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在新课标形势下,教师课堂评价性语言的得体运用
2014-07-19苏策
苏策
内容摘要:课堂评价语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答问、作业、演示、表现所作出的评价性语言。教师课堂上的评价语言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一句得体的温暖人心的评语足以令人铭记终生;反之,一句刺痛人心的带有侮辱性的评语也足以给人留下永久的心灵创伤。
关键词:课堂评价语;亲切性;激励性;导向性;幽默性;哲理性;多变性
【中图分类号】G420
什么是课堂评价语?课堂评价语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答问、作业、演示、表现所作出的即兴评价性语言。评价语的直接性、快捷性、情景性、高频性和深刻性等特征,为教师的价值引导和情感感染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优化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使其不断向人性化、平等化、科学化发展,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课堂上的评价语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一句得体的温暖人心的评语足以令人铭记终生;反之,一句刺痛人心的带有侮辱性的评语也足以给人留下永久的心灵创伤。因此,我认为,教师在课堂评价学生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一)发挥评价语的亲切性,让学生如浴春风,如沐春雨。
教师的评价语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说每一句话都要为学生着想,让学生一听就能感到亲切可信。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这时一般都比较紧张,教师应用亲切柔和语调告诉他:“不要慌,胆子大些,错了没关系。”这样学生就不紧张了。一个学生回答《水浒传》的作者时说错了,其他同学都大声的“啊!”这时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评价,“说错是正常的,老师也会有说错的时候,没关系,再说一遍。”当学生回答得不准确,辞不达意时,教师应肯定他的优点及正确的地方,并鼓励他说:“我知道你心里明白了,可就是语言还没组织好,请坐下再考虑一下。”对于没有回答出来的同学应很委婉地告诉他:“如果你再仔细考虑一下,我相信你一定会答上来,下次我再给你一个机会,你会回答的很好的!”对学生的赞美也要真诚而亲切,当某学生提出了一个别的同学提不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时,老师可走上前去,握住该同学的手,注视着他的双眼,夸赞道:“你有一双慧眼呀,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多么了不起啊!”学生听了这样的评价话语,内心肯定比吃了蜜还要甜。特别是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多夸奖,不管多简单的问题,只要他们答对了,教师都应用高兴的语气真诚的给予评价:“你能回答的这么好,真了不起!”
由此可见,评价语的亲切性,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的语言要有亲切感,要充满感情,而不能冷冰冰,夹枪带棒。这样就能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敬,也就乐于接受知识和完成作业了。“亲其师信其道”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二)发挥评价语的激励性,让学生受到感染,获得自信,走向成功。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的语言。”
有一个这样的案例——某数学老师在课堂上出了这样一道题:某人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成什么比例?老师期待得出的正确答案是:成反比例。然而一名男同学的回答却出乎意料。他认为不一定成反比例,理由是:从家到工厂可以有很多条路走,如果走一条弯路,即使自行车的速度很快,也会花很长时间。如果抄近路,即使速度比走弯路慢,所用时间也可能比走弯路短。显然,学生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由于老师没有对该题的前提条件作出明确的说明,如果该老师循循善诱,既可以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也不难导出正确的结论。然而,该老师的评语却令人感到莫名其妙:“谁要是说不成反比例,谁的脑袋就长包了。”另一名男同学紧接着附和:“对,是脑袋积水!”教室里爆发出一阵哄堂大笑,那名发言的男同学难过得哭起来。试想,这位男生还会在数学课上发言吗?他对数学的学习还会那么有热情吗?如果这位数学老师换一种语言进行评价,则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如“啊,你回答得很有趣,动了脑筋。不过要是按照给定的条件会怎样呢?”“没关系,再好好想想”,“想好了再补充”,“听听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见解”等等,这样的评价既明确无误地使学生知道该回答是错误的,同时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也呵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众所周知,人人都想得到别人的赏识,人人都需要他人的鼓励。因此,教师充满激励的评价语言能让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如:“好哇,这种做法很好,你真会动脑筋”、“你演得真好,只要用心,什么事都会做好的”、“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听”,“你的声音真好听,给每位同学带来了美的享受”,“你真勇敢,第一个上台配合老师,你的这种为他人着想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谢谢你救了老师!”如此亲切明朗、热情洋溢的话语,学生听后怎么会不被感染?怎么会不努力?怎么会不上进呢?
(三)发挥评价语的导向性,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即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要实现这一角色的转变,首先应从语言上表现出来,使自己的语言具有导向性,通过即时的评价语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对文中词语或句子的理解,有的学生用文中的语句作解释,有的学生用自己的话作答,这时教师的评价非常重要,首先要对学生给予肯定,然后再适当引导,教给学生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则是最好的引导,根据原文中语句,自己再适当组织一下,这样的答案是最佳的。又如一个平时不太敢用普通话交流的学生,勇敢地站起来朗读了一段文章,老师可以从几方面加以引导评价。“你的普通话进步很快!”“学好普通话,走遍天下都不怕!”“粤语是美丽的方言,可用于日常生活,而普通话则是世界语,是获取知识的通行证。”这样的评价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明白了普通话的重要性,以后的学习中一定会更加努力地学说普通话。再如,两位同学同台演板,一个书写工整,写的是楷书,另一个书写潦草,龙飞凤舞。教师则应该及时给予引导性评价,指出书写在工作学习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学阶段是打基础的时期,应写楷书或宋体,行书草书在展示书法魅力时也可以写,作业作文考试时则应该杜绝。否则将会影响一个人的前途。
(四)发挥评价语的幽默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
运用幽默、风趣的评价语言是调节师生情绪、打破课堂枯燥局面所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富于幽默感的语言更容易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更容易缓和师生间的紧张气氛,也更能使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处理矛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
在这方面,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就做得很成功。他在教学《统筹方法》一文时,让学生口头列举现实生活中运用统筹方法的实例,不少学生都列举的是做饭、烧水之类的事,对此,既不能简单否定,但课堂又不能滞留不前,当时魏老师便风趣地加以点评:“咱们能不能把自己从狭小的厨房里解放出来啊,把眼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呢?”学生会心一笑,课堂便被引向了深入。可见,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努力磨砺自己的教学语言,才能成为学生真正信服的“幽默大师”。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生在修改病句时,往往习惯于把有毛病的词句硬是剜出或砍去时就非常风趣,他对学生讲:“病句就如同病人,如果一个人上肢或下肢患了一点小小的伤病,大夫给他治病时却砍下了他的一条胳膊或一根大腿,这究竟算不算治病呢?”这样一比喻,学生便恍然大悟,修改病句的质量猛然显著提高。其收效比起一味阐述道理,强调概念来要快得多,而且省时省力。
人人都喜欢幽默,幽默的课堂是激励学生学习的调节剂,幽默的评价学生是可以笑着接受的,而且印象深刻,所以我们教师应努力使用幽默性的评价语言,更多的从正面引导学生。要做到这一点于永正老师是这样总结自己的经验的:“幽默固然有赖于知识的丰富,思维的敏捷,口语的畅达,但重要的是要有融融爱心,博大的胸怀,乐观的情绪,爽朗的性格。老师笑着看学生,学生就会笑着看老师,只有笑着看学生,才会有幽默的心境。”
(五)发挥评价语的哲理性,让学生从评价中获得做人求学的深刻道理。
课堂评价语言如果富有哲理,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育、德育的熏陶。学生尝试失败了,教师就可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学生失手在某一方面的知识不扎实,教师就可以说“哪里跌倒了哪里爬起来”;有的学生不喜欢朗读课文,教师就用“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去开导他;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有创见,教师就可以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话去赞扬他;有的同学能写一手比老师更漂亮的钢笔字,教师就可以用“弟子不必不如师”来激励他;有的同学平时不爱发言,一说就说的很好,教师可以真诚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久而久之,学生就学会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句子,懂得了许多求学做人的道理。这些评价语对提高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的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很好的体现了大语文的理念。
(六)发挥评价语的多变性,让学生耳目常新、喜闻乐见。
单调、重复是造成一个人疲劳,大脑皮层抑制的重要原因。教师课堂评价语言也不能单一,不能老套,左一个“你真棒”,右一个“你真棒”,学生听后肯定感到腻烦,反之,评价语言灵活多样、随机变化、注重创新,学生就想听、爱听、屡听不厌。评价语言要想不拘一格,除了经常变换词句外,可以将预设语和随机语有机结合,可以将整句变为散句,散句变为整句,还可以根据课堂气氛及时调整语气、语调、重音、节奏,还可以走进学生的世界,用他们喜欢的网络语或卡通语,对他们的学习行为作适当的点评,一定会收到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教育是艺术,课堂评价也是艺术。课堂评价语,是教师教学机智、口语技巧、教育智慧的全面展示,更是教师文化底蕴、人格魅力、爱生情怀的真实体现,虽产生于即兴,却根植于教师个人良好素养之中。我相信只要我们充满爱心、信心和责任心,就能抓住时机,恰如其分的准确运用评价语。这样不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拉近师生距离,有时还能化尴尬为神奇,创造出课堂教学艺术的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