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字化”运作模式下的道德银行的思考
2014-07-24赵杰李守彪
赵杰 李守彪
作者简介: 赵杰(1974—),女,吉林通化人,教育学硕士,鞍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
李守彪(1973—),男,辽宁海城人,鞍山师范学院离退休教师管理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摘要:道德银行以其特有的银行存储机制方式唤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奉献爱心,以此拉动整个社会的良好风气。在我国,道德银行的兴衰是2000年以后的事。本文以河南省郑州市道德银行运营模式为例剖析了其数字化运作背后的弊端是致其倒闭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数字化;道德;道德银行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望月湖社区于2001年11月26日创办了全国第一家道德银行,其后道德银行在国内其他省市、高校以及网络都有所“开办”,但是最近几年又不断听闻各地道德银行倒闭之声。纵观大多数的道德银行,其内部运作模式基本相同,下面以《德育报》上曾经刊载的河南郑州市“青少年道德银行”的运营模式来简单加以分析。道德银行与其他社会金融银行的不同之处,是人们在这里存储的不是金钱,而是志愿服务的时间,是道德资产。按照银行规定,志愿者每年要参加48小时的志愿服务。而储户的利息结算方式则是:当储户自身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如果累计存储服务时间达100小时以上,可以通过银行获得其他储户提供的相应时数的服务。笔者认为上述以银行存储机制方式来唤起、激励社会上各界人士奉献爱心,并以此拉动整个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想法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太多的“数字化”运营及其管理模式极有可能是导致道德银行亏损甚至倒闭的原因所在。
1道德银行怎可设置爱心底线“拒绝”储户
既然开设银行的目的在于奉献爱心、呵护爱心,那么只要是在这个前提下的爱心行为都是应该受到保护,受到呵护的,又何须规定底线?难道年储蓄额低于48小时的储户业务就不予受理?低于100小时的爱心奉献就不可以获得社会认可而得到利息吗?银行此种规定的初衷也许是想激励储户能够不断前来存储,不断扩大储额。但笔者认为,上述假设存于社会上的商业类银行中则无可厚非,因为商业类银行追求的就是经济利润,其目的就在储额的多少,但是,作为道德银行则有别于此。诚然,道德银行的储额多少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道德行为的多少,可是,依据道德银行成立的原有宗旨而言,它所追求的赢利目的不是经济利润,而在于更多的储户前来银行“开户”,带动更多的人加入这种爱心行动,而不是着眼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些人的额度积累。因此,爱心面前人人平等,爱心没有底线,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道德银行助推道德的作用。
2道德银行怎可规限储额将爱心“等级化”
既然是出于志愿的行为,奉行零存整取的经营模式,银行就更应该给予储户存储的自主权,存多存少均是爱心的体现。而且,就数字本身而言,数字的确便于统计、规范和管理。但数字只是一种符号,它对自己所代表的具体事物只具有量的意义和外在的描绘功能。因此,道德银行中作为储额的数字大小、多少,并不能完全说明某一行为的道德价值或是某一个人的道德水准的高低,而道德行为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理性行为,是简单的数字所无法承载的。况且,就爱心本身来说,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不具有可量化性和可比性,没有什么标准可以衡量或比较得出谁的爱心有分量,谁的爱心珍贵,谁的爱心又不值一提。爱心本来就是同“质”同“值”的,又怎能用小时数简单而“强硬”地加以区别?道德银行此种数字化运营管理极易使人将爱心分出三六九等。就道德的本质而言,它所期望的是实现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善”的建构,达到心灵的完美,提升人之为人的价值意义。
3道德银行忽略“验伪”何保“存真”
以河南省郑州市的道德银行为例,银行规定由服务对象对志愿者的服务时间、项目加以确认,储户才可以到银行办理存储手续及参加有关评选活动。笔者认为其中仍有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首先是服务对象千差万别,每个人的价值标准不同,不同人的验证结果必然有一定的主观性因素,是否对其他储户公平合理?其次是服务种类不同,服务的难度不同,每个人在单位时间内的劳动付出不同,给服务对象带来的实际意义也不可能相同,这些可能导致储户到银行存储的“币种”不同,这就存在一个相互间的“汇率”问题和对储户的储金加以“验伪”的问题,否则很可能出现被数字化道德行为所遮蔽的不道德的行为,使道德银行所呵护的“爱心”不全是值得呵护的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