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领课堂变革:作为评价手段的课堂观察

2014-07-23张菊荣

江苏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课堂观察

张菊荣

【摘 要】课堂评价如何引领课堂变革?这是评价领域的重要课题。作为评价手段的课堂观察,应该而且可以担当这样的责任。以“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建构为例,借助课堂观察的评价手段,“倒逼”课堂教学变革,应该是可能的。因为作为评价手段的课堂观察基于方案,能够避免“全后置”;基于结构,能够避免碎片式;基于证据,能够避免概念化。而这种课堂变革路径,也应该适用于其他思路的课堂变革。

【关键词】课堂变革 评价手段 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作为一种特殊的课堂评价手段,在引领课堂变革中的作用已经日益显现。课堂评价的功能,最基本的有两种:其一,主要是下论断,评出甲乙丙丁、高下好坏;其二,主要是促成改进,不是为了一个评课结果,而是直接地为改进课堂质量提供咨询。前者是一次性评价,后者是连续性评价;前者如评优课等,后者如教研课等。作为评价手段的课堂观察显然属于后者,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引领课堂变革。我们知道,不同的教育哲学、教学理论、教学流派,会持有不同的课堂理解,进而进行丰富多彩的课堂变革。这种课堂变革会通过很多的路径,课堂观察就是其中的重要路径。因为有怎样的课堂理解,就会有怎样的课堂观察方案与过程;而评价引领变革,作为评价手段的课堂观察怎样展开,就会影响课堂教学变革怎样进行。因此,引领课堂变革,应该是作为评价手段的课堂观察的题中之意。课堂理解众说纷纭,课堂观察可以引领课堂向着各自主张的方向变革。本文仅以“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建构为例,试论作为评价手段的课堂观察是如何引领课堂变革的。

一、基于方案,避免“全后置”评价

以往的课堂评价常常是“马后炮”“事后诸葛亮”式的评价,评价者进入课堂之前,没有与被评者进行必要的沟通,更缺少基本的共识,上课之前不研究教师的教学方案,上课之后就认为这也不是、那也不对。我们称这样的评价是“全后置”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是建立在互不理解、互不信任的基础之上的。课堂评价主要发生在上课之后,这无可非议,课堂评价需要也应该欢迎“事后诸葛亮”,但不能仅仅做“事后诸葛亮”。多年来,我们探索“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建构,我们的课堂观察活动必须基于方案进行,这种基于方案的课堂观察能够较好地引领课堂向着我们所要的方向变革。

在今天,没有事先拿到教师的教学方案,或者拿到的教学方案不符合“教-学-评一致性”的基本要求,我们的课堂观察就很难展开。“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是我校多年来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合作项目,它的主要观点是在学习目标的导引下,实现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课堂的评三者的一致性。在“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中,学习目标居于核心的地位,评价任务确保“学生的学会”(以往,我们的教学很少叩问“学生学会了吗”这样的问题,而评价任务正是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会”),教学活动用于组织评价任务以达成学习目标。根据这样的课堂理解,我们设计相关的课堂观察量表,比如:

在这样的课堂观察量表中,要事先采集执教者预设的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如果没有这种信息,我们的课堂观察就无法展开。于是,我们就会要求执教者提供相应的教学设计,与执教者讨论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而这种讨论,也就“倒逼”教师根据“教—学—评一致性”的原理进行教学设计,也就引领了课堂变革——课堂变革从教学方案设计的时候就开始了。事实上,我们的教学设计已经采用了“逆向设计”的思路,即强调“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遵循“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教学活动”的设计线路,而不是“学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价任务”这样的传统路径。

“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探索还有诸多的主题需要研究与观察:如何从学习信息的角度观察学习目标的达成,如何观察评价任务的运用,如何观察教学与评价的整合,如何观察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而这些主题,还有无数的下设主题可以研究与观察,比如课堂教学中学生“说”的信息的观察,“写”的信息的观察,教师反馈的观察,等等。但不管是观察什么主题,我们都可以建立在教案研讨的基础上,通过基于方案的评价,避免“全后置”评价,以发挥课堂观察主动引领课堂变革的作用。

当然,“教—学—评一致性”也只是理解课堂的一种思路,我们选择其他的思路,也可以设计相应的观察方案,并以观察方案“倒逼式”地引领教学设计。

二、基于结构,避免碎片式评价

课堂观察引领课堂变革,在于它是基于结构的观察,这种基于结构的观察可以避免“碎片式评价”的弊端。碎片式评价司空见惯:一节课下来,往往公说公理,婆说婆理,你说“教师讲解时间太长”,他说“学生做的机会太少”;你说“提问可以设计得更好”,他说“教师的点拨可以做得更好”……零零碎碎一箩筐,如果要记录的话,执教老师可以记录密密麻麻的一大堆意见。可是,这些意见如果不能纳入一种“结构”进行思考的话,又能对老师的课堂变革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呢?这种碎片式的评价,最大的特点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看似热热闹闹,看似忙忙碌碌,但对于课堂质量的影响甚微。所以,年复一年的高成本的教研活动,无助于教学的变革。

课堂观察的评价,是基于结构的评价。课堂观察对某一主题的理解,应该建立在结构化思考的基础上。课堂观察的结构,其实也就是课堂分析的结构。当我们建立了这种结构化思维之后,课堂才会发生真正的变革。比如以“评价与教学的整合”为主题进行课堂观察,我们设计了这样的观察结构:

这个观察结构,其实隐含着我们对“教学活动”的理解:教学活动必须嵌入评价任务,教学活动的组织最重要的就是评价任务的组织,“呈现评价任务——落实评价任务——交流与评价学习信息”,是“教-学-评一致性”基本的教学组织单位。一节课,可以由这样的若干个组织单位组合成“教学链”,这个“教学链”与“学习链”“评价链”相一致,构成了“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当然,这是一个“基本的教学组织单位”,老师们完全可以由此创造更多的“变式”。

基于这样的结构进行课堂评价,我们就不会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马上就纠缠在碎片的丛林里找不着北,我们就不会热闹了半天、忙碌了半天最后却不知道“我们的课该怎样重构”,我们就不会急于讨论细枝末节而忘记了重要的问题、整体的问题,我们就不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我们就会首先考虑结构的调整、目标的重构、评价任务的再设计等“重大问题”,我们就会围绕着“怎样呈现评价任务?”“怎样保证学习完成评价任务的机会与质量?”“怎样交流与反馈以促进后续的学习?”“怎样落实评价与教学的整合以确保学生的学会?”等问题来专业化地思考课堂、评价课堂、研究课堂,我们就有可能实现课堂的变革。

在这里,我们并没有看轻细节处理的意思,我们只是强调要看到细节背后的结构,要善于把教学细节置于课堂结构的框架里去观察与分析。我们说细节是重要的,但细节只有在一定的结构中、体系中、框架中才是重要的,孤立地讨论细节,脱离结构,拿一大把细节出来进行“改进”,既无法替代系统的改善,也无法实现课堂的变革。

三、基于证据,避免概念化评价

在笔者看来,“碎片式”与“概念化”是课堂评价活动中的两大重症。前者让人迷失在细节的丛林中认不清路,后者让人飘浮在玄虚的云雾里不知所措。除了“碎片式评价”外,在课堂评价中,“概念化评价”也是需要引起高度警惕的。在概念化的课堂评价中,我们竟然可以遮蔽生动的、丰富的现象,而采用似是而非的、概念化语言进行评说。甚至我们有时候很喜欢“戴帽子”“贴标签”,什么“没有生本意识”啊,什么“缺少儿童立场”啊,什么“没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啊,什么“缺少新课程理念”啊,说起来,都貌似没错,但这些都只是概念化的、抽象的言说。那么,证据呢?课堂观察应该是基于证据的课堂评价。只有基于证据来评价,课堂才可能发生真真切切地变革。

课堂观察,其实就是观察者带着一定的目的与主题,凭着自身感官及辅助工具,在课堂现场收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与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当然,在今天看来,它也是一种课堂评价手段,一种非甄别性的课堂评价,一种包含了研究方法的课堂评价。这里的“信息”,也就是“证据”。由此看来,课堂观察必须基于证据。没有基于证据的概念分析,只能发生在纸堆间,但不能引领“实战”。

比如,以“如何运用评分规则促进学生的学习”为主题,我们对潘老师的美术课《猜猜我是谁》进行了多次观察(多次的课堂观察其实就是课例研究)。通过课堂观察获得证据,发现学生无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而理解“怎样才算画得好”,因此尽管有了作业评分标准,但这个标准仍无法促进学生的学习。这是一次由高校专家介入的课堂观察活动,高校专家建议“讲不明白的时候可以用样例来说明”,这一朴素而科学的建议让潘老师豁然开朗。再次上课,她以之前班上的学生作品为样例,来说明“怎样才算画得好”(即作业评分标准),由于学生明晰了评分标准,学习效果明显提高了!但是,在再次上课之后的观察分析中,仍有一位观察者分析了一个现象:潘老师在课堂的最后,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要求进行点评。在要求点评前,她出示了关于点评的标准。观察者认为,这个点评的标准应该前置,不仅应该前置到点评之前,而且要前置到学生绘画之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评价标准引领学习”的作用。“促进学习的评价”是怎样的,“评价规则制订与运用的要点”有哪些,如何理解“评价引领教学”“评价引领学习”,如何理解“表现性评价的设计方法”,诸如此类的“概念问题”,原来是躺在学术著作中的,此刻,在课堂观察的“证据”解释中鲜活起来了。之后,潘老师对此进行了深度思考,经由多次课堂观察形成的课例《猜猜我是谁》,堪称我校“教-学-评一致性”的典型范例。潘老师撰写的《如何用评分规则促进学生的学习——四年级美术〈猜猜我是谁〉课例描述与分析》也在《江苏教育研究》杂志发表。

如前所述,不同的教育哲学、教学理论、教学流派,会有不同的课堂理解,进而追求不同风格的课堂变革。本文只是以“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建构为例,试论作为评价手段的课堂观察在其中起到的引领作用,这种评价基于方案,能够避免“全后置”;基于结构,能够避免碎片式;基于证据,能够避免概念化。

【参考文献】

[1]王少非主编.课堂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1.

[2](美)斯蒂金斯.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10.

[3]沈毅、崔允漷.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4]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

(作者单位: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课堂观察
高职教学“课堂观察”方法的有效性探究
高中数学“课堂观察”教学有效性初探
教师提问有效性的课堂观察探析
高中英语课堂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观察研究
课堂观察LICC模式评析
基于课堂观察的“问”
中外教师在高职外语合作教学中的和而不同
此处有声胜无声
同伴互助英语课堂观察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课堂观察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