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运动感”和“运动感知觉”的理解
2014-08-15梁影影安建勋
梁影影,安建勋
(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我们对“运动感”这个词并不陌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时经常可以听到“手感”“球感”“场地感”“水感”等。但究竟这个“感”指的是什么、该怎样理解,现在却很少有人能解释清楚,就像“体育”一样,说起来我们都看似懂体育,但真正要去解释体育或给体育下个定义却不是简单的事情。“运动感”也一样,我们都能模糊地认识它,却不能深入地去理解它,更不能清楚地去解释它,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也较为欠缺。“运动感知觉”似乎和“运动感”相似,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认为“运动感”和“运动感知觉”等同呢?从我们的理解来看他们是有区别的。鉴于这些,本文将对“运动感”和“运动感知觉”作一剖析,探讨人们对“运动感”和“运动感知觉”理解以及它们的定义,使人们对“运动感”和“运动感知觉”有进一步的认识。
1 “运动感”和“运动感知觉”的概念
要理清“运动感”和“运动感知觉”的概念首先要搞清“感”和“感知觉”。百度百科中“感”有3种意思:(1)觉出;(2)在意识、情绪上其反应;因受到刺激而引起心理上的变化;(3)对人家的好表示谢意。但是,运动感这里的“感”用以上3种解释说明不了问题。
在心理学中,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解释和组织过程。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即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联系。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多、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准确、越完整。但是,知觉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而需要主观地去分析和解释所获的感觉信息。
感知觉是感觉和知觉的复合词,即包括感觉和知觉2个方面。关于“运动感”和“运动感知觉”前人也有过一些研究。例如,丁忠元在《体育心理学》中谈到:“专门化感知觉是对一种特殊技能动作的各部分的联系及其与有关器械或环境之间关系的整体反映,它是长期训练过程中形成起来的一种特殊知觉。”蒋世玉等人研究表明:“教学中找出影响和支配关节运动的肌肉群,加强针对性训练,有意识发展关节肌肉的张力感、阻力感、松驰感、持续感以及速度和方向感,才能建立可靠动作技能应有的肌肉运动感。例如根据肩关节运动的作用肌,针对性加强肩关节的顶肩、沉肩、转肩、吊肩、拉肩等感觉的训练。”陈小平这样定义:“运动感并不是一般生理学意义上的运动感觉,而是指人体通过长期训练形成的一种对运动器械或环境的‘驾驭能力’。例如,游泳的水感、赛艇的划感、自行车的骑感和滑冰的冰感等等,是运动技术与素质有机的充分结合,是技术最高境界的代名词。”他这里所讲的“运动感”已经不是我们平时所理解的那样一种对运动的感知觉,而是理解为一种技术,一种最高境界的技术。
以上是对“运动感”的研究。分析三者,其中有相同或相通之处,但也有区别。从名词来看,前者提到的是“专门化感知觉”,后两者则用“运动感”这一名词。从内容分析,丁世忠和陈小平观点极为相似,都把“运动感”看作是一种技术,同时提出这是一种经过长期训练形成的驾驭运动器械和运动环境的能力,运动素质也是构成运动感的一部分因素;而蒋世玉的研究在训练长期性和运素质方面有所体验。笔者认为,“专门化感知觉”可以等同于“运动感”“运动感”,应在长期训练、运动素质、驾驭运动器械和运动环境的能力及运动技术等这些因素上有所体验。因此,我们将“运动感”定义为:人体经过长期运动训练形成的一种驾驭运动器械和运动环境的能力,是运动技术和运动素质的高度结合而达到的最有效、最高境界的技术。
2 对“运动感”和“运动感知觉”的理解
2.1 对“运动感”的理解
以上总结可将“运动感”这样定义:人体经过长期运动训练形成的一种驾驭运动器械和运动环境的能力,是运动技术和运动素质的高度结合而达到的最有效最高境界的技术。但这里的运动感和我们平时所说的“运动感”表达的仍然不是同一个意思。
球感在各种球类中有不同表现。例如,“篮球球感”,运动员能够对球体的形状、重量、弹性、空间运动速度和方向变化的感觉均达到很精细化的程度,常说球像黏在手上一样,可以排除视觉控制而运动自如,能够准确、稳定、快速地完成各种动作配合。篮球投篮姿势有很多种,而且很多球星都有各自的风格,很多情况下,他们的投篮动作与所说的标准动作相差较大,有些投篮动作在对手防守的情况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形,但优秀球员们依然将球投进篮筐。也就是说,不管采用哪种方式投篮,也不评价动作是否标准,只要能将篮球送入篮筐就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所谓的“手感”或“球感”好。网球运动员的“场地感”对网球运动在比赛中的影响很大,在比赛相持阶段,运动员双方不停地抽杀和跑动,底线和前场不断变换球的深度和角度,这就要求运动员有较好的场地感觉,这样才能根据来球来变换步伐、移动到位,以便击球。
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不会再考虑太多的技战术的运用,只要能将球回击对方,进而制胜就是最佳的动作方式。体操运动员对器械的感觉也是一种“运动感”,体操运动员经过长期训练,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对体操器械的控制能力也不断加强,最后达到一种运用自如的境界,身体肌肉的协调性、紧张度、用力感觉以及人本身的主体意识都能在运动员做各种体操动作时帮助其有效地完成目标动作。运动项目诸如此类的情况很多,如田径运动员比赛前总要先去适应以下场地、游泳运动员对水的感觉、自行车的车感等。由此来看,我们平时所说“运动感”不一定是技术的最高境界,只要我们介入一项运动就会有一种运动感觉,只是感觉有好有坏而已。这种“运动感”又可以说是涵盖了运动身体素质、运动技术、运动战术、运动心理和运动智能的综合体,是在运动中能达到运动目标、完成运动任务的最佳方式。
2.2 对“运动感知觉”的理解
感知觉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开端,是认识的起点,“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事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感知是认识事物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都是通过这个门户来获得的,通过感知才有可能认识客观世界。
在体育活动中,学习各种体育知识、技术和战术,同样是从感知觉开始的。这种运动感知觉主要是从人体生理反应和心理活动两方面来理解,从运动技能形成机制的角度分析,运动感知觉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收缩进行不断地反馈式调节和修正的途径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本体的感觉器官,中枢神经系统一方面向肌肉发出运动的指令,一方面又不断对来自于肌肉本体感受器(如肌梭、腱梭和关节感受器)以及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受器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再将新的指令(分析结果)传回到肌肉,由此对肌肉的运动进行调节和修正,使肌肉的运动达到运动智能的控制范围。
3 结 论
“运动感”和“运动感知觉”是2个不同的概念。“运动感”可以理解为一种具备包括所有身体素质、技战术、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的综合因素,以完成运动任务和达到运动目标的能力;“运动感知觉”则应从运动生理和运动心理2方面来理解。
[ 1 ]陈小平.运动感——运动技术的最高境界[ J ].山东体育科技,2007(3).
[ 2 ]丁世聪,丁世勇,甄新喜.运动感知觉对排球发球技术教学影响的研究[ 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7).
[ 3 ]马德明,朱建国.篮球运动员感知觉能力与投篮命中率的相关性研究[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6).
[ 4 ]文建生.不同水平太极拳练习者运动感知特点研究[ 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