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做好榜样。

三是要完善学生志愿的激励评价机制。对于那些已经成为正式注册志愿者的高中学生来说,志愿者协会就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更多的非正式在册的中小学志愿者来说,可以借鉴美国、韩国等国家的经验,由学校建立志愿服务时间的积分档案,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予以体现,作为升学就业的重要参考。当然,这其中,诚信的保障非常重要。

近期,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已经明确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成效纳入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对于志愿服务的推动和发展不失为一个好的契机。

■ 编辑江泓 ■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精神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虎虎生威见精神
我是志愿者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