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芜蚌综合改革试验区科技人才集聚效应评价

2014-07-21王艳波唐根丽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试验区安徽省

王艳波,唐根丽,许 芳

(安徽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安徽 蚌埠233030)

合芜蚌综合改革试验区科技人才集聚效应评价

王艳波,唐根丽,许 芳

(安徽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安徽 蚌埠233030)

本文在对影响区域人才集聚动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安徽省的实际情况,从收入因素、环境因素、区域效应三个方面构建安徽省人才集聚效应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合芜蚌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人才集聚力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合芜蚌综合改革试验区人才集聚环境的几点对策.

科技人才;合芜蚌综合改革试验区;集聚效应

1 引言

科技人才是掌握科学技术的主体,合肥、芜湖、蚌埠(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三市集中了安徽省主要的创新资源,是我国中西部科技资源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具有建设良好的人才集聚环境、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打造中部人才高地的科技资源优势.如何系统性地提升合芜蚌地区的人才集聚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安徽省的区域竞争力,是各级主管部门所关心的现实课题.

2 人才集聚的相关性分析

从实践来看,影响人才区域性流动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区域间的收入差距、区域环境和人才流动的区域效应.本文结合安徽省16个城市的人才分布数据,从收入状况、环境状况和人才流动的区域效应三个方面对安徽省人才集聚的动因进行分析,以期对区域人才集聚效应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

表1 安徽省科技人才状况与收入因素相关关系表(2011)

2.1 科技人才状况与收入因素相关关系分析

由表1可知:

1.就业人员数量与收入因素中的人均消费支出、平均工资及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之间并不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反,如表所示,上述变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这说明,基于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不发达地域的省情,人才集聚状兑况不同于其他发达地区(就业人数随收入因素情况正相关),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省大多数就业人口的需求层次还处于较低层次,劳动或者到社会上寻求各种就业机会是人们维持生产的基本途径.

2.相比于就业人员数量,我省的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与人均消费支出、平均工资及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其中尤以与人均消费支出的相关关系最强,相关系数达到了0.583,具有一定的显著性.这说明,人均消费性支出越高的城市,其科技活动人员的数量越多,反之则越少.因为人均消费性支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促使科技人才进行区域性流动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3.人才密度是指人才总量占当年人口总数的比例,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区域人才集聚的程度.相比于就业人员数量和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人才密度与收入因素中的人均消费支出、平均工资及人均可支配性收入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32、0.672和0.673.这说明,收入因素是影响人才集聚的一个重要因素,收入综合水平越高,人才密度越大,人才也就越集聚,反之,收入综合水平越低,人才密度越小,人才也就越分散.

2.2 科技人才状况与区域环境、区域效应因素的相关分析

按照上述思路,科技人才状况与区域环境以及区域效应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如下:

1.就业人员与人口总量和生产总值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84和0.444,这说明,在安徽省区域范围内,各城市的就业人员总量与该城市的经济规模及人口规模之间具有非常强的正相关性.但是其他环境因素对就业人口的影响并不大;相比于就业人员数量,我省的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与生产总值、研究与开发机构数及每万人口中职业医师数存在较强相关关系,其中与生产总值、研究与开发机构数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高达0.963和0.983.这说明,生产总值越高、研究与开发机构越多的城市,其科技活动人员的数量越多,反之则越少.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区域环境因素中生产总值、研究与开发机构数是促使科技人才进行区域性流动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人才密度方面,与生产总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95.由于“人才密度”是均值变量,因此,这直接说明,国民生产总值对人才的集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即城市的经济实力越强,其人才密度越大,城市的经济实力越弱,其人才密度越小.此外,人才密度与R&D研究开发机构数和每万人口中职业医师数的相关程度也比较强,相关系数分别为0.5333和0.836.同时,环境因素中的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指标对安徽省人才集聚并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不相关),因此在下文人才集聚效应分析时将其剔除.

2.与上述分析同理,人均GDP与人才效能两项区域效应因素对安徽省就业人口总量并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可以剔除;与就业人数不同,科技活动人员的数量与人均GDP和人才效能(人才总量/国内生产总值)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70和0.701,这说明,在安徽省范围内,各城市所拥有的科技活动人员总量越多,则其人均GDP就越高,人才效能也就越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总量越少,城市的人均GDP就越低,人才效能也就越低;与科技活动人员一样,人才密度与人均GDP和人才效能两项区域效应因素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40和0.852.这说明,人才密度与人均GDP、人才效能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即人才密度越高的地区,其人均GDP越高,人才效能也就越高;相反,人才密度越低的地区,其人均GDP越低,人才效能也就越低.

3 合芜蚌综合改革试验区人才集聚效应评价分析

3.1 评价指标选取

本文在结合相关文献并利用安徽省2011年度统计数据对人才集聚的动因进行针对性分析的基础上,综合相关专家的意见,基于客观性、相对稳定性、可操作性原则,主要从人才因素、收入因素、环境因素、区域效应因素4个一级指标下的11个二级指标对安徽省16个地市的人才集聚效应进行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表2 安徽省人才集聚评价指标体系

3.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合芜蚌综合试验区人才集聚效应评价

根据《安徽省统计年鉴2012》中公布的数据,我们得到了全省16个地市科技人力资源评价的原始数据信息,将原始数据输入SPSS统计分析软件,通过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 ,得到KMO值为0.644,在0.5~1.0之 间 ;Bartlett球形检验得到的渐进值为308.681且相应的Sig.值为0.0000,小于0.0001,因此数据适合使用因子分析方法,通过因子分析得到主成分的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旋转后因子载荷矩阵.

表3 KMO and Bartlett's Test

表4 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表

表5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表6 合芜蚌三市人才集聚效应综合得分和排名

表7 模型概述表

表8 方差分析

由表6可以看到,每个主成分的方差即特征值,它表示对应成分可以描述原有信息的多少,按照累计贡献率达到85%,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在本次主成分分析中,本文提取三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91.975%),用三个主成分表达式代替原有的11个原始指标.用表7中的数据除以各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再开平方根得到三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对应的系数,将系数与标准化后的数据Zxi相乘,得到三个主成分的表达式:

在此基础上,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得分,得到安徽省16个地市科技人力资源各主成分得分及综合评价得分,如表6所示.

以区域人才集聚水平主因子为因变量Y,区域人才集聚环境指标体系的主因子F1、F2、F3为自变量,构建以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本文以F统计量所对应的P值作为剔选原变量的标准,若P≤0.05,则该变量被选入回归方程;若P≥0.10,则该变量被剔除出回归方程.回归分析结果见下表.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4.1 因子分析结果讨论

由表6可以看到,主成分1在X1、X7、X8和X11指标上因子载荷都比较大,它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安徽省各市科技活动人员、国民生产总值、R&D研究机构数和人才效能等方面的主要情况;主成分2在X4、X9、和X10这三个指标的因子载荷比较大,其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每万人职业医师数、人均GDP等方面的情况;主成分3在X2、X3、X5和X6指标上因子载荷比较大,反映了人才密度、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全年可支配性收入和科技活动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的情况.

4.2 优化合芜综合试验区人才集聚环境的政策建议

1.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

通过对上文数据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国民生产总值和R&D研究机构数对区域的人才集聚水平影响显著,因此,要认识到经济发展水平与科技创新投入的重要性,应逐步建立由政府、企事业单位和金融等社会资金共同构成的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在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同时,鼓励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投入,并通过相关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和银行资本,由大企业集团来发挥龙头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

2.继续发展经济,以产业集聚促进人才集聚

由上文的分析可知,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人才的集聚程度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在安徽,合芜蚌三点成一线,是三个最大的“增长核”,因此,合芜蚌三市应该把整个安徽省统领起来,形成安徽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逐步形成特色主导产业集群,培育壮大区域经济增长极,为推动安徽跨越崛起提供有力支撑.

3.优化人才引进机制,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支持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人才引进机制应采取柔性人才集聚方式(人智分离),力争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从产业来看,要重点引入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所急需的人才;从单位来看,应重点关注优势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需求.

〔1〕孙健,孙启文,孙嘉琦.中国不同地区人才集聚模式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3).

〔2〕牛冲槐,唐朝永.中国区域人才聚集力比较分析[J].机械管理开发,2007(4).

〔3〕张鑫.基于南京区域人才优势的人力资源政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8).

〔4〕安 徽 省 统 计局.安 徽统 计 年 鉴[M].北 京 :中 国 统 计 出 版社,2012.

F241

A

1673-260X(2014)06-0107-04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人才支持战略研究’(2011sk181zd);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合芜蚌综合试验区创新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SK2013B011)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试验区安徽省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18个自贸试验区
各试验区先行先试 探索创造模范做法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深入推进科技人才组团式援藏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