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用无效,胰岛素是否需调整
2014-07-22许岚凌冰玉
许岚 凌冰玉
胰岛素,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所谓内源性,即人体自身合成的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机体内最重要的降血糖激素,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外源性胰岛素主要用于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自身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一旦确诊,需终身使用胰岛素。
2型糖尿病患者,则不必一上来就用胰岛素。应首先考虑改善生活方式和选择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如在此基础上,如果血糖仍然未达到控制目标,即可开始口服药物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在糖尿病病程中(包括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出现无明显诱因的体重下降时,应该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对于血糖较高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口服药物很难使血糖得到满意的控制,而高血糖毒性的迅速缓解可以部分减轻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医学术语,通俗地讲就是对胰岛素不敏感)和逆转β细胞功能,故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伴有明显高血糖时可以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
说到耐药,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抗生素,其实,胰岛素也有类似现象。
胰岛素的降糖效果虽然是很不错的,但无论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过程中往往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要达到差不多的控糖效果,胰岛素每日剂量会越用越多,即使这样,血糖控制情况仍然不甚理想。但不同的是,抗生素的耐药有相当一部分是滥用造成的;而胰岛素的“耐药”恰恰相反,常常是患者不敢用、不会用引起的。
也就是说,发现胰岛素作用下降,先别忙着下结论,排除以下原因再说。
原因1:了解不深入
部分患者缺乏糖尿病知识,对注射胰岛素有恐惧心理;有些患者则认为胰岛素像毒品一样,注射后会成瘾,于是不能坚持使用,血糖一旦稳定,他们便不告诉医生护士自行停药;有些患者对不同品种胰岛素的应用、起效、高峰持续时间缺乏了解,自行选用或调换不同剂型和规格的胰岛素;或者由于储存不当或放置过久使胰岛素效价降低或失效。
胰岛素是一种精细的蛋白质分子,它在受热、冷冻或搅动大的情况下可以变化或遭到破坏,0℃以下时,活性被破坏;30℃以上时,活性会降低。任何未启封的瓶装或笔芯装胰岛素应保存在冰箱内(2~8℃),最好在注射前30~60分钟从冰箱中取出而不是现打现拿。因为低温可能加重胰岛素注射时的疼痛,还会减慢其吸收速度。
开封后的胰岛素可室温保存,如携带外出,需避免阳光直射,防止反复振荡,胰岛素随着每日抽吸次数的增加,安全使用时间缩短,如超过标签上的有效日期将不可以使用。
原因2:方法不准确
(1)用餐时间要固定
关于胰岛素的使用时间,通常是以进餐时间为参照物(常在餐前30分钟),这时就需要注意,尽量保证每天在差不多的时间用餐,以免影响药效的均匀、正常发挥。
近年来,后起之秀胰岛素类似物由于注射后较普通胰岛素起效快、消除快,不必像人胰岛素一样严格按照餐前具体的用药时间给药,可在餐前即刻注射,更方便。
注:也有研究者建议,餐前15分钟皮下注射人短效和预混胰岛素较餐前30分钟更为适宜,因为两种注射方法相比,患者在餐前及餐后2小时血糖无明显差异,但前者低血糖反应率明显低于后者。
(2)剂量次数别乱调
有的患者把胰岛素当成普通药、三餐等剂量注射;或因怕注射疼痛或图方便,把每日三餐胰岛素并成一次注射;自己根据进食随意增减胰岛素剂量;抽吸时误差和粗心大意计算错误;或者是弄错了不同剂型胰岛素剂量,这种情况常发生在混合使用两种胰岛素的患者中,需要多加留意。
(3)部位角度要选准
为了使胰岛素缓慢吸收,必须注射到皮下(注射角度为30~40度)。不同注射点的皮肤脂肪含量不同,有些患者皮下脂肪很少,注射时建议捏起足够的皮层,并用45度注射以免注入肌肉,体胖者可以90度注射。
皮下注射胰岛素除与剂量和浓度有关外,还与注射部位和局部血流有关,不同部位吸收胰岛素的速度快慢不一,腹部最快,其次是上臂外侧、股部和臀部。
(4)注射部位需常变
可以固定在一个解剖部位内更换注射点,减少胰岛素吸收率的变化。但在同一注射部位内注射区的转换要有规律,以免混淆。如果同一部位长期注射,由于发生物理和化学性刺激造成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局部肿胀,硬结形成,影响胰岛素的吸收,而且会造成皮下组织变性、萎缩甚至坏死,产生功能障碍,因此主张采取多部位轮流皮下注射法。
对于自行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选用腹前壁较为理想,因为腹前壁更具有可视性,有足够大的面积供轮换注射点,便于自我操作和管理;而且胰岛素吸收迅速均衡,其浓度不会因活动受到较大影响。对于空腹血糖高、胰岛素用量较大的患者可采用上臂注射,以利于餐后高血糖的控制。
最新建议是:早晨注射腹部,晚上注射上臂或大腿,这样会使血糖水平更加稳定。
原因3:饮食控制不佳
倘若患者没有实行正确的饮食控制,对饮食安排不满意,如总热量控制不当;成分比例失调;进食不规律或吃零食;或者认为进食越少越好,禁食面食、甜食和水果等均可造成血糖波动。
应向患者说明饮食既要达到控制总热量及治疗疾病的目的,又要满足机体的需要,若进食太少,不能供给机体适宜的热量,则加重代谢紊乱,若禁食糖类,反而加重病情,甚至出现饥饿性酮症。
此外,如合并感染、过度疲劳、精神刺激、活动不规律等应激状态时,使用原剂量的胰岛素但血糖仍控制不佳,此时应积极处理应激状态,尤其是隐形感染,如结核、无症状性尿路感染、胆道感染等并适当调整胰岛素剂量以确保血糖处于相对平稳状态。
如果抛开这些可控因素,胰岛素作用仍然下降,那就要尽快去医院进一步诊治了。
胰岛素效果不佳,还有两种特殊情况——苏木杰反应和黎明现象。
有些患者由于胰岛素剂量偏大或进食少发生低血糖,但此后可在1~3天中出现高血糖(编者注:也称苏木杰反应),此时应在内分泌专科医师指导下适当减少胰岛素用量,可改善高血糖;也有不少患者整个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但凌晨5点后血糖异常升高,称为黎明现象,也需在医师指导下调整胰岛素剂型或加用相应口服降糖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