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探究与反思

2014-07-23李霞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铜片稀硫酸原电池

李霞

课堂教学提问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但在设计具体的问题时往往存在着问题质量偏低的情况。课堂上师生间缺少你来我往的互动,提问中忽视对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没有为学生创设深入思考、大胆求索、大胆发言的时间和空间,长此以往,学生势必养成一切依赖教师,甚至做题时等教师报答案等不良习惯,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下降,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下面笔者结合案例谈谈在化学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本案例的教材依据是苏教版化学2专题2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完全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以锌、铜、稀硫酸原电池为例,分析构成原电池装置的一般条件,我们做了下列实验:

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分别插入稀H2SO4中。

实验2:把一块锌片和一块铜片同时插入稀H2SO4中。

实验3:用导线连接两块金属片,在导线中间连接灵敏电流计,电流计指针有偏转。

然后根据实验现象,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实验1和实验2,实验2和实验3中的现象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问题2: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什么呢?

问题3:通过刚才的实验,符合什么条件的装置才能构成原电池呢?

通过对问题1的分析,学生发现锌片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而铜则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可是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上却出现了大量气泡。这样,在分析现象时出现了和学生原有知识的冲突,从而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的问题2,学生很自然地发现实验3的装置中出现了电流,从而可以引导学生得出原电池的概念。最后的问题3是一个较为开放式的问题,也是一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需要学生较好地运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进行思考,所以在上课的时候笔者采用了小组讨论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对实验3的装置结构的分析和教师的提示,学生能够较好地总结出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从而完成问题3的解决。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化学教学有着显著的活动性特征和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在课堂上能充分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这里是通过开展实验探究,创设问题情景,充分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显现。而且,提问注重从现象到本质的层次递进,不仅使学生看到实验现象,而且更加注重现象背后的原因所在。层层递进的提问,使得学生自然被引入到探究原电池结构的知识当中,从而突破了构成原电池装置的条件这一学习难点。

巧设疑问是创设良好思考情境的关键。问题的设置必须难易适度,便于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设疑时,应时刻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相机设疑,因势利导,逐步展开。

接下来,在分析锌、铜、稀硫酸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时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4:铜片上产生的是哪一种气体?该气体是如何产生的?写出反应方程式。

问题5:氢离子在铜片上得到的电子是不是来自于铜片(根据铜片是否溶解判断)?如果不是,电子又是从哪来的(根据锌片是否溶解判断)?根据分析写出锌片溶解的方程式。

问题6:判断铜片和锌片上发生反应的类型。

问题7:总体描述电子的转移情况。

分析问题4时,学生比较容易发现铜片上产生的气体是氢气,然后由质量守恒这一原理推测出铜片上的反应应该是:2H++2e-=H2↑。自然的,学生也会想到:氢离子在铜片上得到的电子是从哪里来的呢?于是,在这里给了学生两个选择:来自铜片溶解还是来自锌片溶解,这样使得原本很难的一个问题更加具体化,使得大部分学生能够发现电子来自于锌片溶解,从而写出方程式:Zn-2e-=Zn2+。那么,根据得失电子理论,马上分析出铜片上发生还原反应,锌片上发生氧化反应。接下来的问题7,学生也比较容易得出答案:电子从锌片转移到铜片上,从而也可以分析出电流从铜片流向锌片,而且确定了此原电池中铜片为正极,锌片为负极。

这样,学生在逐个解疑的过程中,由浅入深,逐渐掌握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设计问题时考虑了问题的层次和类型,适当地创设了一些适合于学生且有一定思维容量的问题,使学生感到这是对他们智慧的挑战。挑战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

在提问的同时,笔者也考虑到了问题的生成性。在解决问题4的时候,有些学生意外发现在锌片的表片也出现了少量气泡,因此笔者在讲完问题7以后又补充道:“按照原电池原理,氢气应该在铜片表面生成,为什么锌片上也会有少量气泡呢?”这时候,学生就开始了猜测和讨论。最后,笔者从锌片的纯度上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同时也为后面讲解钢铁的腐蚀做好了铺垫。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的形成是科学探究的“起点”,问题的生成更是有效探究的“拐点”,“起点”决定了学习的内容,而“拐点”决定了深入探究的方向,二者同时决定了科学探究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从这节课中笔者发现,要想在化学课堂中做到有效提问,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不能提太简单或者太难的问题。有时候,若是一个问题太难,可以将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循序渐进地问,使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一个较难的问题。第二,提问题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表述,将问题具体化,让学生知道教师在问什么。第三,提问时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时间过短的话,实际上就会使提问仅仅只是形式主义。但是,因为高中化学课时比较紧张,这一点往往比较难做到。

猜你喜欢

铜片稀硫酸原电池
“果蔬电池”求真趣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原电池高三复习
土豆做电池
原电池教学设计
铁粉和氧化铜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的实验探究
泥炭的稀硫酸预处理及其工艺优化
原电池电极的判断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原电池”复习导航
补注区别浓硫酸和稀硫酸的方法
浅谈浓硫酸和稀硫酸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