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医学模式下护患关系的发展历程
2014-07-23王秋桐安洁马小允陈玲刘娟吕建敏杜海燕
王秋桐 安洁 马小允 陈玲 刘娟 吕建敏 杜海燕
整个医学模式大概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和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等四个不同模式,本文意在探讨在不同医学模式下护患关系的发展历程。
医学模式护患关系发展历程医学模式是人类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医学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观察和处理医学领域中有关问题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方法。医学模式会随着医学技术手段不断发展和人类健康需求变化而调整。著名医史学家西格里斯特曾经说过:“每一个医学行动始终涉及两类人群,医生和病人,或者更广泛地说,医学团体和社会,医学无非是这两群人之间多方面的关系”。护患关系是医学行为所产生的关系中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一个和谐的就医环境离不开良好的护患关系,也是处理好一切护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医学模式的不管变化也在引领着护患关系不断的演变。历史上医学模式主要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和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一、神灵主义医学模式时期的护患关系
大约在1万年前的亘古洪荒时代的原始社会,那时候的人类尚未开化,对人体结构和疾病的认识处于蒙昧无知的状态,认为是神灵和妖魔鬼怪在主宰的世间一切,这就诞生了所谓的神灵医学模式。当时整个社会都在盛行这种对疾病的观点,造成了部落、部族和氏族的所有成员对待疾病的态度都是认为生病的人都是被神所遗弃的,不能违背神的旨意。即使出现了病情好转,也会被认为是神的怜悯。在这个医学模式的时代,其实并不存在真正的医护身份,他们都会被认为是执行神的旨意的使者,他们有权力干预部族成员的生与死,医护的早期形象,也就是神的形象,神主宰着人世间的一切,医者与病人之间的关系就完全被神与人的关系所代替了,医护患之间是一种松散、无序的关系。在这个时期,医者是处在国家权力的顶端同时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时期的护患关系
约公元前5世纪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开始逐渐形成,当时的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了解,积累了一些疾病的治疗经验,使人们认识到疾病并非是神鬼怪所为,而是可以治愈的和有规律可循的。当时某些人对神鬼怪与疾病的联系心生质疑,希腊希波克拉底著名的“四体液说”,他主动抛开当时流行的所谓神学理论,提出疾病是人类身体受到外在因素干扰而出现异常的,断然不是神鬼怪所为。我国古代名医扁鹊的归纳的“病有六不治”中的“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也坚决否定了与所谓神学与巫医,成为日后的经典论断。在那个时代,医护并无分工,“医”既要看病抓药又要护理病人,可以视为容“医”与“护”与一身。不过在这个时期,医生的地位是备受尊敬的,在社会等级划分中处于尊贵级别,这种情形就决定了劳动群众就要求医问药,就要卑躬屈膝。治疗的决定权被医者牢牢攥在手中,医者享有决定性的地位,而求医者只能被动接受、听从医者的吩咐,这跟当时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和伦理制有一定的联系和相对性。但医者要是与封建统治者和贵族相比较,医者只能“叩头请命”“君饮药臣先尝之”,治愈疾病,可得到丰厚的赏赐、宠遇,但一有差错,便人头落地,他们之间的医护患关系属于主仆关系。
三、机械论和生物医学模式时期的护患关系
在文艺复兴开始的十五世纪的西方,很多学者将人体的生命运动看作是机械的活动过程。英国唯物主义学者弗兰西斯·培根明确提出了整个世界和人类都是物质的,均是由大小不一的各种物质组合而成,法国著名的科学家笛卡儿也延续这种学说,甚至还为此专门撰写了了《运动是机器》一书。法国一名叫拉马特利的医生,也提出类似的观点,他在《人是机器》这本书提到,人是一步自动运行的机器,心脏是动力,四肢是杠杆,食物是燃料,疾病的出现代表人体的某个零件出现了问题,需要进行维修。
这个时期人体“维修工具”和“修补设备”也得到了卓有成效的完善和改进,定量实验法在医学研究领域的使用要归功于意大利科学家圣托里奥,他所设计的诸多医疗设备如温度计、脉搏计、早期临床护理仪器等在今后的医学行为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著名的《论医学测量》便出自于他之手。“操作与被操作”“修补与被修补”的观念在这些医疗设备出现后更显的尤为突出,更加减少了医生、护士与患者的交流,忽视了对病人的关心、尊重以及在心理社会方面对患者的应有的安慰和指导。
四、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时期的护患关系
1977年,Engel GL教授提出了需要构建一种新的医学模式代替現有的医学模式,他认为:不论是对疾病的治疗、预防和康复都要将人视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将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进行考虑,而不能单独将其单独分开,未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时期必会代替生物医学模式。在这个新的医学模式下,医生要继续弘扬高尚的医德医风,公平对待每位患者,尊重患者的权利和隐私。最终将医学本身的目的发扬为: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优化生存环境、提高生命质量。
在这个期间,才真正实现了医护身份、工作职责明确。1956年,美国医生萨斯和霍伦德正式提出了“医患关系的基本模式”,将护患关系也区分出3种基本模式:①主动—被动型;②指导—合作型;③共同参与型。在日常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护患关系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和病情的发展程度,会由一种模式过渡到另外一种模式。
护患关系继医患关系之后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个和谐的就医环境才会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康复和护理工作的开展,保证顺利完成对患者的病情评估和采集资料的真实性。其实和谐的护患关系也可以作为一种沟通交流的技术手段,不但可以有利于患者更快的康复痊愈,而且对于护士自身身心健康也大为有利。由古观今,我们需要理清医学模式的演变和护患关系变革中各种问题的内在联系,才能更好地对护患关系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郑修霞.护理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35.
[2]吕薇,孙梓萌.护理伦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27-128.
[3]冯兆棣,冯同强,崔伯生等.医患关系的文化背景[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11(9):669-671.
[4]徐天民,程之范,李传俊等.中西方医学伦理学比较研究[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2008.18.
[5]李霁,张怀承.医学模式的演进与患医关系的变更[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2):8-12.
[6]金中杰.论医学模式的演变与医学教育课程的设置[J].卫生职业教育,2009,12(5):6-9.
[7]徐薇薇,杨熙然.某三甲医院护士受侵害的原因及治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15(8):33-34.
[8]史瑞芬.护理人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