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师结构”的科研导师教学团队的文化建设

2014-07-25高亚梅韩毅强王伟东

关键词:教学团队文化建设

高亚梅+韩毅强+王伟东

摘要:导师团队的文化建设是团队运作成功的保证,也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多师结构”的科研导师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建设、学术氛围的营造、学术道德培养等方面阐述了科研导师教学团队的文化建设问题,并以校企共建工程中心为依托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多师结构”;科研导师;教学团队;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4-0080-02

我国研究生教育普遍实行导师负责制,随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尤其是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导师个人的知识结构、学科背景,培养时间越来越显示出局限性,这种模式的弊端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师生比例失调,导师队伍发展不平衡,平均素质有所下降,导师个人的知识局限性不适应当前科学研究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研究生的科研活动受限于导师个人的课题和所能提供的实验条件等等[1],这些弊端严重地制约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和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针对单一导师制的弊端,许多高校都在探索发挥导师团队的作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例如山东大学和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的双导师制[2-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跨学科导师团队[4]、浙江理工大学的导师组制等[5]。导师团队有利于改变师生比例失调的矛盾,摆脱导师负责制下的思维定式,开阔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拓展其研究思路,促进学术创新,提供更广阔的实践舞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利于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各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积累的实践证明,良好的团队文化,是保障团队运作成功的关键因素[6],研究生导师团队的文化建设作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是团队合作的根基,也直接关系着研究生的培养素质和质量,决定着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我们在以校企共建工程中心为依托的“多师结构”的科研导师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尤其注重“多师结构”的科研导师教学团队的文化建设,在“多师结构”的科研导师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建设、团队学术氛围的营造、学术道德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工作。

一、“多师结构”的科研导师教学团队的凝聚力建设

“多师结构”的科研导师教学团队由不同学科、职称、学历、职业层次的包括校企共建工程中心的高校教师和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组成的科研合作教学团队,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在团队共同价值观基础上,相互信任、团结奋进,推动团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导师团队指导研究生的优势在于团队指导、相互合作,这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只有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团队成员在共同价值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营造和谐宽松、群策群力、信任友爱的组织氛围,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使科研导师教学团队高效运行,顺利实现导师教学团队科研与育人的双重目标。

在加强导师团队自身凝聚力的同时,注重加强研究生及导师组成的科研师生团队的凝聚力建设。在研究生师生团队中,注重通过发挥导师的家长作用和兄长作用,建立起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理解的和谐关系,在情感上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每位导师均关爱学生,有意识地与学生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状态,并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同时注重研究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团队对团队”的培养模式对于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协作精神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多师结构”的科研导师教学团队学术氛围的营造

在工程中心的研究生师生团队中倡导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营造学术民主的文化氛围。构建和谐的科研气氛和传承团队的创新精神。通过定期的学术研讨、学术沙龙等活动,形成开放的学术氛围和学术争论,进行思维碰撞,激发科研热情。每个成员有平等的学术地位,有可以自由发表的学术观点,有受到尊重的学术成就,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和协作,勇于挑战和超越。团队各导师研究侧重和知识领域的不同以及对学生的指导不同,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发散,从而产生新的思路,使学生能够在学科交叉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成绩更突出。

在科研导师教学团队中树立创新理念,鼓励创新,勇于探索和开拓。创新理念是导师教学团队的重要学术理念,也是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的重要方面。只有创新才能不断提升团队和成员的水平,促进团队的不断发展。同时,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也是目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方面,通过营造更浓厚的创新研究学术氛围,激发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兴趣和热情。在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科研实验条件的同时,指导其参与各类研究生创新项目、参加各类讲座报告和学术会议、参与研究生论坛交流创新成果、交流跨学科研究的体会等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为研究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开放的有利于创新的学术环境。

三、“多师结构”的科研导师教学团队学术道德的培养

培养德才兼备的研究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多师结构”的科研导师教学团队的学术道德的培养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实现:(1)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中,包括课程学习、科学研究、论文撰写等,重视对研究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都得到提高,以便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回报社会。(2)通过合理的途径净化研究生学术道德思政教育的环境,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机制。邀请模范科学家、院士进行学术道德教育讲座,发挥学术诚信典型榜样的影响力和引领作用。(3)开设相关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课程,培养研究生献身学术,献身社会,服务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多师结构”的科研导师教学团队对学生的学术道德的培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利用教学团队的优势,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作用,对学生开展全方位的、深入细致的学术道德教育,避免了单一导师由于精力有限而导致的对学生德育教育投入不足的弊端,同时“多师结构”的科研导师教学团队还利用学生在企业参加科研实习、参加生产实践等活动的机会开展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这也是依托校企共建工程中心的“多师结构”的科研导师教学团队在学生学术道德教育的特色。

四、依托校企共建工程中心的“多师结构”的科研导师教学团队为研究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

多导师模式结合了各领域的优势,使得研究生可以充分利用导师所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获得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增长实践能力。在以校企共建工程中心为依托的“多师结构”中,导师组成员来自各个不同部门和领域,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提供更多的企业实习、培训、科研单位的研究课题等多方面的实践机会。同时,来自不同部门和领域的导师,可以丰富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尤其是通过团队的企业导师学习到丰富的企业研发、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并了解实际生产问题。研究生在工程中心中可以体验不同的角色,获得不同的经历,接受多种熏陶,尤其是企业文化的熏陶,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可以打破研究生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的格局,有利于把研究生培养成新时期社会和企业的实用人才。

五、以校企共建工程中心为依托的“多师结构”的科研导师教学团队的实践探索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寒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工程中心的科研资源、设备资源、人力资源、学术资源、企业资源以及文化资源,开展以校企共建工程中心为依托的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探索,构建了以校企共建工程中心依托的“多师结构”的科研导师教学团队,将研究生、科研导师团队、工程中心、企业现场融入研究生培养体系当中,构建的“四位一体”的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在这一培养模式下,研究生与科研导师教学团队以共同价值观为基础,在科学的管理体系及多导师的协同指导下,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双重目标。这种培养模式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学生均以优异成绩毕业,找到理想工作。同时导师教学团队本身和工程中心也得到提升,获得黑龙江省创新团队荣誉,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入,获得更多的课题资助,形成了校企联合攻关的长效合作机制,从而更好地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形成良性循环。

在以校企共建工程中心依托的“多师结构”的科研导师教学团队的教学改革实践中,由于加强导师团队的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导师团队精神,推动着整个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研究生培养队伍,从根本上提高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政荣.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组制的探讨[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1).

[2]程翠玉.山东大学实施双导师制培养研究生[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

[3]吕伟.教育创新视角下的研究生双导师制解读[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6).

[4]赵玲玲等.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中医妇科研究生培养模式[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

[5]王世杰,郑鹏,王洁.以规范的导师组架构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6]姜清奎.论高校科研团队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及对策[J].科学与管理,2008,(2).

收稿日期:2013-07-12

作者简介:高亚梅(1977—),女,内蒙古奈曼旗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生物技术与生物信息学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生物类多学科综合实验个案研究”(JG2012010462);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校企共建工程中心为依托的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探索”(JGXM-HLJ-2011094);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校企共建工程中心为依托的生物技术实践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G2012010462);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方式的研究”(HGJXH Bl110204)

猜你喜欢

教学团队文化建设
民办高校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师和专业教师配合教学的探索和研究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网络营销》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