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07-24郑丽贤

教师·中 2014年4期
关键词:功利化趣味化师德建设

郑丽贤

摘要:近年来,学生道德现状出现了诸多问题,德育显得刻不容缓,新的教育问题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学校要从应试教育和严肃化教育中解脱出来,构建能解决适应新问题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功利化;趣味化;个体化;人性化;师德建设

近几年来,学生中出现了一个普遍的问题,那就是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厌学、逃学、打架斗殴、漠视生命等现象时有发生,中职学校作为教育系统中的一部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对中职德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笔者在中职学校从事德育的过程中,充分了解了德育的困难,也了解了中职学校中德育的重要性,因此,抓好德育,刻不容缓。

一、中职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在这些年的德育工作中,笔者发现现阶段中职学校德育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德育过于功利化,忽略了学生个体的情感发展

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受教育者对政治观点、思想观点、道德认知及其理论和规范的理解和看法生成的过程。道德的内生过程,必须是受教育者在接受了道德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某种内在的心理意志产生自觉能动性,外化为个体的语言与行为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并在未来的生活当中付诸道德实践。通俗地说,道德的生成是一个个体不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复杂心理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自我调节的过程。而在学校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很多人往往犯了急躁的毛病,总是一厢情愿地将学生的道德成长寄托在几句说教或者几节德育课上,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所以,作为德育工作者,应该延长对道德收益的预期,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情感发展,对有偏颇的道德取向进行指正,提出有正面导向的道德要求。就如马卡连柯说的:“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量多地尊重一个人。”这才是道德教育的最基本原则。

2道德说教过于空洞,缺乏说服力

在教育的过程中,笔者有这样的体会,教育者说的道理很多学生都懂,但是,教育效果就是收效甚微。学校德育大多是以班主任工作、德育课堂教学、学雷锋活动或者升旗仪式这些形式存在的。这些活动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在沿用,到了中职阶段,很多学生对这样的形式已经产生了反感,甚至厌恶。不仅学生反感,甚至很多教师都认为当前学校德育活动缺乏创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也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一项关于“学雷锋活动”调查显示,大部分(58%)学生对学雷锋活动都持肯定的态度,认为这一活动“很好,可以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但是持否定态度的学生人数比例也超过了三分之一(对这一活动没什么感觉的学生比例为205%,反感的人数比例是147%)。由此可见,我们现阶段的德育改革刻不容缓。

3教育队伍出现了与师德相背的现象

现阶段的德育参与者主要有班主任、德育教师和德育教导处的教导人员。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经常有学生反映,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用嘲讽、挖苦的语言教育学生,也有学生认为,老师很造作、人品不好,说一套做一套,在领导面前一种做法,在学生面前一种做法,这样的行为,让学生非常讨厌自己的老师和教导人员,甚至产生厌恶的心理。而对于德育课堂,部分学生认为,德育课就是洗脑的课程,老师上课都讲大道理,很无聊,所以对德育课堂也有逆反的心理。由此种种,可以看出,我们的德育队伍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求教育者必须是真诚、宽容、负责任、能够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另一方面是有部分老师依然停留在师者为大,用老一套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心理来教育学生。所以,作为德育的主要参与者,我们应该认识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转变我们的教育思维,以提高德育的成效,这才是我们德育工作者急需思考的所在。

二、改善德育现状的对策基于当前德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笔者通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提出了以下对策:

1转变教育理念,去功利化教育为情感化的人性熏陶

人的道德形成,不是一朝一夕或者几句正确科学的话可以培养起来的,这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特别对于青少年学生,如果教师用自己认同的道德模式去强加于他们,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甚至学生对于教师的这种教育会产生对立的情绪。道德教育的成效也就无从说起。因此,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不应过多地去期待德育的短期成效,更不应该以取得道德成绩来教化学生,而必须利用德育的各种手段,营造一个充满朝气和爱的环境,让学生在美好的环境里面自觉地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引起学生的道德情感认同,这样才能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外化为学生的行为和习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教育是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说话。其实是要求学校注重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环境可以影响人的性格,陶冶人的性情。一方面,我们应该营造一个美丽、优雅的学校,让学生在优美洁净的环境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努力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如楼的走廊张挂伟人、名人画像,张贴名人名言。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学生的特长,加上老师的指导,在学校的一些角落竖立一些名人的雕像,或者一些艺术作品,营造出一种充满人性化的道德氛围,使学生耳濡目染,在美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避免教育过程的严肃化,尝试趣味化教育教学形式

传统的德育被学生认为是政治教育,是一门洗脑的学科,大多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过于严肃化,大道理、满堂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反感的情绪,教育方式大多也是“老师讲,学生听”这样的传统授课方式。对此,作为德育教师,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转变教育理念,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更多地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和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学习教育氛围中得到熏陶。比如,利用多媒体,用图片、动画、音乐等形式,让枯燥的课堂活跃起来,用形象、立体的形式迎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课堂气氛。学生乐于参加,课堂教学才能收到最大化的效果。所以,教师应避免课堂教学过于严肃,应当用多样化、趣味化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成效,这也是德育最直接的方式。

3加强师德建设

“亲其师,信其道”,说明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会对教师、乃至整个学校的氛围和风气作出判断。而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莫过于教师,曾经有学生向笔者反映,某位教师,不仅是教师,而且是一位党员,在作为学生入党介绍人的过程中,说了一些有违背基本道德和原则的话,致使这位学生对这位老师产生了怀疑和反感,认为党员也有这么虚伪的人,也因此放弃了向党靠拢的意愿。可见,作为教育第一线上的教师,必须时刻铭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恪守的道德和原则。教师的职业不同于其他的行业,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我们面对的是社会未来的接班人,可以说我们的教育直接影响社会的未来。所以,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刻不容缓。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更应该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以更好的姿态面对学生,这才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的负责。

猜你喜欢

功利化趣味化师德建设
解决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的创新机制研究
一次对文言知识的创意教学
对“无功利化阅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