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代际属性视野下的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基本特点

2014-07-19王春娜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代际经历价值观

王春娜

【中图分类号】G640

代的划分和更替是一个客观现象和自然过程,它是一个基于人口学的自然事实[1]。当它与宏观的社会背景和重大的社会历史现象相联系,从而构成一代人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时就形成了这一代人的代际属性。

一、当代大学生的代际属性

国内许多学者认为,按年龄划分,当今中国社会上实际存在着4代人[2]:

第一代人是革命的一代;第二代人是建设的一代;第三代人,经历了“文革”是动乱的一代;第四代人,现今年龄在40岁以下,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后出生和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

第四代人与前3代人有着许多方面的不同。首先,经历的时代不同。第一代人经历的是战争的时代,第二代人经历的是建设的时代,第三代人经历的是动乱的时代,而第四代人则经历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其次,受过的磨难也不同。第一代人经历了战争血与火的洗礼,第二代人经历了祖国建设的风霜雨雪的锻炼,第三代人经历了动乱的迷惘和思考。可以说,前3代人主要经历的是社会性的磨难,而第四代则主要经历的是自身的磨难,比如升学、求职、求偶等。

当代大学生中完全具备了这一代人所有的代际属性,其中也包括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基本特点

(一)不稳定性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不稳定性首先是指价值观的不成熟性。由于生理、心理发展和社会化程度的局限,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成长期,价值观尚未成型。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不稳定性还表现在其价值取向的不断反复。大学生在校3至5年,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其价值观发展、定型的过程,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递进。然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其价值观的变化似乎并不遵循“不成熟——成熟”的发展模式,而是在其间游移不定,出现多次的反复[3]。如:某大学生入学前有着明确的理想信念和学习目标。虽说尚带一点“幼稚”,但应该说是为社会主导价值观所肯定的。然而入学后,他就开始渐渐地否定自己,放弃了原来的目标。可是这种“放弃”和“改变”并未给他带来新的方向,正如他自己后来所说的:“变得莫名其妙”。进入四年级,他又幡然醒悟,作了一次“否定又否定”,重新捡回了他的目标。据他本人言,这次突然的改变是因为“临近毕业,忽然感到这样下去不行”。

(二)时代性

由于当代大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和追求个性的意愿,他们的价值观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受各种既成的价值观的约束,而具有吸纳各种价值观的开放性。这是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具有发展性和价值取向、价值选择多元性的重要基础。他们已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的开放眼光,他们对世界范围内既丰富多彩又眼花缭乱的价值观怀抱着一种既开放又可能难辨是非的全球胸怀予以审视,从而很可能在这种情境中莫衷一是。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时代性还体现在他们的价值观对社会其他人员的价值观具有引领作用。青年人一直都是引领潮流的先锋。不论是美国60-70年代的民权运动、“嬉皮运动”、反战运动,还是中国的“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初期的人生意义大讨论,青年价值观伴随着青年运动都具有先锋的作用[4]。

(三)自我性

由于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的时代,从小到大他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几乎是完全获得了满足,因此,追求更高层次享受和发展的价值观特征在他们身上表现得尤其突出。他们离“艰苦朴素”的传统越来越远,而更注重对现代生活的享受;他们离“强化管制、压抑个性”的时代越来越远,有了更强的独立意识;他们渴望独立面对社会,在自我认识中不断增强竞争、创新意识,努力寻找各种途径实现自我价值,在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中体现了价值主体自我化的主流趋势;他们勇于奋斗,但是却一切以我能得到多少回报来衡量付出与收获之间的价值比;他们敢于竞争,但是却不能自觉摆正竞争关系,不是把竞争放在争优创先上,而是过分地强调“自善其身”;他们善于与人交往,但是却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把“在家靠父母、在外靠关系”作为立身处事的警言[5]。处处以对我有没有用作为一切行动的指南,“关注自我”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核心特征。

(四)矛盾性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表现出许多矛盾和冲突。他们强调个性,却常常模仿“时髦”;他们希望早日成熟,实现自我价值,却又守不住既定的目标;他们注重生活的内心体验,却又常常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态度;他们欣赏高尚但并不想拥有高尚,赞美英雄模范但并不想成为英雄模范[6]。总结起来,他们价值观的矛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7]:

第一,自我期望过高与实现自我价值能力不足。当代大学生具有相当高的自我期望,似乎自已无所不能,一切都在谈笑之间。然而,由于机制体制的不完善和种种不公平现象的存在,他们希望自我价值的实现,却不想付出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成本,致使他们处于一种欲有所作为却难有所为的困惑之中。

第三,价值取向多元化与价值评价多标准。当代大学生可以对某种文化现象随意的选择、认同和轻易的反对、抛弃。也许昨天还对祖国传统文化赞赏有加,今天就对民族的劣根性大加斥责。他们对社会和他人常常有超越现实的理想化要求,而很难把自己放在同样情境中对自己提出同样的要求,或者说,对别人有严格的要求,而对自己则往往以难以“改变现状”为自我安慰的借口来降低自己的责任。

第四,轻理性追求与重感性体验。许多大学生在人生价值的评判和体验上,缺乏对价值认识的科学基础,表现出重感性、轻理性的倾向。他们一方面在追求完美的人生,另一方面,面对矛盾着的现实生活,又缺乏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勇气,对完善的人生理想表现出茫然而又惶恐不安的情绪。他们想张扬自我,高扬主体的价值观,但对一些社会现象感性上的偏激,又使他们常常脱离理性而走进感性的价值误区。

参考文献

[1]田崇玉.家庭代际关系研究述评[J].天府新论2009,1:108-112.

[2]孙远刚,刘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纲要[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

[3]邹成效.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全方位审视[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3):60-63.

[4]廖小平,陈建越.青年价值观的基本特征[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年研究,2006,4:40-44.

[5]李维波.小康社会青年价值观简论[J].中国青年研究,2003,4:68-70.

[6]何芳,候宗华.当代青年价值观刍议[J].山东电大学报,2000,3:21-22.

猜你喜欢

代际经历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寻求阻断贫困多代际传递的路径
画与理
《我和我的父辈》: 代际秩序建构与精神传承隐喻
冰尜8级 经历风雨
春节,代际弥合好时机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古巴代际权力交接受世界瞩目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