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管理与思想教育探究

2014-07-24刘媛媛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5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思想教育高校

刘媛媛

内容摘要: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多元性、随意性、多样性、无序性等特征,与大学这一特定环境相结合,使得高校网络舆论空间因其参与主体的平等性、舆论活动的开放性、参与方式的互动性,作用变得日益强大。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有助于正确引导大学生健康上网,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形成科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对于校园网络舆论空间存在的舆论参与主体不具有代表性、网络舆论主体责任与权利不对等、理性与非理性的交织、网络言论统一性不强等问题,要采取构建理性的网络舆论文化、把握引导校园热门话题的主动权、增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有效性、构筑高校管理者与大学生协商交流的网上互动通道、加强高校网络舆论空间伦理道德建设等措施,强化对校园网络舆论空间的引导和管理。

关键词:高校 网络舆情 思想教育

当前,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参与公共舆论、影响社会生活的主要平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7月7日在北京发布了《第3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学生仍然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占比30.2%。其中,大学生是上网最活跃的群体,上网频率和时间最多。由于高校教学科研的需要,校园网建设比较完善,并且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因此使用互联网的机会更多。相对来说,大学生将网络作为生活娱乐工具的依赖程度最高。

一.网络舆情的定义

网络舆论是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的看法或言论。对于网络舆情的概念,我国学者大多倾向于王来华在其著述《舆情研究概念———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中对舆情的定义: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执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也就是公众对某些社会状况所反映出来的态度、意见和情绪波动。网络舆情则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公共事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网民作为主体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对客体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引起较多人共同关注,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

而对于高校网络舆情,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有人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是特指与高校有关工作相联系的网络评论或观点,这一定义内涵较广。也有人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是指在校园网络上传播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师生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共载体是校园网络,而且网络舆情的行为主体是师生,但从现有的文献来看,高校网络舆情的行为主体是高校学生。有人就专门提出了大学生群体网络舆情的说法,即大学生作为“网民”中的特定人群,在互联网上,对其所关注热点话题具有一定的倾向引导作用。也有人认为高校网络舆情的载体是整个互联网,而不仅仅局限于校园网络,认为高校校园网络舆情是指通过高校师生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多数公众对现实社会各种现象的、并能对其进程产生影响的、公开的、一致的、具有权威性和倾向性的信念、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式

随时新网络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途径除传统方式电子公告板(BBS)、博客(Blog)、贴吧等,还出现新型的传播途径,包括:人人网、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和微信公共服务平台逐渐成为了高校网络舆情传播的主要方式。这些传播方式的共性在于使用非常方便、信息传播快捷迅速、用户群数量大、人际交流互动性强、私密性强等特点。其中微博和微信更因其便捷、快速的信息传播方式成为近年来新兴的高人气网络传播媒介。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及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内容丰富多彩,有利有弊,我国学者曾润喜曾经指出,在高校论坛上学习生活类话题以及学校事务管理类话题是大学生经常讨论的话题。当代大学生爱国、有理想、有抱负、有正义感,但其自身还不够成熟、不会冷静思考,缺少理性分析。

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从网络中,他们会关心政治稳定、社会安全;也会关心学校政策部署。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受西方文化渗透影响,使得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多元化,同时网络的迅捷使得网络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夸大的效应。在较强的知识性、开放性的文化环境下,互联网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阻碍,使得各种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相互渗透,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网站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于互联网使得“本我”得到更好的体现,并且又具有隐匿性的特征,学生们针对现实生活中的不满难免会在网络上宣泄。郭志伟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概括出高校网络舆情的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二是校园突发事件;三是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

大学生是比较特殊的群体,势必会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李新萌在中以高校网络舆情主体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在当代这个网络社会的大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群体个性化更加凸显,并且越来越趋向于独立性与现实性。郝英杰等从舆情形成的角度出发,在《高校网络舆情形成规律分析》中,将网络舆情的特点概括为:直接性、突发性和偏差性。此外,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部分,也是源于现实。但是由于网络的某些传播特征,使得网络舆情在表现出一些不同于传统媒体舆情的特点,显现出自身的特点:1、网络所表现出的自由性与散漫性;2、个性化与多元化;3、网络的突发性与快捷性;4、网络舆论具有开放性与平等性。

四.校园网络舆论管理引导与教育的着力点

高校网络舆论空间作为一个开放的公共舆论平台,其作用是多方面的。正面而言,它不仅汇聚了各种有益于高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而且还可以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但负面影响也同时并存:“恶意灌水”、集体抗议、散布谣言、攻击诽谤等,加之不稳定的因素、社会思潮和舆论动向等都会在网络上首先反映并迅速扩散开来。如果处理不当势必引发舆论参与者的不满与对抗情绪,甚至可能演变成一场网络舆论危机,引发高校的不稳定,甚至会给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做好网络舆论引导、管理和教育工作,妥善处理网络舆论危机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现实课题和战略任务。

1.建构理性的网络舆论文化

对于网络舆论,高校应秉承公开、透明、包容的公共管制之道。网络舆论空间是一个了解民意的最为重要的窗口,至少在今天的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中,没有哪一个敏锐的高校管理部门或管理者会对网络上的舆论视而不见。理性的网络舆论文化的建构,需要我们合理区分合法与非法的界限,及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普及相关知识,提高校园管理者对驾驭网络舆论空间的能力,和大学生应对舆论的鉴别能力,有效整合和提升高校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能力。

2.把握引导校园热门话题的主动权

高校管理者要注重对网络舆论空间中热点话题的调控,对可能带来不良影响的负面信息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主动在网上发布正面、积极的新闻事件信息。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发挥引导作用,关心学生思想状况,向好的方向引导。

3.构筑高校管理者与大学生协商交流的网上互动通道

谣言止于公开和透明,智慧起于包容和海涵。一些未经证实的谣言和小道消息,往往会引起网络乃至整个校园的不稳定,人云亦云扩散得很快,继而产生三人成虎的局面。情况越不明朗,越容易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他们去围观、散播,也给了各种谣言可乘之机。这时,高校管理部门或高校管理者要直接介入网络评论和引导工作,通过网络与大学生进行平等协商和交流, 坦露心声,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有机地诠释服务理念,而且可以有效地回应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化解大学生的心理困顿,稳定学生情绪,从而化解舆论危机,为高校的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4.加强高校网络舆论空间伦理道德建设

在网络舆论空间,由于是虚拟平台,意味着信息的传播与交流缺少必要的约束。我们有必要教育大学生,让他们提高自身的素质,使高校舆论空间道德建设得到好的发展,大学生们作为网络舆论空间的主体应该具有为自己传播的信息负责任的态度和精神,在自主表达各种利益诉求、进行网络议论和网络评判时,必须把握好分寸。尤其是在面对各种可能对他人和社会利益造成危害的信息时,要学会运用理性来甄别和判断是非,而不要人云亦云,使他们认识到理性、严肃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保护。

参考文献

[1]李新萌.浅析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与引导[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6).

[2]郝英杰,马海红,彭军林.高校网络舆情形成规律分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0,(6).

[3]徐保山,高校网络舆情的把握与管理[J].新闻爱好者,2010,(2).

[4]冯景欢,邢蓉,赤沙沙.高校网络舆情特点研究[J].河北企业,2012,(8).

[5]王来华.舆情研究概念——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6]沈德艳,李进,张俊,郭元新.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对策研究[J].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15).

[7]李成茂,高斌,张勇.高校舆论环境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作用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S2).

[8]巫明川,郭宝林.校园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管理及应对策略——基于大学生手机上网视域[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2).

[9]王勇,部先宝,郑长龙,洪艳,石铮越. 网络舆情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必修课[J].发展.2012(02).

(作者单位: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思想教育高校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关于高中班主任思想教育的创新方式摭谈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