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湖南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
2014-07-23张俊
张 俊
(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1)
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是随着体育目标的更新、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而产生的一种全新教学形式。俱乐部式体育教学选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能够提高学生耐力、爆发力、腹部力量等身体素质,对培养学生兴趣、掌握终身体育技能,对自主学习、自我锻炼、独立思考和培养创造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因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更能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对于湖南各高职院校来说,建立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也是非常必要的。
1 高职院校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整体构建
随着学校体育改革力度的不断深入、改革内容的不断扩展,湖南省各高职院校可以从学校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大胆尝试“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促进体育文化的发展。各高职院校在选择体育俱乐部模式的时候,特别要考虑根据各专业特点设置各个专业人才所需要的项目;在实行体育俱乐部模式的同时,应该将专业技能作为一项普修课程辅助俱乐部模式的发展,凸显高职院校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中的特点。
2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具体设置
2.1 体育俱乐部项目设置
2.1.1 一般项目的设置 如表1所示,体育运动项目大致可以分为球类、保健类、格斗类、艺术类、娱乐类及职业体能6大类,6大类里面又有多个小类。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职业体能发展方面的需要,特别将艺术类中的形体训练、瑜伽等项目归为职业体能类。“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中,特别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尽量做到课外俱乐部的学习是对课内俱乐部教学的补充和延续,不重复和累赘,保障学生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形成体系。针对场地器材难以满足学生需求的现状,湖南省各高职院校可以开设定向越野项目,这个项目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而且符合湖南地形地貌丰富而不险峻的特点。定向越野项目在普通高校开展得已经非常普遍,在校际之间已经形成了竞赛。湖南省各高职院校可以借鉴普通高校的经验,通过开展定向越野来发展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体能。
2.1.2 体育俱乐部职业体能项目的设置经研究将职业岗位归为伏案型、交往型、站立型、运动型和高体能型等5种(表2)。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找工作时,除了需要相关理论和专业技术支撑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超强的体能保障。这对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提出了职业体能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中针对专业来设计课程是非常必要的。职业体能课要求根据所从事工作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灵敏性、协调性、身体力量、耐力以及抗疲劳能力。例如,针对高空作业专业的学生,学校可开设攀爬类项目;针对静态坐姿类专业的学生,可开设静力性的运动,如瑜伽;针对操作类的学生,可开设专业器械类的项目。这体现出高职学院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实用性和特殊性。
2.2 体育俱乐部学生选课方法设置
表1 体育运动项目的分类
一年级体育课教学统一以行政班的形式进行基础课程和职业体能课程的学习。第2年开始完全实行“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的模式,这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分层学习的需要。因此,从开展俱乐部教学模式前一个学期的期末开始,各个体育俱乐部就要进行选课的筹备工作。各个单项俱乐部负责制订计划、教学内容、聘请技术指导员等,在充分做好筹备工作后,通过展板、网站、海报等形式对本俱乐进行宣传,并对教学项目、教学内容、教学竞赛、教学指导员、考核办法等进行展示,供学生充分地了解各个俱乐部的特点,便于学生做出合理的选择。教导处将各个俱乐部的信息输入学院体育选课网,制订选课软件,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可以通过网络方式进行选课。在规定时间内没完成选课的学生视为放弃选课,由教导处统一安排。教导处根据学生假期中的选课进行合理分项,最后并对选课结果进行网络公示,一周内无异议将作为正式方案进行执行。当俱乐部划分了层级时,需要对想进入中级俱乐部和高级俱乐部学习的学生进行晋级测试,达到要求的学生才能晋级,没达到要求的学生将实行保留原级或退级的制度。从开学第2周之后,由教导处统一发放体育俱乐部的会员登记卡,学生可以进入各个俱乐部开始上课。
表2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分类
2.3 体育俱乐部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年级为普修课和课外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式,基础必修和职业体能必修课占70%、课外占30%;二年级实行课内外体育俱乐部组织形式,实行课内占60%、课外占40%;三年级为课外体育俱乐部组织形式,修满规定的学时可获得学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组织坚持做到打破班级、年级和专业的限制,实行学生选择的“三自主”。课外体育俱乐部是对课内教学的补充,主要满足3类学生的需要:第1类是在课内测试不合格学生的补习需要,这一类可以叫做课外初级体育俱乐部;第2类是为了满足学生更多体育锻炼和群体生活的需要及开展课内无法开展的一些体育俱乐部项目,如网球、轮滑、羽毛球等,课外这类俱乐部最多;第3类是为了满足小部分具有特长学生的训练需要,这类学生有机会代表学院参加竞赛,称为课外高级体育俱乐部。无论是课内体育俱乐部教学还是课外体育俱乐部教学,在组织教学时以能满足学生需要为原则,根据需要采取男女生混班或分班上课。而体育理论知识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被忽视,也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内容。这类教学更应该通过改变教学方法、丰富教学组织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如开展理论讲座、开办理论专栏、进行电视教学、网络化模块教学等。
2.4 体育俱乐部的教学内容
从培养学生综合体育素养出发,体育俱乐部应该根据体育教学的总体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设置。在内容选择和设置上,应该对各个项目的价值进行权衡,对教学内容的设置从宏观上进行控制和指导,注重从知识、技能、情感、习惯、社会适应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内容安排上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在学校师资队伍和场地设施允许的条件下,拓宽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娱乐化。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良好体育习惯出发,应该注意课内体育教学内容与课外体育教学内容的相互衔接,使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学到一系列完整的体育知识和技能。从高职院校学生岗位的特殊性出发,对学生的专业进行分析,针对每个专业所需要的不同体育素质设置体育教学内容。例如,对水利班的学生设置游泳项目,对进行高空作业的学生设置攀爬内容,对文秘专业设置礼仪、形体等内容。
2.5 体育俱乐部的评价机制
2.5.1 教学评价 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态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和锻炼的效果。合理的教学评价对于教师来说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鞭策,在体育俱乐部教学中引入一种良性的竞争和评价机制将有利于各个体育俱乐部健康、快速地发展。当然,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不能一味地以学生人数的多少进行评定,还需要从教学计划的制订与执行、教学态度的优劣、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多个方面综合评定,最后将综合评定的结果与评职称,评奖金挂钩,以致起到激励和鞭策的作用。
2.5.2 学业评价 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单一地用技术考核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评定,这影响了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所以,应该做到:第一,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情况,将考试的结果和学习的过程结合起来,将课内俱乐部学习和课外俱乐部学习结合起来;第二,在技术考核时设置的标准可以多样化、灵活化,做到只要学生技术考试能够合格、课外锻炼修满规定的学时、完成有关体育知识的作业等就可以拿到学分;第三,拓宽对平时成绩考核的范围,除了出勤率以外,还可以从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程度、团队合作能力、课外比赛获奖等方面进行考量;第四,如果实行了分层教学,那么应该根据各运动项目的自身特点,由体育教师组织专家确定各项目、各等级的技术、身体素质、体育意识、基础理论及专业理论的考核内容与标准,同一级别不同项目的考试难易程度要一致,以避免因考试标准制订的差异,造成学生选择容易通过的学习项目的倾向。
2.6 体育俱乐部学时与学分登记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4个学期共计 144 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由此可以看到,学时与学分与学生能否顺利毕业紧密相连,因此,体育俱乐部模式教学如何规划学时和学分至关重要。根据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的学生最高修满164学时,最低达到国家要求修满144个学时,其中每修满8个学时可以获得1个学分,学生必须修满18个学分方可毕业。第1学年以课内教学的必修课为主共64学时,课外体育俱乐部每学期安排10学时,共20学时;第2学年按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模式进行,课内体育俱乐部修满40个学时,课外体育俱乐部修满20个学时;第3学年主要以参加课外体育俱乐部为主,完成20个学时的学习。一般的技能采取测试和考查的形式进行,只要合格就可以获得学时和学分。而体育文化课、体育保健课和课外体育俱乐部课程达到规定学时,不需要考试就可以获得学分。另外,参加体育俱乐部的比赛可以适当记录学分。
2.7 体育俱乐部的管理机制
体育俱乐部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领导、学院教导处、体育部、学生会、团委、俱乐部等各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在成立了组织机构的基础之后,学校应该制定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制定来明确体育俱乐部的指导方针、明确体育俱乐部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从而使体育俱乐部走向成熟。主管副院长负责制订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体育部负责校内外课程的开发和设计,场地器材的配置和分配,教师的配制与技术指导,俱乐部计划实施的监督和检查等;院学生处主要负责课外体育俱乐部招收会员、课外体育俱乐部具体的管理和运作。各单项俱乐部中配备一名指导教师,负责俱乐部计划的制订,技术的具体指导,学生体质的监测和健康检查,培养体育骨干等;设一名俱乐部部长,负责俱乐部的各项工作,安排锻炼时间等;设一名宣传部长,负责俱乐部的宣传和招募;设一名外联部长,负责组织俱乐部的竞赛和赞助工作。
3 结 语
目前,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理念正在逐步发展,但是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难度,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减小规模、减小项目,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 1 ]徐涛.高校创建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可实施性调查[ J ].内蒙古体育科技,2008(1):98-99.
[ 2 ]杨晓燕.高职院校实施体育俱乐部式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J ].科教导刊,2011(8).
[ 3 ]尹锁春,等.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推行俱乐部的研究[ J ].科技信息,2010(9).
[ 4 ]郑红.论俱乐部式体育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的构建[ J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5).
[ 5 ]杨洪.吉林省高校体育俱乐部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 D ].延吉:延边大学,2010 .
[ 6 ]房洪波,试谈高职院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J ].运动,2010(8).
[ 7 ]陈国祥,等.高校体育俱乐部制运行管理研究[ J ].嘉兴学院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