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2014-07-19黎燕
黎燕
【中图分类号】G633.5
地理观察是学生获得地理感性知识的最重要的方式,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感知地理事物,就必须有全面、正确的观察方法。然而,学生由于受到知识经验以及年龄特点的限制,在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中,往往容易只看表象而看不到实质,只看局部而忽略整体,同时在观察过程中往往缺乏耐心和细心,注意力不集中,因而常常收不到应有的观察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地理观察活动中,要善于引导和加强指导,使学生通过地理观察活动不仅增加地理感性知识,还学会地理观察的方法,养成善于观察地理事物的习惯,以及认真、细致、善于发现问题、勤于思考问题等优良品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观察目的,提出观察要求 。观察的效果取决于观察的目的和观察的要求明确到何种程度。观察的目的、要求愈明确,观察者对知觉对象的反映愈完整、愈清晰,观察效果就愈好。例如:学生在读图时,常常被鲜明和有较强刺激作用的内容所吸引,不能有意识地把视线集中到应该观察的方面。没有目的地去观察,就会分散注意力,影响观察效果。所以观察前教师要明确指出应该看什么,看哪些内容,学生才会集中注意力,有意识地去观察地理事物、现象的主要方面,使知觉的选择性服从于观察的目的、要求,提高学生观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说明观察方法,注意观察顺序 。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和独立、系统的观察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拟定观察顺序,告诉学生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最后观察什么。例如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先要看图例表,分清不同颜色代表的气候类型,然后再看颜色的分布位置,最后说明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又如观察等高线、等压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图等,要看清数值间隔、等值线疏密与走向;观察河流,一般按水流方 向自上游至下游分段观察各段河流的水系特征与水文特征。
三、既要全面观察,又要抓住重点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观察的片面性必然导致思维的局限性,必须防止“挂一漏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倾向。观察时,尽量调动多种器官参加活动,比较两事物的异同点,得出正确结论,形成完整概念。同时还要注意抓住重点要素进行观察分析,防止面面俱到。例如观察地球的经线示意图,就要重点抓住“经线”进行仔细观察,这有利于理解经线分布的特点,并启发学生自身的感受,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更好地掌握经线特征形成的原因。
四、多作启发联想,善于对比观察。有些地理事物仅凭概念或表象是很难认识其本质的,这就需要通过观察作一些联想或对比,以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例如,运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运动,理解昼夜更替现象的形成,如果仅从地球自转的概念正面讲解,有时很难使学生理解,而通过在手电筒照耀下演示地球自转的情况,让学生进行观察联想,学生很快就能理解。通过这样观察,学生不仅能够全面细致地了解客观世界,提高地理观察能力,而且也给地理想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坚持长期观察,形成观察习惯。许多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我们对地理事物进行观察的重要内容之一。要了解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常常需要对其进行长期观察,如气候的变化 、海陆的变迁、月相的变化等等。只有通过长期观察,认真积累成果如:观察记录、调查资料、观察素描、照片录像等,才能对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作出正确的结论。在地理教学中,要坚持长期观察,养成观察习惯,随着观察的自觉性和持久性的增强,学生就能主动地选择观察对象,制订观察计划,确定观察方法,把教师有组织的观察或平时布置的观察任务如地象、气象的观察变成积极的行动,这又有助于观察力的提高,使观察真正成为智力的基础,获得知识的窗口。
六、做好观察总结,概括科学结论。观察仅仅是一种手段,而观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告一段落后,要善于把观察到的现象加以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然后得出结论或总结出规律。例如通过观察“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和“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分布图”,可以看出季风区相当于外流区,非季风区相当于内流区,从而得出结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致相当外流区与内流区的界线。又如让学生观察当地一天中的气温变化情况,可以知道一天中早晚气温低,中午气温高,从而得出一天中气温的变化与太阳高度角有关的结论等。通过总结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地理是一门观察科学,通过地理观察,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是大有可为的,它是构成学生智力发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