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说开去

2014-07-19薛晴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动笔例子篇文章

薛晴

【中图分类号】G632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笔者想借助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绿》一课的教学具体说说如何依托“教材”这个“例子”进行学习方法的渗透的。

一、例子的“坐标系定位”特征

《绿》是朱自清的一篇美文。一位老师将《绿》定位为“名篇”,并且按照传统的方法来讲读这篇课文,从对绿的导入,到作者及其作品的简介,然后是写作层次的梳理,再对描写“绿”的赏析。只不过,当《绿》这篇文章选入教材的时候,已有不同。那这篇文章做什么用?这篇文章怎么教?笔者以为,本课定位于学习“批注阅读法”的“用件”更为合理。何为批注式阅读?

[教学片断一]:以“用什么”为着眼点,感知“批注法”

师:我们以前都知道在读书的时候要动笔,你说动笔是做什么呢?

生:动笔就是标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师:这就是批注读书法。我们先将《绿》这篇课文的一二小节进行批注,用自己已经掌握的一些符号。

师:打开课文,请说说你圈画了哪些文字句段,和课文中有什么同或不同的?

生:我和课文一样,标出了“惊诧”这个词,这是作者的感受。

师:好的,能将词语、注音标划出来的,这叫作基础性批注。在预习和整体感知课文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做这样简单的批注工作

师:有疑问就要提出来,正所谓“疑为学之始”。这可以成为“疑问式批注”。

……

《绿》这篇文章被安置在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从此处可见其“坐标系特征”。九年级上册的各单元主题全部为“学会读书”,第六个是读书动笔。看九年级上册的教材编排,编者意图是要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九年级,重在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为主。在给出的《绿》的一二小节,学生自由地对文本进行了批注阅读,并且提出了自己的很多看法,在随文批注并讲述的过程中,老师进行引领分类,将批注的类型和层次逐渐渗透给学生,并使之明晰,相较于原来混沌一锅的圈圈划划说说有了一定的提升。总的来说,批注式阅读,是一种研究性阅读,是一种以主动探究为核心的阅读实践活动,是一个动态的思维过程。

二、例子的“典范示例”引领

批注阅读是遵循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批注,是作为放手最好的活动支撑。《绿》是一篇“读书动笔示例”的典范。批注式阅读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表现手法、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注。

[教学片断二]:以“怎么用”为突破点,获悉“圈点法”

小组一:我们组寻找空心点“。”,发现全文有多处,如“惊诧、绿、花花花花、踞、飞花碎玉、追捉、醉人、处女、明油”等词语都用了这个符号。

师:你们得出什么结论了吗?

生:关键性的词语就需要运用“。”来标注,这样显得很分明,也与“______”做区别。

小组二:我们组发现“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对于这类表示总括或者十分重要的句子,就用“______”划出来。

“批注式阅读”是有源头可循的,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也可以称之为“圈点批注法”。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毛主席所藏的书中,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丝、双圈、三圈、叉等符号比比皆是。譬如“~~~”浪线(也叫曲线)划在文章精辟和重要的语句下面,“○○○○”圈,标在文章的难词下面,“——”直线,标在文章中需要着重领会加深记忆、理解的语句下面,“?”疑问号,用在有疑问的语句末尾,“‖”“/”分开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

《绿》也做了极好的典范示例,可带领孩子一起学习其标记方法。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可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总的来说,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它直入文本、少有迂回,多是些切中肯綮的短词断句,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总而言之,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并使用的。

三、例子的立体深入思考

《绿》作为一个“例子”,如果仅仅只是范例符号那就太可惜了。如前一位老师,将其处理为定篇一样,《绿》这篇文章句句可值得咀嚼。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为什么会在以上这些地方用不同符号表达出赏析者的观点呢?其符号中又有着怎样的“密码”可解?读书动笔并不仅仅是动了笔,其实还动了脑,动了心,有了更深入更立体的思考。我们还可以通过本文的引导,让学生在符号学习中认识批注思维的表达方法,进而深入地体会到了潜心会本的重要意义,进而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读书动笔”的能力。

[教学片断三]:以“为何这样用”为质疑点,提升“读书动笔法”

师:咱们以“?”为切入口,可以提出你的疑问。

生1:为什么解读者会在“据说”这个词旁边打上一个“?”呢?

生2:读文的人可能觉得可以去掉吧。

师:你觉得“据说”这个词可以去掉吗?

生:我觉得不能去,因为作者不确定梅雨潭是因为落花像梅花而得名的。所以,只能用“据说”,显得比较科学。

师:看来你已经完全能理解作者的意图了,并且你也能回答这篇文章的批注者了。同样,在这篇文章中还有好几处是打了“?”的,你可以继续批注吗?

生1:我也会在“女儿绿”这儿打一个“?”,为什么“叫你女儿绿”呢?

批注阅读其实是思维的书面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阅读的主题,结合自身的特点,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设身处地地与文本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全方位的直接对话,从各个方面对文本进行理解、感悟、阐释、发现和点评,并直接在文章中圈点勾画。批注就是注明自己思维的轨迹,打上自己认识的烙印,表达自己的实现感情,从而获得自我发展的过程。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有将文本正确“定位”的意识。尤其是像《绿》这样一篇经典文本,立在教材中的位置如同一个坐标系,编者赋予它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教者应当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到体察、领悟“例子”的个性特征,吸纳“例子”的最大效用,以“例子”为桥梁实行迁移和变通,让教材这个“例子”成为提高学生读书能力的桥梁。《绿》就不仅仅是一篇经典文本,更是本单元“读书动笔”的典型范例,引导学生提升批注式阅读的习惯,可以使阅读由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成为一种有思考的阅读,有深度的阅读,有个性的阅读,更是一种快乐的阅读!

猜你喜欢

动笔例子篇文章
我要写的勒阿越来越少了
毛毛雨
打扮春天
春天的雨
如此乐观
猴哥来了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
商界求生
我父母的第一次相见
团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