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与高职生的人文素质培养
2014-07-24曹丽萍
曹丽萍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当今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当前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大学语文教学与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的方法与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具备真诚的情感,灵动的思辨,宏大的心胸,渊博的知识,优雅的情趣。为生命个体的发展撑起一片自由、和谐、明朗而多彩的天空。
关键词:大学语文 高职学生 人文素质培养 方法途径
池莉曾说:“语文是一种知识,但更是我们生命的营养,一旦缺乏,生命就会苍白;语文是一门科学,但更是我们生命健康的一种元素,削弱了它,我们就会缺乏必要的生活力量[1]”。钱理群先生认为:“一个人精神是要有一定的底子的,语文教育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建立一种精神底子[2]。”吴宓先生也曾说过:“文学教育的作用在于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情、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3]。”说明了语文是我们的精神世界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元素。本文就大学语文教学与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共大家商榷。
一.当今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
当前,我国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差距不仅体现在科学文化基础方面偏弱,在思想道德、心理素质、人文素质方面也相对偏低。人文素质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一是语文基础薄弱,母语运用能力较差;二是人文知识匮乏,艺术修养偏低;三是心理素质偏差,情绪容易波动;四是人格修养较差,缺乏礼仪规范;五是个人主义思想严重,集体观念淡薄;六是人文素质欠缺,适应能力较差。
二.当前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课堂沉闷,缺乏人文性;二是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呆板、机械;三是迷信权威,扼杀学生的个性;四是考核方式单一,缺乏人文性。
三.大学语文的人文性
1.人文关怀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
语文是心灵家园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关乎我们心灵的学问,正如赵永嵩所言“语文本质上是一门人的心灵的学问。而语文学科就是在学校教育中,以教学科目出现的关于中华民族共同语的教育,或者说是关于母语的教育,祖国语言的教育[4]。”人文关怀是语文教育目标的终极追求。
2.《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渠道
因为人文素质的核心素质之一就是语文素质。抓住了语文教育,就是抓住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脉搏。《大学语文》的内容主要是经典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承载着优秀的民族精神,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和艺术魅力,以其独有的审美感召力、修养涵化力穿越时空深入影响人的心智,具有综合性的功能,她通过文学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激扬斗志、培育人格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所不能代替的。她以其本身内在的品格,即用优秀传统文化、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切实有效地引导当今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和良好的品德,唤醒他们的道德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培养起健康文明的习惯与道德良知。
四、大学语文教学与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的方法与途径
(一)挖掘教材的人文性,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反复咏读《大学语文》的经典篇目,其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其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他们的民族责任感;其三,培养学生关爱民生、奉献社会的精神,提高他们服务社会的责任;其四,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提高他们应对磨难的能力;其五,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善他们的人格修养;其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挖掘教材的人文性,凭借学科自身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去发挥构建学生美好精神家园的巨大作用。促使高职生在美好精神家园里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成为一个奉献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幸福快乐的人!
(二)实施人文化的教学模式,重视文化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渗透
1.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展示内心感受。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自由地展示内心感受。
2.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观念,为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提供资源。在教学中要由重教师“教”向重视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知识向重发展转变,由单项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由教学模式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教师尽可能多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资源,努力做个催化者,协调者,为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人文主义意识得到培养。
3.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价值。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关键应该是关注生命的个体,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依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努力搭建平等、民主、科学的平台,采用研讨、辩论等形式,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感触最深的部分各抒己见,给学生更多的锻炼发言机会。为生命个体的发展撑起一片和谐、自由、明朗而多彩的天空。
4.创建人文化的考试形式,全方位考核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评价一个学生是否合格,不能单以成绩好坏而论,而应该看他是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创新的欲望。考核制度要尽量体现学生的学习状态,一张卷子定成绩的考核办法显然无法适应大学语文教学。因此,应建立一种合理的考核制度,不能只以试卷为准,要与学生平时学习的态度挂钩,结合学生自身的水平综合考虑,使其既能尽量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又能体现学生的平时学习状态。
一是推行学分制。教师要公正客观地对待学生的全面表现。比如课堂发言讨论有记录,平时作业有成绩,课外演讲、征文、辩论等比赛获奖给予加分,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奖励加分……学期末任课教师要从各方面学分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力求全面培养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避免仅凭一张试卷定成绩。二是要形式多样,注重学生个性发挥。可以采取开卷、闭卷、笔试、口试、课堂外与课堂内、开卷与闭卷、论文与答辩等结合形式,由学生自主选择。“使每个学生都有进步”的目标,让学生在成功体验中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变知识考核为主为能力考核为主。三是以说写并重代替重写轻说。对讨论课、演讲、朗诵、辩论、分角色口语表演等都进行打分,提高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积极性。在能力考核中要着重提高“说”的考核比例。避免出现老套的重写轻说弊端。
(三)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实施人文性教育
只有教师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才能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生。人文精神教育要求能承担人性化教学角色、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笔者认为教师的人格魅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首先,要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使学生在充满阳光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自由地成长;其二,要相信学生,宽容学生,给予每个鲜活的个体以饱满高涨的创造激情;其三,教师要修身养性,严于律己,以优雅的行为去熏陶学生的习惯;其四,教师要善于学习,学高为师,以渊博的知识去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其五,教师要执着追求,百折不挠,用胜不骄败不馁的形象去感召学生追求卓越。
(四)拓展教学资源,延伸人文教育
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用语文,生活处处可以学语文。我们应当引导学生走出“小课堂”,走进“大课堂”。在“大课堂”中,接受人文教育。不能将语文学习禁锢在课堂学习这一狭窄的空间里。
1.充分利用好图书室和阅览室。图书室和阅览室为学生提供了丰盛的精神文化大餐,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在这里他们可以与名人对话,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开阔视野。在阅读经典名著的过程中,逐渐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2.重视课外写作。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诗社,并创办自己的文学刊物,教会学生写作的技巧,鼓励学生向校报、校电台写稿,并积极在校外的文学刊物上发表文章;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墙报比赛、征文比赛活动:并结合校庆,开展征集校歌、谱唱校歌、宣讲校歌等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3.亲近自然,深入生活,语文学习生活化。让学生亲近自然,深入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驰骋想象,放飞理想,倾吐心声;到社会中,在生活中,体验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激发其爱心与同情心,体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感悟真善美,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诚然,大学语文是重要的人文课程,大学语文教学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最佳途径。但是,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单纯凭借大学语文教学的孤军奋战很难使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精神面貌得到很大的改观,这还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是校领导的足够重视,其次是其他学科教育的大力配合,另外还需要全校师生甚至是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齐心协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充满仁爱、文明和谐的大人文环境,以帮助大学生构建充实美好的精神家园。我们期待高校及全社会广泛关注、高度重视大学语文教学,为使大学语文发挥良好的育人功能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池莉.第二声啼哭.语文教育通讯 2000(12)13-16
[2]钱理群.关于语文教育的仿谈录.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3]吴宓.文学与人生,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59-68。
[4]赵永嵩.深入开展语文教育改革——面向2l世纪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座谈会综述[J].教育研究,1999,(1):48-53.
(作者单位:襄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