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

2014-07-24郑寅颖龚宇平王一

关键词:就业心理对策大学生

郑寅颖 龚宇平 王一

摘要:不同于精英教育,目前中国大学教育属于大众教育,在此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只有通过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帮助大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走出就业误区,顺利实现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心理 对策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国家、社会、学校、学生和家长共同关注的焦点。许多毕业生在找工作过程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就业的恐惧心理、就业能力低下、就业动力不足等现象十分明显,这些现象均会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巨大的影响。因而,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了解,对大学生的不适应情绪进行适当疏导和引导,对于促进高校就业工作成效,提升就业品质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大学生就业心理中存在的问题

蔡笑岳认为,“大学生就业心理”是大学生在考虑就业问题、为获得职业做准备及在寻求职业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本文作者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大学就业心理现状。在杭州下沙高教园区6所大学校园内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978份,有效问卷945份,占95.7%,其中男生536人,占56.7%,女生409人,占43.3%。调查结果显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大三开始就面临各种来自毕业的压力,对学生的认知、情绪和意志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1 对未知因素的过度焦虑。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知多来源于亲朋好友、各种媒体等途径,但并未真正近距离接触过社会,对于考研、就业、公务员等方面的经验甚少,导致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压力。有些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为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较低的同学面对铺天盖地的关于就业形势严峻的信息,便产生强烈畏惧心理;有些同学因为学校不是985、211工程学校,专业也非热门专业,加上在校期间社会工作方面锻炼较少,性格腼腆、内向,在面试中未能有良好表现,无法获得理想的工作岗位。其中有一些“中不溜”的同学,因为对自己的想法、学业、能力等方面都不太明确,面对未知的生活会更加焦虑和恐惧。这些负面压力压得一些面临毕业的学生无法喘息。在这次问卷调查中,有88.4%的大学毕业生都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而68.1%的人认为缺乏专业技能与实践经验是难就业的主因。

1.2 眼高手低是大学生就业的显著特征,大学生是亲友眼中的天之骄子,加上高等教育需投入高额学费,都导致学生就业期待值过高。现在社会流行一个说法,大部分毕业生都期待“事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希望工作在大城市,拿着高薪但工作清闲,这种不切实际的期待让许多年轻大学生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困境。调查结果表明:49.1%的毕业生认为就业时的心理压力来源于过高的期待,尤其是一些理工科专业及学校影响力较强的毕业生,由于选择面相对较广,往往把期望值定得较高;在地域选择方面,出现一种“北上广”心态,即就业目标集中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调查结果显示,有77.8%学生选择去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有17.5%的学生选择回小城市,愿去基层和艰苦地区的只有4.7%;在薪酬方面:热门专业学生期望值达到3000-5000元,大部分学生的期望值在2500-3000元、2000-2500之间,分别占26.1%和29.6%,只有8.4%的学生期望值在1000-1500元。

1.3 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 ):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大部分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尚未达成,自我意识发展不够成熟,遇到一点挫折就容易从盲目自大陷入自卑的另外一个极端。一些学生在校期间未主动经历与尝试各项学生工作或者社会工作,学习成绩平平,对自己无甚了解,所以在面对未知的就业竞争时,会产生自信心不足、情绪悲观,导致就业频频失败。另一方面,有一些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学生工作活跃,但由于对自己过高估计,未能客观评价现实就业环境,好高骛远,形成过于自负的就业心理。

1.4 对社会、学校和家长的过分依赖。当下社会许多家庭结构都属于“421”家庭,所谓“421”家庭,是指一对独生子女结婚后的家庭结构——4个父母长辈、夫妻2人和1个孩子,许多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受着充分的物质资源和心理关怀,因此养成了一定的自我中心及依赖心理。当他们面临离开象牙塔,经受激烈的就业竞争和复杂的社会环境时,会不知所措,无法适应和满足就业单位及社会的需求,努力争取就业机会。对就业无自己的想法和主张,依旧希望依靠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帮助。就业竞争过程中,缺乏主动精神和换位思考能力,无法在好的就业机会中主动展示自己,获取就业机会。

1.5 俗语有云,“人比人,气死人”,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从众和攀比心理。然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父母教育,性格、能力、气质也各不相同,所以,每个大学生的就业、择业目标都不具有可比性。一些大学生独立性差、受暗示性较强、缺乏主见,易受到社会思潮、观念以及身边同学择业标准的影响,就业目标摇摆不定,方向难以明确,别人说好的工作就盲目追寻,全然不顾自己能否胜任与适应。还有一批大学生存在严重攀比心理,总想找到一份人见人羡、十全十美的工作,不考虑是否适合自己,还有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过分功利心理,不考虑自身长远发展。这种从众、攀比心理使得不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高低不就,观望犹豫便丧失了最佳就业机会。

2 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市场经济更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当然也需要法制来维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要加快有关就业方面的立法进程,结合现行的《劳动法》和《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的有关规定,制定出台改善规范就业市场秩序、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行为的法律等配套法规;在制定法律法规方面,政府应加快企业用人制度的改革,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加强监督,消除政策阻碍;鼓励跨地区就业,取消户口指标等不合理政策限制,促进毕业生就业合理流动;制定相关规定,防止就业歧视,使毕业生就业真正实现法制化。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建立良好的大学生就业法制环境。endprint

2.2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高校在制定学生培养方案时,应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着力推进素质教育,与市场接轨,兼顾市场需要的同时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实践精神、创新能力及竞争意识。高校是创造知识的圣地,教学内容要注意与时俱进,密切关注前沿学术成果,并及时在课堂中转化传授;实践教学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的重要途径,高校应为学生多开拓实习、实践的机会,通过实验室基地、实训等校企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加强研究性学习是高校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不自满、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就业能力;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就业心理基本知识,开展职业教育辅导,为学生提供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工具,同时及时提供职业方面的知识。鼓励学生认真学好本专业,同时积极锻炼自我,健全自我意识,培养良好社会适应能力,为未来激烈的就业竞争打下良好基础。

2.3 重视及提升就业指导工作,提升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意识和能力。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强调“就业指导”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准确评估自身综合能力和兴趣,了解工作世界知识,从而判定是否人职匹配,是正确选择职业的前提。因此,就业指导工作应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及性格特点等,学会根据岗位要求明确就业定位,减少不切实际的幻想,做到人尽其才,最大程度实现人职匹配。思想教育也是就业指导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环,应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引导学生树立为国效力、志在四海的理想信念,增强毕业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的主动性及责任感。提升学生正确自我意识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勇于挑战与尝试,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学校知识往往无法与现实世界的需要完全吻合与匹配,但大部分单位招聘时更加注重应聘者的个人能力及综合素质,专业对口与否,并不作为第一要义考虑。求职中,一个勇于面对的毕业生应注重行业发展前景,并根据现实情况及时调转就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身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工作领域。只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在任何领域都能闯出新天地。

2.4 构建心理干预和危机预防机制。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该和心理咨询中心密切联系,就业指导老师应与学生经常性进行面对面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心理问题,若超越能力范围,也可及时向心理咨询中心转介,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干预,促进学生长远、健康发展。高校还可开通各种新媒体对学生排忧解难,如微信、微博、QQ、电话咨询,也可通过各类平台发布各类职业世界知识、自我认识知识、就业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团体辅导也是一个良好的心理辅导方式,针对有相同问题(如择业焦虑、就业恐惧)的就业群体进行辅导。在平时工作中也应给与毕业生高度的关注,以预防为主,通过各种渠道——讲座、模拟面试、双选市场等活动传播正能量,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为学生踏入社会做好提前准备。

不同于精英教育,目前中国大学教育属于大众教育,在此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需要系统地进行考量。然而,古语云,“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处于何种社会形势,不断思考及确立自身目标,通过学习、活动锻炼自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摒弃恐惧、焦虑、自卑、懒惰、依赖等负面心理,不断完善自身能力和德行,用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面对将要到来的挑战,是当代大学生顺利融入社会,更好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有力途径。

参考文献:

[1]蔡笑岳.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周广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与指导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09(10).

[3]王晓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策略探析[J].价值工程,2011(02).endprint

猜你喜欢

就业心理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生之歌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其特点分析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探讨
浅析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高职女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