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标记语与非文学文本翻译研究
2014-07-24张博宇
张博宇
摘要:[JP2]话语标记语这种语言现象在不同的翻译过程中具有不同的语用功能,非文学文本翻译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实用型翻译,话语标记语在其中的功用也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基于此,首先对话语标记语及其特点进行探讨,然后针对非文学文本特点及翻译策略进行归纳总结,最后重点讨论话语标记语在非文学文本翻译中的语用功能。[JP]关键词:话语标记语;非文学文本;翻译研究;引导明示;构建语篇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5-0137-02话语标记语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话语现象出现在语言交际中,在不同的场合中具有各种不同的功用,而在不同类型的翻译过程中更是充当着不可缺少的角色。非文学文本翻译作为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的应用翻译,注重的就是信息传递的效果,强调的是其实用性及准确性,要求译者根据所提供的信息,能够再现原文的客观事实,为了使译者能够简洁、准确地传递原文的信息,就要借助于话语标记语,利用其语用功能帮助译者可以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所反映的事实[1]。话语标记语概述
近年来,在语言学界话语标记语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但是鉴于研究角度及范围的差异,话语标记语这种常见的话语现象一直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及名称,它们曾被称为话语标记语、语用表达式、语篇小品词、连接成分及语用标记语等。话语标记语由Schiffin提出,即“标记话语单元序列关系的独立的语言成分”,如汉语中的“大家知道”、“你知道”、“也就是说”等和英语中的well, I mean, you know等言语交际中常见的话语表达形式。它们主要是用于连贯话语整体的连贯指示语,可将相邻的语句相连,也可引导和限制整体语句的构建和理解,在减少译者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辛劳的同时,尽量避免误解。在言语交际中,冉永平认为其作用就是通过多种手段调控话语和言语交际的互动性。话语标记语在话语中不直接构成其命题内容,而且也不受句法结构的限制。
但是,在交际的过程中,究竟哪些是话语标记语,有时是很难判定的,需要依据具体情况决定。有些词语或者单词可能在作为标记语的同时,还发挥了其他作用,保留了其字面意义。因此,对于哪些是话语标记语这个课题,Fuller对此进行了探讨,他对于如何确认话语标记语总结了两个标准:首先,话语标记语若从句子中移去,它所关联的语义关系依旧不变;其次,话语标记语若从句中移去,整句依然合乎语法。
1991年,浩尔克对话语标记语的一些特点进行了总结,将其归纳为四个基本特点:首先,话语标记语对话语的真值没有影响;其次,它们不会直接形成命题内容;再次,它们具有表达和情感功能,但没有认知、内涵及指称功能;最后,它们与所处情景无关,却与所处语境相关。此后,一些研究者也就话语标记语的一些其他特征进行了探讨[2]。非文学文本翻译概述
文本翻译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交流手段,对于不同的文本翻译就具有不同的功能,传递不同的信息。文本翻译可分为文学文本翻译、非文学文本翻译两个部分。其中文学文本翻译主要针对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而非文学文本翻译就针对其他的作品,占据了翻译作品的绝大部分,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新闻、科学、政治、经济、法律等社会活动的各种领域。不同的文本翻译需要采取与之相对应的翻译策略,才能更好地将文本内容及功能传达给读者。
2.1非文学文本与文学文本的差异
从两者翻译的范围看,两者均是反映原文的客观事实,但是文学文本翻译和非文学文本翻译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的。
(1)文本的内容差异。文学文本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灵感源于生活,但不拘泥于现实,可以重新组合、创造文本中的人、物及环境;而非文学文本则必须是真实客观的,其中人、物、环境等都要严格符合现实。
(2)文本的语言描述差异。文学文本作为一种艺术作品,其语言更加讲求文采,而非文学文本则以传递信息为目的,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工具,其语言需直白严谨、简单清晰。
(3)作者立场差异。虽然两种文本均是思维的成果,但文学文本注重形象思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而非文学文本则侧重于逻辑思维,要求具有严格客观的逻辑,真实客观地传递文本信息。
(4)读者差异。文学文本会给予读者想象及感情,读者更偏向于其审美创造和艺术真实的判断;而非文学文本注重理智及现实,读者更偏向于其实用功能及科学真实的评价,不太在意语言的艺术性。
2.2非文学文本翻译的特点及翻译策略
非文学翻译是一种实用型翻译,其主要目的传递信息,同时也很注重其传递效果,不能掺杂任何想象和虚构的成分,与侧重于文学欣赏和艺术审美的文学翻译不同。因此,非文学文本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尽量规范的对等词进行一一对应的字面翻译,即便需要删减原文或是改变措辞,都要保证能够准确无误地反映原文的客观事实,否则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并且要求语言规范简洁,直截了当,不需要追求新奇的语言,避免歧义。
纽马克就非文学文本翻译的一些特点进行了总结,将其归纳为三点:首先,译员要根据委托人给予的信息或者一些翻译习惯来确定翻译策略,提供使客户满意的翻译作品;其次,在翻译的过程中,能够完全准确地再现原文反映的客观事实;最后,语言朴实,简洁明了[3]。
为了探讨翻译的方法及策略,赖斯根据文本功能的差异将其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首先是信息性文本,主要用于交流信息,传递原文的概念内容及指称内容,可采用显化翻译。其次是呼唤性文本,用于呼吁、说服或劝阻读者进行某种活动或行为,主要以对话作为语言形式,在翻译过程中可采用归化的策略。之后是表达性文本,侧重于传递原作者的态度,在翻译过程中需从原作者的视角出发。最后是视听文本,如影视等。非文学文本大多属于前两种,应用种类及范围十分广泛,旨在向读者传送原文里客观真实的信息,使译文争取达到与原文功能上的对等,从而实现信息传递的目的。话语标记语在非文本文学翻译中的应用endprint
通常会有人认为,非文学文本翻译比较容易,不需要太多的技能。但是,由于语言本身就作为文化的载体,非文学文本翻译也无法脱离文化的影响,因此翻译的过程中,文化差异也形成了很大的障碍。但是在很多情景下,原文的语气在译文中需要准确地表现出来,如演讲、新闻发布稿等级别较高的文本。因此,针对非文学文本中的“文采”也需做一定的功课。
话语标记语作为构建语篇连贯的重要媒介,它们提示上下句的逻辑关系,指示与之相关的语境,能够使译员的翻译更接近客观事实,这恰好满足了非文学文本翻译的实际要求。非文学文本翻译注重逻辑思维,要求具有严格客观的逻辑,真实客观地传递文本信息。因此,话语标记语在非文学文本翻译中能够帮助译员更好地了解原文的真实意图,减少漏议和误议,尽可能在翻译中寻求最佳的等效表达。因此,话语标记语对非文学文本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话语标记语在翻译过程中具有明示引导和构建语篇的两大功能。
3.1引导明示功能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在交流中总是希望用最少的努力换取最佳的关联效果。于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委托人为了能够使译者和读者了解他所反映的语境效果及语境假设,从而更好地理解原文,他必然会提供明示的语言标记,使译者从中获取话语的关联性,从而更加促进其对话语的理解,降低译者的努力程度。若译者能够充分利用话语标记语的引导明示功能,就能够引导译者的推理方向,降低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时间,从而能够准确高效地传达原文的客观事实[4]。
3.2构建语篇功能
构建语篇功能是指作者将一些零碎的话语通过话语标记语连贯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在构建语篇作用中,话语标记语最大的作用就是组织语言,构建一定的交际语境,从而使整个句子连贯通顺。话语标记语明示了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及语义关系,同时标示着话语的关联性,从而使整个句子脉络清晰,更好地理解整个句子的真实含义。
那么,在非文学文本翻译中,话语标记语是如何体现其语用作用的呢?在翻译含有话语标记语的语言时,我们需要进行充分的语用分析,以此获得真正的翻译等值,而非仅仅是形式上的对等。同时,由于非文学文本翻译要求能够简洁明了、准确无误地传达原文的客观事实。因此,在保证能够准确翻译原文的同时,尽量少翻译或不翻译话语标记语,避免译文臃肿。结语
非文学文本翻译涉及的范围广泛且并非单纯的文字翻译,要求将原文所要反映的客观事实准确无误地反映出来,同时需要采用简洁明了、朴实无华的语言,因此需要先分析出其语言层次,弄清前后句的逻辑关系,择取较优的表达方式清楚地表达出其客观事实。而话语标记语能够提供明示的语言标记,指示与之相关的语境,提示上下句的逻辑关系,使译者能够更真实客观地传递文本信息。如果把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使用到非文学文本的翻译中,对其翻译必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参考文献:[1]Schiffrin D.Discourse Marker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2]冉永平.话语标记语you know的语用增量辨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3]Fraser B.What are diacourse markers[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9,(31).[4]Katharina Reiss.Approac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