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高校教育心理环境的人事管理改革之探索
2014-07-24曲杰
曲杰
摘要:随着高校不断向产业化方向发展,高校教师需要直接面对来自多方面环境的压力,因此导致心理承受能力减弱。教师之间的岗位竞争、职称评定以及申请科研项目等,都会导致高校教师人际关系复杂化。为塑造和谐的高校环境,高校的人事管理成为了一项重点研究课题。本文试图从优化高校教学心理环境的角度,探索高校人事管理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教育心理环境;人事管理改革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要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高校教育,对于中国的未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年的社会文明史,文化的传承使固有的传统教育体系一脉相承,流传下来了。在中国的教育发展模式中,为人师表作为教师的基本素质已经孕育在社会历史当中,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正所谓“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世界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困惑,塑造良好的教育心理环境成为了高校人事管理改革中的必然。
一、教育心理环境近些年来,很多高校都对学生的心理环境格外关注,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健康咨询活动,以改善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然而在高校中,教师作为一个重要的群体,对于高校环境,特别是高校教育心理环境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教师群体没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那么也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塑造良好的高校环境,教师群体的影响力要格外关注。
高校的教育心理环境涉及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宏观环境是指对高校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环境,诸如社会经济环境、文化背景等大环境;微观环境则是指学校、家庭以及工作环境等。宏观经济作为影响高校的大环境,对高校教师的思维具有导向性作用,而微观环境则对人的心理产生直接的影响。高校要塑造一个健康向上的高校教育心理环境,优化人事管理成为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二、优化高校教育心理环境,提高心理环境认知在高校教育中,塑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是一项重要的环节。学校是教育的场所,主要是对学生的教育,教师也要被规划到接受教育的范畴。在社会的大环境背景中,高校中的每一位成员的观念意识和对事物的思考方式都是在传统文化与社会时代性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心理环境因此而塑造出来。高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小环境,具有自己的独立性,但是处于社会大环境中,特别是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社会性的各种因素对于高校教育产生了潜在的影响,特别是教师的精神生活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主要职责,但是高校的教育工作者除了教学之外,还要承担诸如科研、管理以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多种职能也就意味着其要承担来自多方面的工作压力。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在这种半封闭状态的高校环境中,就会很容易导致心理上的狭隘性。加之高校教师属于高知群体,对精神生活要求相对较高,社会环境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导致高校教师的精神世界也趋于复杂,从而形成了无形的心理压力。
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就是当面对外界事物的干扰的时候,心态平和,坦然面对,即便是各种行为因素的干扰,也要从中寻找到积极的因素。在高校中,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环境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整体精神环境,所以教师应该对心理环境产生认知,并做到自我调整、自我激励。
三、优化高校教育心理环境,关注教师的精神状态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对自然的依赖,人类是社会性的群体。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社会发展史,因此,人类的文明具有社会历史性。文明是人类的精神层次的展示,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外化结果而将本质特征呈现出来,所以精神是人的本质中的一部分。鉴于此,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要做到以人文本,首先要关注人的精神世界。
几千年以来,中国对教化育人非常重视,特别是德育方面,堪称世界各国的典范。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立志有恒”,意为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得到经济生活的满足是必要的,此外还要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才能够使生活更为充实而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对精神状态的调整,它使人具有积极向上的生命意识。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是在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并使自己在其中成为学生可以效仿的典范。正所谓“正人先正己”,教师要获得学生的尊重,首先要格外关注自己的教师形象,这并不意味着流于表象的敷衍,而是真正意义地对心理环境的塑造,从而形成对学生
及周围群体备受尊重的情感反映。人的心态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对校园环境的影响更是如此。
四、优化高校教育心理环境的人事管理改革的途径1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高校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而对于“人才”的定位应该突破知识能力,将健康的心理环境规划其中,从而可以起到净化教育心理环境的作用。与传统的人事管理有所不同,目前高校的人事管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人的潜在能力进行开发和利用,以实现人的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人已经不再是“工具”而是作为一种资源来对待。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就是要将管理定位在“人”的基础上,以“人”为核心,对高校的认识进行结构上的调整和优化。
2运用心理学理论技术
在人事管理中,人是主要的管理对象。在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的基础上,高校将心理学理论技术融入其中,能使高校的人事管理更为科学化、系统化,促进人的积极意识,并激发内在能量的发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不同,除了生理上的差异之外,由于教育经历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导致心理上也会呈现出各种不同。人事管理中,就需要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将每一位教师之间的心理差异加以分析,并做到有效管理,各尽其能,以达到高校人力资源运用的最优化。
3提升教师的个人价值
中国的教育要发展,教师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中,一些教师受到世界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将自己的价值定位在社会大环境中,从而产生了一种浮躁的心理。为了使高校教师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职业,并提升其在教育行业中的个人价值,高校就需要对高校人事管理实施必要的改革措施,使高校的教师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总是与其心路历程息息相关,通过了解教师的成长历史,高校就可以从其固有的思想观念上寻找到突破口,并以心理教育的方式为其创造一个精神空间,从而激励其在行为上更符合学校未来发展的要求。将教师的个人价值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融合,建立和谐的校园空间,对于推动高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教育心理环境的形成,与教育自然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而最为重要的是教育社会环境对于人的心理的影响。那么,高校教育心理环境的塑造,不仅要考虑对高校具有影响力的客观因素,更要关注主观条件。优化高校教育心理环境,通过人事管理改革营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成为必然。
参考文献:
[1]何慧星,薛林月.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及优化——以新疆高校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09(4).
[2]王金钰.优化高校教育心理环境的人事管理改革之我见[J].管理智库,2013(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