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014-07-23王春霞
王春霞
摘 要: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是前人创新的产物,数学知识来源于创新,又能促使人们进行新的创新。创新思维寓于数学教学之中,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数学的运用与创新,数学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参与知识的创新过程,形成初步的解决问题和探索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创新思维;小学数学;能力培养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数学的运用与创新。不论是数学的运用,还是数学的探索,都离不开创新,没有了创新,数学就会失去灵魂。因此,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既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活动,发现某个对象的某些特征或这个对象与其他对象间的联系;在探索过程中能寻找合适的方法”。只有让学生经常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才能逐步获得探索与创造的感性经验,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从而逐步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该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现结合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笔者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和思维的动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增强学生的思维内驱力,激起学生创新的动机。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学生没有主动意识的原因有很多种,但首要的问题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
随着课改的进行,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打破课堂上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由主角变成配角。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说,学生很少有发言的机会,学生就不会主动地思考问题,而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的给予,因此学生就不会具备自主探索的意识。教师必须把说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来说,这样才会为学生的自主创新提供机会。
在处理好主角和配角的关系之后,还应该创造和谐、民主、温馨的课堂氛围。班级中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个性、爱好,教师必须照顾到每个学生。首先必须让学生消除对教师的畏惧感。在以往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会对教师产生一种畏惧感,这种畏惧感的存在会影响到学生的创新。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表情和谈话以及课下的谈心、聊天等方法消除学生对自己的畏惧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才会信任教师,敢于创新,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之,要使学生能够放松、主动地进行创新,教师应该多鼓励、多表扬,从而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地进行创新。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思维境界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就能使学生寻求思路,大胆创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鼓励学生多提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一旦学生提问,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哪怕某些提问是可笑、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
三、再现创新过程,培育创新思维
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结论的证明和应用,更要重视探索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沿着教师精心设计的一条“再发现”的道路去探索和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用归纳、类比的方法,从中找出规律,形成概念,然后再设法论证或解题。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都是从好奇开始,好奇心使人有强烈的求知欲、有探索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小故事、谜语、笑话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兴趣与好奇心,激发求知欲,从而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提供开放型的素材资源,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材料既要使学生感兴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要做到材料与内容相吻合,选材灵活、自由,让学生展开积极思维,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数学课本中有大量的创新思维的素材,教师应该把他们挖掘出来,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1.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
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一题多解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好方法,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观点考虑问题,使其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
2.抓住分析时机,训练联想思维
联想能使学生多角度地去观察思考问题,进行大胆联想,寻求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于训练思维的时机,强化训练。
3.抓住猜想时机,训练灵感思维
知识是思维的基础,人们总是通过知识去揭示、探索和认识未知事物,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清晰的基本概念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因此,必须扎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让他们在教师和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是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