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地区留守学生教育方法的思考

2014-07-19刘琼优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社区农村学校

刘琼优

【中图分类号】G420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尤其在云南的边远贫困地区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在学校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留守学生,且这个群体的人数正在不断扩大,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学生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亟待引起政府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学生的学习普遍较差。父母外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留守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和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有的上课时间溜出学校上网,学习成绩较差比例之大令人担忧。

2、留守学生的行为习惯较差。大多数留守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学生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监护人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成为了“问题学生”。

3、留守学生心理出现偏差。留守学生,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留守学生有的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4、监护人自身素质偏低。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二、产生的主要原因

1、家庭教育意识淡薄。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把钱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质上满足,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2、学校教育措施不力。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力不足,对留守学生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很难为留守学生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学生难以管理。再加上留守学生特殊群体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有的学校人数比例小,没引起重视;有的学校虽人数比例较大,但缺乏有效的措施。

3、社会对留守学生关注不够。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电影、录像、影碟、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有的为了追逐市场卖点,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留守学生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也使一些留守学生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三、对策与建议

农村留守学生问题是作为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伴随农村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新问题。在今后较长的时间里,这个群体还将继续扩大。农村留守学生问题是涉及一代农村未成年学生健康成长、农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是关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民族发展的大事,亟待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1、强化政府统筹,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作用。一是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并关注农村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要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及时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政府整体规划,改善农民工子弟就学条件,使留守孩子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与城市学生共享城市文明。二是加快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多创造就业岗位,让农村群众就近务工,从而减少留守学生。三是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加强和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

2、完善学校教育,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在留守学生教育中,学校应义不容辞地发挥主导作用。一是学校成立留守学生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师生谈心制度》、《家访制度》、《校外义务辅导员工作职责》等有关规章制度,完善学校留守学生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三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教育内容,加大疏导力度,创造条件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创设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亲情热线电话等,使留守学生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矫正。四是创新家长学校机制,建立留守学生家长学校,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利用节假日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之机,举办留守学生家长培训班,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帮助留守学生家长更新家教观念,学习掌握家教知识和方法。

3、充分发挥(村)社区功能,建立农村学生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学生教育是家庭、学校、村(社区)共同的责任。目前,绝大部分农村地区,村(社区)没有建立相关的学生少年教育组织,使得村(社区)在学生少年的教育与成长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在村(社区)可建立家教咨询站、家教服务站、农村少年学生教育服务中心,由村(社区)党支部领导,团支部、妇代会直接组织和开展村(社区)学生少年教育服务、家教服务工作;建立关爱留守学生志愿者队伍,动员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加入到关爱留守学生行动中来,组织他们深入留守学生家庭开展帮扶活动,有条件的村也可利用村活动室开展一些集娱乐和教育为一体的活动,使留守学生有地方活动、娱乐,改变单调的生活;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留守学生之家、留守学生托管托教中心等留守学生社会服务机构,为留守学生提供看护、学习、教育、生活、安全、兴趣等服务,引导这些孩子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加强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联系,形成政府、村(社区)、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4、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关爱留守学生行动。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成长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参与,齐抓共管。文明办要将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工作纳入到“三个文明”建设中,总结交流开展关爱留守学生工作的成功经验,评比、表彰基层开展留守学生工作的先进典型。文化部门要加大不良文化市场的专项整治力度,铲除毒害未成年人精神的“有毒”文化。各有关部门要强化济困助学服务,通过实施“两免一补”对贫困留守学生进行重点救助;通过“春蕾计划”、“希望工程”、民政救助等扶助资金,帮助贫困留守学生完成学业;通过开展“手拉手”、“一帮一”、城乡帮扶等系列活动,为留守学生办好事、办实事。要发挥社会化协调机制、法制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自护教育,依法维护留守学生的合法权益,为留守学生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猜你喜欢

社区农村学校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学校推介
影像社区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2015影像社区
新农村 新一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