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前湘湖师范与湘湖地区教育文化建设之研究
2014-07-19林莉
林莉
内容提要:湘湖师范在湘湖地区培养小学师资和推广民众教育,促进了湘湖地区的教育文化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为农民摆脱贫困愚昧,追求民主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 键 词:湘湖师范 湘湖地区 教育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湘湖师范或湘师是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学校的简称,这所师范学校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继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师范以后,受浙江省教育当局之托,于1928年直接参与创办的第二所乡村师范学校。
1928年10月1日湘湖师范正式开学。学校践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乡村学校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 的教育思想,在操震球(湘师首任校长)、金海观(湘师第四任校长)等的领导下,规模越来越大,知名度越来越高,形成了湘师自己独特的乡村教育和乡村建设思想和做法。
湘湖师范的法定任务是培养小学师资,然而,在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陶行知、金海观等教育家看来,乡村教育决不能孤立于整个乡村建设之外,办乡村教育的人不能仅限于教几个学生,而必须从事乡村建设,“学校必须为地方的中心,进行乡村改进的事业” .,乡村师范有责任“使学校附近的民众都受到教育”,“在文化、经济、健康等方面均有进步” ,湘湖师范在抗战前的十年间,在湘湖地区开展了一系列的乡村建设活动,尤其是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民众生计、公民意识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本文仅就湘湖师范在湘湖地区的教育文化建设方面做如下探究:
一、 湘师办学目标与要求
湘湖师范在创办初期就明确提出:“乡村师范的学生,应兼收高中初中和高级小学的毕业生以及现在小学教师的认为不合格者,而施以分别的训练。不限定毕业年限,由学校定一个标准的阶度,按时察看学生的工作,认为达到了可以出去任事的标准,就由学校介绍他出去。在校期间,最短的半年出去,最长的二年出去,过此最长年限尚不能达到预定标准程度者,淘汰之,永远不能任小学教师。此为学校首期训练,目的完全在几年内造成全省普遍所需要的齐一程度的乡村教师。等到这一步做到了,学校当依次召回他已经出外任事的学生再施训练;这样再番训练,目的完全在提高乡村教师的学识能力,使不致久处乡村,而变成孤陋寡闻,而因循自误,而老朽腐化,使他终身在一个教学合一的状态中。教师有这样紧张的精神,学校自然常呈朝气,而乡村的空气,亦逐渐新鲜。” 在金海观任校长期间,更是明确规定,湘湖师范不仅要培养乡村小学教师,还要培养“改良乡村组织、增进农民生活之人才。” 因此,湘湖师范从一开始就明确了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路线,未来的乡村教师在学校期间即培养他们从事乡村建设的志趣和能力。同时还规定,在校学生都必须参加乡村建设的实践。从湘师办学的目标和要求,我们可以看到,湘师的教育理念是先进的,是知行合一的,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
二、 发展乡村初等教育
为了加强乡村小学教育建设,湘湖师范专门设有小学教育部,在创办一所小学之前,会专门派人做详细的调查,了解那里的具体情况。如,建立定山中心小学,“定山村的居民,经我们详细调查,只有五十二家人家,他们每天的生活,以捕鱼为主业,一天到晚,并无休息的时候,就是夜间,也没有给他们舒服的安寝……所以定山的儿童,亦往往因家庭生计问题逼迫,帮助捉鱼,不能入学。或者时常缺席。” 根据这种情况,确定“训练宗旨——取“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意旨。明确:“(一)健康的体魄。(二)征服自然界的能力。(三)活泼爱美的心灵。(四)互助博爱的精神。(五)运用三民主义改造社会,服务国家。” 的教育目标。
1932年,金海观接任校长,他从实际出发,在稳健中求进步、求发展,决定建立一个以“湘湖”为中心的初等教育实验区。建立以“湘湖”为中心的初等教育实验区,不仅解决了“湘师”毕业生无足够的场所进行教育实习的困境,最重要的是可以使周围方圆几十公里之内的小学、私塾以及周围的民众能够受到“湘师”教育的影响,间接提高了他们的文化修养。正如金海观在《记住对于民族的责任——为十周年告校友书》一文中所说:“我们要配合乡村民众可以求学的时间、可以就学的地点、可以就学的工具和组织,来办各种教育;并从种种社会事业方面来唤醒民众的工作。这种种工作要构成一个文化交织网,之民众随时随地随事得到文化的濡染,庶几提高民众文化水准和普及义教的目的可以达到。”
在湘湖师范的不断努力下,湘湖沿岸五六十里,60个左右村庄,1700余户,8750余人, 原来没有一所小学。到1936年上半年,已有附小10所,代萧山县办小学4所,共计14所,1937年在校学生共862人。 极大地提高了湘湖地区的教育水平。
三、 推行妇女文化教育
湘师在办好初等教育的同时,努力推行妇女文化教育。湘师中年级女生到周围村落组织妇女训练班、少女团,推行妇女识字教育和文化教育。湘师学生杨秋月在《锭山妇女夜学实习经过》中有这样的记述:“我们觉得乡村妇女的教育,以改善她们的生活为首要,使她们的身心健康,使她们的家庭快乐,因此我们很想对于常识一科特别注重,尤其是常识中的卫生和家事二科,定每天四十分钟,此外是国语算学音乐……对于乡村妇女教育这个问题,却给我们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象,并知乡村妇女教育连带许多其他的问题,同时使我深深的感到乡村中的姊妹们的脑筋并不十分陈旧,有良好的教育很有引其上光明大道之可能……”“湘湖乡村少女团”成立于1935年春,由湘师学生杨秋月、方锦佩、孔允元三人试教石岩时所建的组织。“石岩少女团现有团员二十八人,占石岩少女总数百分之九十八。她们最大的十八岁,最小的七岁。分成甲乙丙丁四组。每天下午一时至三时是她们上课时间,三时至五时,是“小先生”活动时间。…… 现在在这批少女团团员教育范围内的妇女,已有二十余人。两星期来成绩,颇令人满意。” 可见,湘师在提高湘湖地区妇女素质方面的成绩是突出的,是卓有成效的。
四、 组织公民训练班
湘师在湘湖推广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尝试新的模式,研究适合民众的教育教材和教法,公民训练班就是较为成功的一种形式。公民训练班“颇侧重于补充知识方面。有时要养成他们的创造思考的习惯,有时要养成他们欣赏判断的能力……” 大家学习劲头很足,进步很快,当时有这样的记载:“因为教师与学生双方都感兴趣,遂决定由每周两次(以前是每星期三,六夜间上课的),改为每天晚上上课,因此进步更快。”
通过训练班的学习,补充了公民的文化知识,尤其在培养公民的创造思考习惯和欣赏判断的能力方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结语
湘湖师范在湘湖地区乡村文化教育建设,仅短短十年时间就做了大量的工作,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民众文化水平,改善了社会风气。湘师乡村建设工作的主力是在校学生,然而学生终究是要毕业离校的,因此,金海观提出;“我们的事业,须设法移交给农人来办。” 湘东乡试验区计划和锭山全村教育计划一再强调要“引发全体村民之自动” 、“使地方自治确得完成” 。金海观试验了由农民自己接办乡村建设事业的具体途径。如,1935年办理锭山全村教育、成立锭山村学时,村内大事由全村家长会议(最高权力机关)及其选出的村学学董会议(每半月开会一次)讨论决定,湘师推广部的职员只是列席会议,“贡献意见”。与此同时,还于1934年9月开办湘湖乡村青年服务团,招收高小毕业或同等程度的湘湖本地青年,培养他们成为乡村建设的‘基干队 和‘改进乡村生活之永久发动力 。
湘湖师范在湘湖地区推行的乡村教育文化建设,追求乡村生活的民主化、科学化,让乡村民众摆脱贫困愚昧,由乡村自救以达民族复兴的有益尝试,功绩是不可磨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