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补充与职中英语教学
2014-07-19邝莹
邝莹
内容提要:文化补充作为语言教学一项基本内容是有必要的。职中英语教学可从课文背景知识、词汇教学、语言结构、语言交际、英美文化差异几方面进行文化补充。英语教师必须对中西方文化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语言教学与文化补充应同时并举,随机讲授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职中英语;教学;文化补充
【中图分类号】G712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着力体现素质教育和能力本位的精神,注重交际应用,突出职教特色。它的教学目的在于传授基础语言知识,训练基本语言技能,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在十多年的职中英语教学中,笔者深深体会到,文化补充作为语言教学一项基本内容是有必要的。使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从而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
一、 文化补充的必要性
首先,“文化”是一个涵义极广的概念。它包括一个社会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每种文化在其准则规范、行为模式的表面下,都有整套的价值系统,对这个文化社团的成员容易理解的,可是对另一文化社团的成员却不一定能自觉地理解。因此,一位生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当他生活在另一种文化时,就会面临许多问题。例如,操英语的民族,打电话或应门时从不问对方“Who are you?” 而是说“Who is that?”。而“How old are you?”“How much do you earn for month/year?”也成了个人隐私。但这些却正是中国人日常聊天关心的问题。因此,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与否会成为交际的障碍。
其次,语言教学与文化有着紧密联系。任何语言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操英语的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与我们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对于学习语言的人来说,不了解所学语言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自如地运用该语言。因此,英语教学中加强语言背景知识的传授,能使学生克服“母语干扰”,养成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
再次,适当的文化补充,有助于提高职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职中学生普遍存在英语基础较差,但好奇心,求知欲较强的特点。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英语民族的文化背景,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帮助他们最终实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的交际。
二、 职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补充
(一)课文背景知识的补充
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是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一步。职中《英语》教材的文学作品选段、人物传记、说明文、论说文等,带有浓厚的英美文化色彩。部分课文的背景学生不熟悉,单就语言本身进行教学,学生往往会一知半解或难以理解。例如,在Thanksgiving Day这一文中,多数学生只知道Thanksgiving 是感恩节,却搞不清楚它是英国还是美国的节日,更少有人知道它丰富的文化背景。教师可告诉学生感恩节是美国仅次于圣诞节的重要节日,并追溯到英国在北美建立殖民地之初。1620年12月一批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船到达新英格兰的普利茅斯,并在那里定居下来。虽然那年冬天,有47名乘客死去,但1621年剩余的英国殖民者在当地印第安人的帮助下经过努力奋斗取得了丰收。为感谢上帝,他们举行了庆祝活动。以后这一习俗逐渐扩展到全美国,并把庆祝活动固定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这一天,一家人聚集在一起,享受烤火鸡和南瓜饼等美食,并常有舞会等余兴节目。了解了这些文化背景,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就更高了。
(二)词汇教学的文化补充
词汇教学是职中英语课的主要任务之一。相当一部分的词和词组在某种程度上打上了文化的烙印,给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和运用带来一定的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进行如下方面的文化补充。
1. 英语中有些词汇在意义上存在某种程度的不等值性。学生们常出现的语义失误是只按照字面和译义去理解该词,而忽视了其文化涵义上的不等值性。如英语中的“black tea”一词,汉语译为“红茶”,而不是字面的“黑茶”。又如英语中的“hotdog”一词,汉语译为“热狗”。它是一种西方点心的名称。由于中西方饮食文化不同,中国学生可能按字面意思认为这是一种用烧热的狗肉制成的食物。而事实上,“hotdog”是一种三明治或长条面包内夹热香肠配以葱等的食品。再如英语的“dinner”是一天内的“主餐或正餐”,既可是“午饭”也可以是“晚饭”。在汉语却没有相应的概念。
2.不同文化中表达相同事物的词汇所带的感情色彩不同。例如,“狗”(dog)在西方人眼中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在下列句子中,dog属于中性或含褒义:
You lucky dog. (你真幸运。)
He worked like a dog. (他工作很卖力。)
而在汉语中,“狗”一般用于贬义,如“狗奴才”,“狼心狗肺”等。
3.英语中许多谚语、俚语等,在不同的文化中,其涵义不同。学生如果只看字面的意思,不了解文化背景,很难推断其涵义。例如,“lose ones shirt”不能按字面理解成“丢失了衬衫”,而应理解为“输了很多钱”。又如英语中“green hand”表示没有经验的生手或新人。
(三)语言结构的文化补充
语言结构文化指的是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结构差异。人的心理、逻辑思维文化对于语言的词汇、句子结构、篇张结构具有内在的支配力。反映在句法上,汉语的定语放在被修饰的词之前,英语的定语如果是单词就放在被修饰的词之前,若是短语或从句则放在被修饰的词之后。例如“星期天寄出的那封信”,英文译为“the letter sent on Sunday”,而不能按照汉语的习惯把定语放在被修饰的词之前,照字直译往往是职中生容易犯的错误。汉语的状语从句放在主句之前,英语的状语从句大多放在主句之后。反映在时空的感知上,汉语的时空顺序是从大到小,英语是从小到大。所以汉语和英语表达时间和地点的方式正好相反。如汉语说“2005年8月5日”,英语则说“5 October, 2005”;汉语说“中国广州”,英语则说“Guangzhou China”。在教学时对这一文化的补充,能使学生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不受汉语思维太多的影响。
(四)语言交际中的文化补充
英语交际是英语教学的目标。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语言知识后,还应对英语国家的社交礼仪、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人生价值观等有较全面的理解,才能将所学英语恰如其分地运用于这种跨文化的交际中,避免在交际中造成误解。对大多数西方人来说,向不大熟悉的人打听年龄、收入、宗教信仰等,是不得体的。西方人对别人的赞美会表示感谢,中国人则会谦虚地说“不”。如果我们按照中华民族谦虚的美德去回答外国朋友的赞美,他们听了就会想,难道我说错了吗?因而觉得很尴尬。有的学生在街道上或商店里看见外国人就问:“Hello! Where do you come from? 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你从哪里来,你叫什么,你多大了?)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会把外国人弄得很尴尬,他们不知该不该回答,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在某些国家,这样一连串的问题一般只在医院、移民局、警察局这类地方才使用。还有的学生遇见相识的人,往往会招呼一句“Hi! Where are you going?”(你好!你上哪去呀?)。这样一句在中国人看来很是正常的话,在英、美国家的人看来却是不礼貌的,甚至被认为是有意干涉别人的私事。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如果不了解这一差异,即使掌握了正确的词汇和语法,在交际中运用也会出现差错。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补充,有助于学生融东西方文化为一身,提高自身文化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