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尊重之人 树中华之魂
2014-07-25祖雪媛
祖雪媛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每一名教育者追问的一个永恒主题,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在我看来,小学阶段有实效的德育就应该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师生的心田,守望着蓓蕾初绽的美好。
在育人目标中引领育德
“要做不变的德育、要做有中国味道的德育、要做面向世界的德育、要做深入孩子心田的德育”是我们心之所往,但再完美的理想如果没有具体的目标支撑,也就只能成为天上的彩虹。为此,我们创新建构了以“探究、合作、包容、超越”为一级指标的育人目标体系,并分别在二级、三级指标中逐步使之具体化,成为大家都能看得到、摸得着、能落实、可检测的目标,充分起到价值导向、精神凝聚和情感激励的作用。
教师在总目标的引领下,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班级实际,定出更加具体的培养目标分阶段落实。把目标变成常规学习中的更小、更精、更细的小目标,让学生能够听懂,能够落实,让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行动成习惯,习惯成素质。
在课堂学习中浸润育德
1.以教师之德育学生之德
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做人,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向师性,我们针对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四个真”育德原则:知真情、说真话、办真事、做真人。用这“四个真”原则实施管理,引领教师逐渐掌握“结合教学内容育德,在课堂组织管理评价中育德,以自己的示范行为育德”等多种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四个真”来有效落实尊重课堂文化。
“知真情”就是要知学生的真实需求、真实问题、真实的思维过程和学习过程,以及真实的学习结果。“说真话”就是要针对学生学习的真实状态,进行多元而有效的真实评价和引导。“办真事”就是要针对课上生成的真实问题、困惑、矛盾,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的是“做真人”的行为和语言,学生学习的是教师的真,师生之间是真正的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这就是铸造“真人”的过程。
2.结合课程内容育德
课堂教学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落实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是育人的核心和关键。我们围绕学校的尊重理念,创生了德育主题课程,并围绕四个尊重建立了相应的德育课程目标体系,让课程的学习与品德的形成紧密相连,在课程的学习中深化育人目标的培养。
同时,围绕“课堂育德”,我们开展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重点关注“六大习惯”培养,即知恩感恩、健身健心、坦诚交往、独立阅读、探究学习、时间管理,并针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习惯培养,提出了“三个百分百”:倾听百分百、质疑百分百、作业百分百。在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习能力的同时,强化学生良好习惯培养和日常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在主题教育中感染育德
我们从尊重学生认知和发展规律的要求出发,充分运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类教育资源,在开展“少先队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科技节、文化节”等常规主题教育的同时,积极搭建学生自主成长的丰富舞台,不断创新主题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享受被尊重的快乐,在锻炼能力、增长见识的同时,体会“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尊重”的道理。
1.“系列笑脸”传递活动
尊重从“四个一”(一张笑脸、一句问候、一声致谢、一声道歉)做起的礼仪实践活动在我校已持续开展5年,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形成了学校的品牌。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进一步倡导“尊重就从一张笑脸开始”,并相继开展了“因什么而笑”“让我们的微笑感动中国”等一系列笑脸活动。在这样一个个快乐笑脸传递活动中,孩子们因学会倾听而快乐,因学会质疑而快乐,因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而快乐,因帮助别人而快乐……在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能用心去品味和感受人生到底因什么而笑、幸福的价值意义,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意识。
2.“品味文化”特色活动
我们以学校课程为基点,充分挖掘各种资源,围绕“北京情”开展北京文化线的主题教育活动;围绕“中国心”开展民族文化线的主题教育活动;围绕“世界人”开展世界文化线的主题教育活动。“四个尊重”主题同步推进,逐渐形成了体现学校“尊重”理念的特色德育课程体系,既形成学校整体育人特色,又凸显校区特色。孩子们在增长见识、提升能力的同时,能够将“尊重”理念根植于心中,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做人方式。我们开展的“品味北京文化”实践活动,不仅得到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还连续三次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论坛交流活动中展示风采,为培养“具有北京情、中国心的世界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云鹤”学生社团活动
为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个性发展和特色发展,使每个人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们以128门校本课程作为强有力的支撑和依托,开发并形成科技、文化、艺术、体育四类学生社团106个,形成合唱社团、管乐社团、机器人社团、魔方社团等26个精品社团,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近3年,学生获奖总量提升了近3倍,在全国科技创新、北京市金鹏论坛、北京市创新大赛等活动中多次获得一等奖。
在校园环境中熏陶育德
“环境是春天的雨水,环境是无声的益友”,为了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我们围绕“一个融合,两个为本”的环境建设标准,遵循“非需勿用、一物多用、物尽其用”的原则,让孩子做环境的主人,有效促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吸纳全球先进文化,做品德高尚的世界人”育人目标的落实。
尊重学生认知差异,设立开放的学习空间。图书空间、科技空间、明星小舞台、班级学生个性展示线……处处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处处从学生的视角设计,让每一面墙都能说学生听得懂的话,成为学生学习资源和才能展示的空间,让学生每一天都体验到成长和发展的快乐。
根据“尊重”的四个内容,依主题进行文化创建。学校的四个楼层各有主题:一层是绿色的“自然走廊”,二层是蓝色的“科技走廊”,三层是粉色的“艺术走廊”,四层是黄色的“资源走廊”。每层不同的主题色调都是由学校老师和学生们共同设计的,体现了对人、对自然、对生命的热情关照。
此外,本部依托“品味文化”校本课程和主题教育活动,建立“京味文化楼”,成为学生动态的课程资源。各分校也分别建立了能够体现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校园环境,目前已成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教育基地,成为向北京市、全国乃至国际交流和展示的窗口。
在家校合作中合力育德
学校通过逐步建立健全家长教师协会,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合力育德的良好格局。
尊重家长需求,满足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愿望,主要表现在:一是尊重家长的学习需求,开展专题讲座与指导,先解决理念后引导方法,使家庭与学校在教育的理念、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基本方法等方面达成高度统一,拉近关系、激活内驱、凝成合力;二是尊重家长的参与需求,丰富家校合作内容,满足家长志愿服务的愿望,拓宽服务类别与层次,使家长的参与方式从单一走向多元;三是发挥家长自身的专业优势,参与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家长成为授课教师,开展专题知识讲座,如书法课、军事讲堂等;四是开发家长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成长服务。
注重参与方式的转变,变请家长“观”为家长“管”。针对家长与教师在沟通内容、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我们鼓励教师在家校合作的方式、途径、内容等方面进一步开放并逐步深化,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来,由单纯的“活动参与者”转变为“参与式管理者”,实现教育角色的转变,共同为孩子的幸福成长助力。我们还通过《家校练习本》和《尊重》校刊等载体,让家长成为了学校工作的知情人,成为教育问题的提出者、推进工作的参与者、改进工作的指导者、丰富活动的创造者,合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育之本,在于育人。我校始终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以“尊重教育”为引领,不断创新德育途径和方法,在充分发挥课堂育德的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系列德育工作,扩大德育内涵,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优质品牌学校、全国学校文化建设优秀校、首都文明单位、北京市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建设先进学校、北京市文明礼仪示范校、北京市绿色学校、素质教育成绩突出和发展显著学校等荣誉称号。
■ 编辑王雪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