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告别》奏鸣曲的分析与演奏

2014-07-24王栋魁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再现部大调奏鸣曲

王栋魁

摘要:《告别》奏鸣曲是贝多芬的作品,创作于他的鼎盛时期,是贝多芬亲自冠名标题的作品。本奏鸣曲是一首充满真情温暖的作品。他的隐含之义是乐观的,所表现的情绪也是非常的细腻。基于此,以《告别》奏鸣曲为对象,着重从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奏要点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对钢琴演奏有所启示。关键词: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奏要点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5-0127-02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乐圣”。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之为西方音乐的“圣经新约”[1]。

降E大调,第二十六首81号a奏鸣曲《告别》,每个乐章均由贝多芬亲附标题,这种情形在他的所有钢琴奏鸣曲中还不曾有过。贝多芬称这首奏鸣曲为“有特性的奏鸣曲”,每个乐章的名称为:Dad Lebewohl告别;Abewesenheit别后;Das wiedersehn重逢。在对标题性原则的运用上,本奏鸣曲是极为突出的,每一乐章的文字标题在三个乐章发展上是前后贯穿的,构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整体。一、创作背景

《告别》奏鸣曲,写于1809至1810年。是贝多芬为了献给无论在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很支持自己的学生兼友人,意大利皇帝雷奥波多二世之幼子鲁道尔夫大公而写的。

1809年4月9日,奥法战争爆发,拿破仑的军队把维也纳的军队重重包围,鲁道尔夫大公为了暂避战火,于5月4日离开维也纳。贝多芬在鲁道尔夫大公离开之后写下了这首奏鸣曲第一乐章,并在草稿簿上特别注明“告别,1809年5月4日维也纳。尊敬的亲王,鲁道尔夫大公出发之际。”[2]4221809年10月14日,奥法战争结束。1810年1月30日,阔别了九个月的鲁道尔夫大公又回到了维也纳。为了表示大公不在时的寂寞难安的心情,贝多芬于1809年10月间完成了题为“别后”的第二乐章。在标有“重逢”的末乐章草稿上,贝多芬以兴奋的重见之情写下“1810年1月30日,尊敬的亲王,鲁道尔夫大公归来。”[2]422贝多芬正是以拿破仑侵占维也纳,大公离去为背景而创作了这首奏鸣曲。二、曲式结构

1第一乐章:《告别》,柔板,降E大调,2/4拍子;转快板,降E大调,2/2拍子

第一乐章的形式是压缩的。在引子开始处是柔板部分。引子最初的三个四分音符是“告别”的动机(g-f-e),一直贯穿着整个乐章。引子的四分音符相当于快板部分的全分音符。

呈示部分十分压缩。主题由结束在属和弦上的12小节的乐句组成,它的性质是热烈激昂的。连接部有6小节,它转入第二主题,这个主题是一个扩大的15小节的乐句。结束部以引子的“告别”动机为基础,并且与第一和第二主题相反,具有从容不迫和安详温柔的性质。

不大的展开部是建立在告别动机和主要主题动机加工的基础上,在展开部的结尾处又转入了一系列平静的和弦,它们是全音符的级进,最后停在高音声部的降A音上,接着再现部开始了。

再现部与呈现部的区别并不大,通过四个连接小节(来自“告别动机”的全分音符的级进),转入庞大的尾声。尾声最初以主部主题为基础(19小节),在f小调和降e小调上。尾声的其余部分(75小节)以引子的动机(“告别动机”)为基础,并且牢牢地守在降E大调上。2第二乐章:《别后》富有表情的行板,c小调,2/4拍子

第二乐章的性质是富于表现力的悲伤的,但丝毫不多愁善感。它从8小节的乐段开始,这一乐段在主调(c小调)上以不完全终止结束。新段落在f小调上开始,仿佛是二部曲式的第二部分,可是它的第二乐句(g小调上第一主题的反复)在属三和弦的六和弦上突然中断,并且转入高声部的单声部华采进行。这进行引向G大调上的第二主题。第二主题的陈述(6小节)从调性上看并没有结束,而通过向g小调c小调的离调导致再现部。

再现部向f小调(下属调)转移,并且是压缩了的,第二段紧接着4 小节的乐句(在降b小调)上开始,第一主题也在f小调上开始,也在属音上突然中断。单声部华采重现(在f小调上),它引向第二主题。第二主题在C大调上开始。并且通过f小调和降b小调导致进入末乐章的6小节的过渡。这个过渡建立在第一主题素材的基础之上。它在c小调属和弦上开始,接着转入降E大调的属和弦,由此开始奏鸣曲的第三乐章。

3第三乐章:《重逢》极活泼的,降E大调,6/8拍子

本奏鸣曲第三乐章从头到尾焕发着光明喜悦之情。末乐章有10小节引子(降E大调属和弦上的十六分音符经过句)开始。

第一主题是一个6小节乐句,作为旋律的高声部是均匀的八分音符进行。当主题反复时,旋律声部便转入左手。反复以后是一个很大的扩充段,十六分音符进行出现了,全段最后向属调(降B大调)离调。十六分音符进行停止,连接段开始了。单独的八度音(ff)先在降G大调六和弦上(四小节)。后在F大调六和弦音上(也是四小节)。接着这些和声以另一种陈述形式进行了反复(也是两次都是四小节)。F被p而代之;左手出现了八分音符的重复和弦,而右手则是由三个音符带倚音组成的音型。紧接着是在属调(降B大调)上的副部,它悠长如歌,在颤音般十六分音符进行的背景上陈述出来。第二主题的陈述相当长(29小节)。它的性质是幸福战栗的,一切以音响和辉煌的经过句(ff)结束。

展开部并不大(28小节)。它建立在主副部主题材料的基础上。展开部在降e小调开始。颇多意外地离调(降G大调、B大调、G大调、降A大调)。展开部使人觉察不到地转入了再现部。

在再现部里,主要的陈述稍有压缩,可是比以前富有技巧(八度)。过渡的段落转移到降C大调和降B大调的六和弦上。第二主题(降E大调上)的陈述与呈现部相同。最后加上一个尾声。

尾声(poco andante)以主部的主题材料为基础。具有异常明亮的即兴性质。(延长号以后)它以欢腾的6小节(Tempo1)结束。三、演奏要点1第一乐章endprint

1(espressivo)要注意引子最初右手的三个四分音符(g-f-e)的动机,这个动机是形成全乐章的骨干。5高八度重复前乐句的终止。右手B音和降B音之间不应有连线,因为动机在B音上结束,而在降B音上是新动机的开始。7 P的性质。“告别”动机第二次进入了。19第一拍是Sf音量。而后紧接的是P的性质,右手的八度旋律音要感动般地连奏奏出。25“告别”动机隐伏的出现,左手再流动些,让八度的旋律线条歌唱地弹出。29自然地加固调性,双手反向进行要注意音的连贯,句感要清楚。58第一个结束主题,是重复终止,声部的表现更进一步。62第二个结束主题,以微弱的力度安静地向前移动,注意“告别”动机的出现。91 f的性质。和声的旋律线条清楚。93注意突然的p。94全音符的和弦是明显增大的动机,必须十分有分量地保持到底,全音符和弦的级进下行可以(dim)。110再现部,要按规定准确地奏出。197(dolce)整个段落必须严格速度,仔细地表现贝多芬的一切力度变化。左右手一定要弹得十分连贯、流动。243 p的性质。低音声部要保持连贯,速度至终保持不变。245降E大调上行音阶使人明显感到标题“告别”的气氛。

2第二乐章

1主要主题音调非常富有感情,是p的性质。8主题的完全终止,(cresc)可以慢慢推进。14注意最后四个音是半连音效果。15(cantabile)要准确细腻地作出各种奏法,把感情自然地咏唱出来。21再现部。要突出七和弦的作用。39 pp性质。左手的八分音符要连贯,充满希望地等待属七和弦出现,然后流泻到末乐章。

3第三乐章

1 f的性质。在右手的十六分音符进行中应始终感觉到是六个八分音符的脉动,而十六分音符应当分成两个音一组。11 p的性质。左手的和弦可以弹得轻柔些。17 cresc主要主题移向低音声部。23右手采用了八度分解的形态与左手的连贯进行,主题依然浮现在低音声部。29 ff的性质。右手六度分解做出一个灿烂的经过句,左手的密集和弦伴奏显得有些急噪,注意速度不能过快。37应当把四分音符弹得短促些,可都收在延长的踏板里。45 p的加入,这整段应弹得轻盈透亮。73右手的和弦断奏要弹得干脆,左手始终是连贯的。82展开部。右手上单个短促的四分音符应当与左手八分音符联合成连贯的八分音符进行。83要细腻地表现由右手八度陈述出来的上行乐句,可以有(cresc)推进。104要的是平稳的p,所有的模仿要清楚地表现出来。110再现部。八度的旋律进行要弹得丰满,左右手的连断奏应准确。177尾声(Poco Andante),这是贝多芬在快板乐章结束前常采用的放慢手法。190 pp的性质。延长号可以自由处理。191(TempoⅠ)以强音的力度,在高昂欢腾的气氛中结束。

总之,《(告别)奏鸣曲》从曲式、演奏上,还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处理。钢琴艺术只有领会作者的意图,才能在遵循原作的基础上演奏出美妙的音符。参考文献:[1]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174.[2]郑兴三.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3]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集(第二卷第二分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179-195.endprint

猜你喜欢

再现部大调奏鸣曲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Op.81a“告别”第一乐章三个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
手机上的奏鸣曲
G大调随想曲
浅析多梅尼科·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
春天的奏鸣曲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式中连接部在再现部中的改写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